
上周富比士亞洲富豪排行榜出爐,台灣媒體大力報導,二十名之中有兩位台灣富豪進榜,一位是郭台銘,排14名,一位是王永慶,排第17名,那大家都會很好奇,第一名是誰?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誠,總財產高達230億美元(7000億台幣)。不過,假如問問李嘉誠及集團經營人士,他們這周最關注的,除了再次成為亞洲首富外,還有他們剛剛作的一個「小投資」。小小的投資,卻引起美國網路圈一片漣漪,因為,李嘉誠投資了當前最熱的社群網站Facebook,投資金額為6000萬美元(20億台幣)。
6000萬美元有多多?它已經可以等於一間做得還OK的網站的總估值。不過Facebook當然不是一般凡人的網站,報導完全沒有透露這次投資的股價、估值等等,不過我們計算,如果Facebook這次pre-money估值還維持在微軟投資時超高的150億美元的話,李嘉誠這次投進去只能拿到0.4%的股票,但重點可能不是李嘉誠到底拿到幾張Facebook股票,而是Facebook對投資人向來非常不友善,之前曾謠傳Yahoo!拎十億美元被拒絕是因為「馬克小子」覺得當時Yahoo!執行長Terry Semel「不懂網路」,所以我們可以說,雖然李嘉誠並未坐到董事席、李嘉誠花大錢當小股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顯然已成功的成為Facebook進軍亞洲的parnter。而且從李嘉誠在Facebook下一輪竟保有再跟6000萬美元的權力來看,Facebook對「李嘉誠的錢」,已經可說是友善了。
雖然關於這件投資案的消息非常的少,但卻讓我們不禁開始憑空想像很多後續的可能。李嘉誠在1999年成立Tom集團,正式叩關互聯網,到了後來,「Tom在線」(Tom Online)成為全中國大陸最大的手機加值服務(圖鈴下載等等)公司,並在2004年同步在香港與美國NASDAQ上市。後來,官方為手機加值服務一些門檻,讓消費者必須「雙次確認」以及「試用」等,讓行動加值服務業者瞬間從天堂掉到谷底,Tom在線開始轉虧,並於今年第三季黯然宣布下市。不過,有些報導說,李嘉誠一定會想辦法再讓Tom上市,而且會讓目前Tom旗下的幾個業務如Tom Tom Skype、eBay易趣、Tom.com等有新的整合與新的玩法。現在這間已經再次私有化的Tom集團,在加入Facebook這個重量級的「食材」後,是否能炒出一盤前所未見的「新菜」?
李嘉誠絕非等閒之輩,他是「中國版的華倫巴菲特」,從他四十年來的經商、投資的動作來看,確實有著中國人少有的霸氣與精準度。他很早就已經併購了英資企業,資金深入加拿大的石油業,報紙寫道,幾次和他交手的猶太人都要對他崇敬三分。他可以做到一般華人商人所做不到的事,因此,他或許也有機會一竟之前「進口」的社群網站的未竟之夢。目前在大陸,QQ仍是最大社群,有很多海外社群網站試著攻這市場,不過,看看MySpace在前面的狀態,再看看CyWorld的狀態,再看看Xing、Dada,似乎不怎麼風光,因此Facebook上個月也才剛表示「進入大陸還不急」,「要的話也要從併購一步一步來」的風聲。但,這場遊戲若加入李嘉誠,玩法或許會變得不一樣。
而且,Facebook封閉式的社群經營法,也確實讓它得比MySpace等其他海外社群網站還佔優勢,讓它早已偷偷的順利在亞洲地區先行搶下一片「灘頭堡」。譬如,Facebook上面的「台灣network」已經有5萬人,中國大陸的network也已有近15萬人。學校來看,台灣大學有3千多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都有一千多人…。
而此時,創業家所關心的,還是當Facebook進來中國大陸後,會有什麼樣的機會,可以「跟著走」?從網站的基本面來看,Facebook和其他站不同的「點」是它的application,以及它現在在美國主流社會的「最受囑目的網站」的地位。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繼續吸引非常多的人在裡面玩耍。當這個圈圈碰觸到中國大陸廣大的網民,會爆出什麼樣的機會呢?一,翻譯Facebook application服務:上個月Facebook只有七千個app,現在已經接近1萬個了,只要處理使用者input的轉碼沒問題,這些服務可以直接搬到華人的世界運作。不過,有些服務有些像「Cute vs Sexy」、「Hug Me」、「Spank Me」,總不能直接就粗粗糙糙的翻為「你說我可愛還是性感?」、「抱抱我」、「打我屁股」吧? Facebook不見得會找正統的翻譯社來做,或許可以成立一間「網路語言翻譯社」來接Facebook App的案子,翻語言,也翻文化,一個app收1000美元,Facebook所有的1萬個application就等於1000萬美元(3.3億台幣)的生意機會。
二、適合華人的Facebook application:除了翻譯以外,亞洲的創業家也可以開始想想哪些application會適合我們使用。目前Facebook給華人用的application可説是慘不忍睹,什麼叫「幸運籤餅」?中國人為何要玩「What’s My Chinese Name? 」、「Chinese Zodiac Horoscope」(「龍」的圖型還放著「外國龍」,也就是像飛天恐龍會噴火的那種)。大部份的Application太美國文化的如「Pro Football Picks」(美式足球票選)在華人世界根本就沒有市場可言。華人需要另一批的Facebook appplication。
三、中文企業可能開始大舉利用Facebook架設行銷站點: Facebook推出Facebook Pages,有些美國公司將開始利用Facebook所營造的社群來傳播,尤其是顧客是一般個人消費者的廠商來說,在亞洲的廠商想作全世界生意,行銷不易,據點成本高,或許Facebook Pages會變成「B2C的阿里巴巴」,它就像一片叢林,雖不如阿里巴巴直接與消費者(也就是其它廠商)直接撮合,但只要在社群的叢林中摸到一條河流,就可以順流而下,遇到一座雪山也可以順著山崩一路直達山下驛站,企業在Facebook裡頭各憑本事,一旦出現成功的case,經過傳播,或許造成一股「利用社群行銷全球」的風潮,亞洲的企業對於「線上化」也會開始跳出「開一個企業CIS網站」的框框,進入另一嶄新世紀。創業家或許可乘著這股潮流,為企業設計出有趣的社群行銷方案。
四、北京奧運議題:無論李嘉誠和Facebook是達成了何種合作默契,通常合作的第一年最重要,一個月內就有方案不太可能,但一年後都沒消息也不可能。從現在起算,一年內最大的事情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不知道Facebook是否將在奧運扮演某一些角色?奧運是全球的活動,美國也將連續好幾周人人關注北京運動場上所發生的事情Facebook最近一直在想新賺錢法,或許已經有些計畫。尤其當太平洋的海底電纜搭成,Facebook是否將對亞洲導入多媒體內容,甚至學Bebo搞社群加電視?或許是創業家可先開始期待的方向。
五、實體影響:李嘉誠在中國大陸各大城市擁有大量的房地產,如果社群網站可以和實體作某種結合?之前我們同事曾一直討論「格子商店」的合作方案,線上與實體的據點作某種整合會很有意思。
六、Facebook「二度個人化」:社群網站以個人檔案(personal profile)為出發點,每一個人玩社群網站的玩法不同,有的漸漸形成「群組」,朋友拉朋友,成為一個個堅實的網絡,但大陸的政策不見得支持社會網絡,因此,社群網站可能會被鼓勵「回歸原始」,就是純粹當作個人一般的「個人首頁」,或許Facebook或許會想出另一種「個人」的玩法,和其他人作出「一對一」的交流,讓社群網站重起另一個方向。
以上六點只是隨便寫寫,個人對李嘉誠相當崇敬,兩年前在寫《搶先佈局十年後》時,一度還有一本「影子書」要寫,叫做《十年耕耘百億收穫》。我在網路上看看過去真正的「大成功」人士的奮鬥歷程,發現他們人生最關鍵的時期,總共為期大約都為「十年」。這本書後來雖未獲出版社青睞,不過李嘉誠那一篇,其實已經寫完了。讓我們來看看李嘉誠的「十年關鍵」:……1928年,李嘉誠於中國東南部沿海城市潮州出生,少年時隨家人逃到香港,14歲當年,父親去世,家計由李嘉誠一肩挑起……但,身在戰亂時代、苦難的童年,並不是李嘉誠成為世界華人首富的重要關鍵。
真正的關鍵,要從1945年開始。
…當時,李嘉誠已是17歲少年,在一座塑膠工廠打工。他很努力工作,別人工作八小時,李嘉誠就是要工作十六小時,而他的努力也有了回報,他的業績很快就超過其他六位同事……
隔年,李嘉誠還是努力不懈,老闆看到他的表現,將他擢升為部門經理……此時,李嘉誠,會利用時間到夜校念書,希望有一天能考大學,終於他的會考考過了,李嘉誠毫不猶疑的告訴老闆,他必須離開公司,去念大學……由於老闆知道李嘉誠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早就有想法要等他再年長一些,好好栽培他,沒想到李嘉誠有意念大學,老闆立即提出,希望李嘉誠留下,並立即升任公司的總經理。
…李嘉誠以19歲的年紀,當上了塑膠工廠的總經理。過了三年,李嘉誠已經將整個工廠裡裡外外都弄得很清楚,他覺得自己若出去闖,會有更大的發展,1950年,就在李嘉誠已經熬了五年之後,他毅然與老闆辭職。
創業初期,李嘉誠還曾向親戚借錢,選在港島的皇后大道之西,開設一間生產塑膠家用品的小工廠……工廠一開始,李嘉誠勤奮而努力,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認為把量做起來是優先,別讓成本吃掉自己,不料,開工廠和自己做員工不同,不能急得什麼都忘掉,李嘉誠的工廠忽略了品質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不但延誤了交貨時間,還引起客戶抱怨,要求退貨、賠償…。
才剛開廠的李嘉誠,便陷入空前危機。工廠收入急跌,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李嘉誠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
李嘉誠雖然後悔,但他對自己仍充滿信心。李嘉誠決定以中國人最講求的「信義」來解決。首先,才23歲的他,親自召開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向留在廠裏的所有員工道歉,必須遣散一些員工,同時還親自掛保證,一旦工廠度過危機,便會邀請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工廠的問題解決了。
接下來,李嘉誠親自拜訪每一間銀行、原料供應商、客戶,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以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添置生產機器。
就這樣熬了痛苦的三年,1955年的時候,李嘉誠的塑膠工廠的危機,終於正式化解,業務也漸入佳境。就在此時,它開始做後來讓他們起飛的關鍵產品「塑膠花」……這一長段的過程,前前後後,剛好十年。
像李嘉誠這樣淒壯的「第一代創業家」的創業成功故事,和Facebook的「馬克小子」從哈佛畢業、做個網站、拿創投的錢……成為極有趣的對比。李嘉誠花了十年,把自己放在險境中,在夾縫中求生存,而馬克小子其實只花十個月,一路含著金湯匙,便登上世界之頂。這就是網路的美好處,也是網路創業家最教人垢病的地方──年輕、有夢、但最後為何成功,自己也不知道,「反正老子成功就是了嘛!」李嘉誠與經營團隊回頭看網路,是否能教教年輕人怎麼玩網
6000萬美元有多多?它已經可以等於一間做得還OK的網站的總估值。不過Facebook當然不是一般凡人的網站,報導完全沒有透露這次投資的股價、估值等等,不過我們計算,如果Facebook這次pre-money估值還維持在微軟投資時超高的150億美元的話,李嘉誠這次投進去只能拿到0.4%的股票,但重點可能不是李嘉誠到底拿到幾張Facebook股票,而是Facebook對投資人向來非常不友善,之前曾謠傳Yahoo!拎十億美元被拒絕是因為「馬克小子」覺得當時Yahoo!執行長Terry Semel「不懂網路」,所以我們可以說,雖然李嘉誠並未坐到董事席、李嘉誠花大錢當小股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顯然已成功的成為Facebook進軍亞洲的parnter。而且從李嘉誠在Facebook下一輪竟保有再跟6000萬美元的權力來看,Facebook對「李嘉誠的錢」,已經可說是友善了。
雖然關於這件投資案的消息非常的少,但卻讓我們不禁開始憑空想像很多後續的可能。李嘉誠在1999年成立Tom集團,正式叩關互聯網,到了後來,「Tom在線」(Tom Online)成為全中國大陸最大的手機加值服務(圖鈴下載等等)公司,並在2004年同步在香港與美國NASDAQ上市。後來,官方為手機加值服務一些門檻,讓消費者必須「雙次確認」以及「試用」等,讓行動加值服務業者瞬間從天堂掉到谷底,Tom在線開始轉虧,並於今年第三季黯然宣布下市。不過,有些報導說,李嘉誠一定會想辦法再讓Tom上市,而且會讓目前Tom旗下的幾個業務如Tom Tom Skype、eBay易趣、Tom.com等有新的整合與新的玩法。現在這間已經再次私有化的Tom集團,在加入Facebook這個重量級的「食材」後,是否能炒出一盤前所未見的「新菜」?
李嘉誠絕非等閒之輩,他是「中國版的華倫巴菲特」,從他四十年來的經商、投資的動作來看,確實有著中國人少有的霸氣與精準度。他很早就已經併購了英資企業,資金深入加拿大的石油業,報紙寫道,幾次和他交手的猶太人都要對他崇敬三分。他可以做到一般華人商人所做不到的事,因此,他或許也有機會一竟之前「進口」的社群網站的未竟之夢。目前在大陸,QQ仍是最大社群,有很多海外社群網站試著攻這市場,不過,看看MySpace在前面的狀態,再看看CyWorld的狀態,再看看Xing、Dada,似乎不怎麼風光,因此Facebook上個月也才剛表示「進入大陸還不急」,「要的話也要從併購一步一步來」的風聲。但,這場遊戲若加入李嘉誠,玩法或許會變得不一樣。
而且,Facebook封閉式的社群經營法,也確實讓它得比MySpace等其他海外社群網站還佔優勢,讓它早已偷偷的順利在亞洲地區先行搶下一片「灘頭堡」。譬如,Facebook上面的「台灣network」已經有5萬人,中國大陸的network也已有近15萬人。學校來看,台灣大學有3千多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都有一千多人…。
而此時,創業家所關心的,還是當Facebook進來中國大陸後,會有什麼樣的機會,可以「跟著走」?從網站的基本面來看,Facebook和其他站不同的「點」是它的application,以及它現在在美國主流社會的「最受囑目的網站」的地位。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繼續吸引非常多的人在裡面玩耍。當這個圈圈碰觸到中國大陸廣大的網民,會爆出什麼樣的機會呢?一,翻譯Facebook application服務:上個月Facebook只有七千個app,現在已經接近1萬個了,只要處理使用者input的轉碼沒問題,這些服務可以直接搬到華人的世界運作。不過,有些服務有些像「Cute vs Sexy」、「Hug Me」、「Spank Me」,總不能直接就粗粗糙糙的翻為「你說我可愛還是性感?」、「抱抱我」、「打我屁股」吧? Facebook不見得會找正統的翻譯社來做,或許可以成立一間「網路語言翻譯社」來接Facebook App的案子,翻語言,也翻文化,一個app收1000美元,Facebook所有的1萬個application就等於1000萬美元(3.3億台幣)的生意機會。
二、適合華人的Facebook application:除了翻譯以外,亞洲的創業家也可以開始想想哪些application會適合我們使用。目前Facebook給華人用的application可説是慘不忍睹,什麼叫「幸運籤餅」?中國人為何要玩「What’s My Chinese Name? 」、「Chinese Zodiac Horoscope」(「龍」的圖型還放著「外國龍」,也就是像飛天恐龍會噴火的那種)。大部份的Application太美國文化的如「Pro Football Picks」(美式足球票選)在華人世界根本就沒有市場可言。華人需要另一批的Facebook appplication。
三、中文企業可能開始大舉利用Facebook架設行銷站點: Facebook推出Facebook Pages,有些美國公司將開始利用Facebook所營造的社群來傳播,尤其是顧客是一般個人消費者的廠商來說,在亞洲的廠商想作全世界生意,行銷不易,據點成本高,或許Facebook Pages會變成「B2C的阿里巴巴」,它就像一片叢林,雖不如阿里巴巴直接與消費者(也就是其它廠商)直接撮合,但只要在社群的叢林中摸到一條河流,就可以順流而下,遇到一座雪山也可以順著山崩一路直達山下驛站,企業在Facebook裡頭各憑本事,一旦出現成功的case,經過傳播,或許造成一股「利用社群行銷全球」的風潮,亞洲的企業對於「線上化」也會開始跳出「開一個企業CIS網站」的框框,進入另一嶄新世紀。創業家或許可乘著這股潮流,為企業設計出有趣的社群行銷方案。
四、北京奧運議題:無論李嘉誠和Facebook是達成了何種合作默契,通常合作的第一年最重要,一個月內就有方案不太可能,但一年後都沒消息也不可能。從現在起算,一年內最大的事情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不知道Facebook是否將在奧運扮演某一些角色?奧運是全球的活動,美國也將連續好幾周人人關注北京運動場上所發生的事情Facebook最近一直在想新賺錢法,或許已經有些計畫。尤其當太平洋的海底電纜搭成,Facebook是否將對亞洲導入多媒體內容,甚至學Bebo搞社群加電視?或許是創業家可先開始期待的方向。
五、實體影響:李嘉誠在中國大陸各大城市擁有大量的房地產,如果社群網站可以和實體作某種結合?之前我們同事曾一直討論「格子商店」的合作方案,線上與實體的據點作某種整合會很有意思。
六、Facebook「二度個人化」:社群網站以個人檔案(personal profile)為出發點,每一個人玩社群網站的玩法不同,有的漸漸形成「群組」,朋友拉朋友,成為一個個堅實的網絡,但大陸的政策不見得支持社會網絡,因此,社群網站可能會被鼓勵「回歸原始」,就是純粹當作個人一般的「個人首頁」,或許Facebook或許會想出另一種「個人」的玩法,和其他人作出「一對一」的交流,讓社群網站重起另一個方向。
以上六點只是隨便寫寫,個人對李嘉誠相當崇敬,兩年前在寫《搶先佈局十年後》時,一度還有一本「影子書」要寫,叫做《十年耕耘百億收穫》。我在網路上看看過去真正的「大成功」人士的奮鬥歷程,發現他們人生最關鍵的時期,總共為期大約都為「十年」。這本書後來雖未獲出版社青睞,不過李嘉誠那一篇,其實已經寫完了。讓我們來看看李嘉誠的「十年關鍵」:……1928年,李嘉誠於中國東南部沿海城市潮州出生,少年時隨家人逃到香港,14歲當年,父親去世,家計由李嘉誠一肩挑起……但,身在戰亂時代、苦難的童年,並不是李嘉誠成為世界華人首富的重要關鍵。
真正的關鍵,要從1945年開始。
…當時,李嘉誠已是17歲少年,在一座塑膠工廠打工。他很努力工作,別人工作八小時,李嘉誠就是要工作十六小時,而他的努力也有了回報,他的業績很快就超過其他六位同事……
隔年,李嘉誠還是努力不懈,老闆看到他的表現,將他擢升為部門經理……此時,李嘉誠,會利用時間到夜校念書,希望有一天能考大學,終於他的會考考過了,李嘉誠毫不猶疑的告訴老闆,他必須離開公司,去念大學……由於老闆知道李嘉誠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早就有想法要等他再年長一些,好好栽培他,沒想到李嘉誠有意念大學,老闆立即提出,希望李嘉誠留下,並立即升任公司的總經理。
…李嘉誠以19歲的年紀,當上了塑膠工廠的總經理。過了三年,李嘉誠已經將整個工廠裡裡外外都弄得很清楚,他覺得自己若出去闖,會有更大的發展,1950年,就在李嘉誠已經熬了五年之後,他毅然與老闆辭職。
創業初期,李嘉誠還曾向親戚借錢,選在港島的皇后大道之西,開設一間生產塑膠家用品的小工廠……工廠一開始,李嘉誠勤奮而努力,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認為把量做起來是優先,別讓成本吃掉自己,不料,開工廠和自己做員工不同,不能急得什麼都忘掉,李嘉誠的工廠忽略了品質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不但延誤了交貨時間,還引起客戶抱怨,要求退貨、賠償…。
才剛開廠的李嘉誠,便陷入空前危機。工廠收入急跌,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李嘉誠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
李嘉誠雖然後悔,但他對自己仍充滿信心。李嘉誠決定以中國人最講求的「信義」來解決。首先,才23歲的他,親自召開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向留在廠裏的所有員工道歉,必須遣散一些員工,同時還親自掛保證,一旦工廠度過危機,便會邀請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工廠的問題解決了。
接下來,李嘉誠親自拜訪每一間銀行、原料供應商、客戶,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以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添置生產機器。
就這樣熬了痛苦的三年,1955年的時候,李嘉誠的塑膠工廠的危機,終於正式化解,業務也漸入佳境。就在此時,它開始做後來讓他們起飛的關鍵產品「塑膠花」……這一長段的過程,前前後後,剛好十年。
像李嘉誠這樣淒壯的「第一代創業家」的創業成功故事,和Facebook的「馬克小子」從哈佛畢業、做個網站、拿創投的錢……成為極有趣的對比。李嘉誠花了十年,把自己放在險境中,在夾縫中求生存,而馬克小子其實只花十個月,一路含著金湯匙,便登上世界之頂。這就是網路的美好處,也是網路創業家最教人垢病的地方──年輕、有夢、但最後為何成功,自己也不知道,「反正老子成功就是了嘛!」李嘉誠與經營團隊回頭看網路,是否能教教年輕人怎麼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