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過了一年,我們來看看這場線上博覽會,卻發現它好像「鬼屋」,走進去冷風颼颼,上次有人參觀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右下角剛好有個計數器,到目前為止共有34萬人次前來觀賞,而且每次按reload都會冷不防自動加一。這個數字高嗎?我這個部落格開了一年以後的總瀏覽人次,大約就是這個數字,當然這個站大多是重覆使用者,而ALCIVE大多都是不重覆使用者,處處都可以感覺到這些不重覆使用者看了當地新聞來到這個網站,僅僅「蜻蜓點水」、「翻了幾頁就走」的草率痕跡, Alexa數據更顯示ALCIVE每位使用者平均觀賞頁次只有2.3頁,而eBay平均有14頁、Amazon有6頁、台灣的博客來網路書店也有6頁。而ALCIVE提供唯一的討論區一整年下來只有九則留言,其中三則是ALCIVE自己留的,平均每篇單文點擊數大約為5000次,比隨便一篇台灣排名前百大的部落格文章都還少。
博覽會要辦得有趣或辦得無趣,就在一線之隔。網友向來嘴刁,只要感覺稍偏差了一點點,就不想來了。對30歲以上的老闆、上班族來說,網站一定要「有用」;對年輕人來說,網站則要「好玩」,一場線上博覽會網站要弄得「有用」又「好玩」,想吸引每個人,該怎麼做呢?
Well,幾乎所有網路人這時候想到的都是「互動、互動、互動!」ALCIVE主辦單位就是深知此點,便事先規畫了許多有創意的互動花招,盡可能的活絡這個網站,譬如推出e-card電子賀卡服務,一國一張卡,只要填入朋友的電郵住址就可寄給朋友。另外還有些「贈獎小遊戲」,譬如辦了一場前十名工藝品的投票活動,還設計了各國的護照印戳,藏在ALCIVE網站的某個地方,讓網友自己找找看、蒐集蒐集。這些花招都配合著抽獎活動,每個項目的獎品都異常優厚,每次都有好幾位得到數位相機,剩下的也有T恤鑰匙圈可拿,但,這些所謂的「互動」的花招有用嗎?我們可以從Alexa資料一窺各國網友拜訪ALCIVE的比例,秘魯佔了17.4%,接著是智利,然後是捷克(這我無法理解),Ecuador、墨西哥、El Salvador、印尼等等,沒有台灣,沒有大陸也沒有香港,平均分攤在各國,果然是一個國際的網站,但可惜的是,真正去「玩」主辦單位提供的這些互動熱鬧遊戲的,從贈獎的名單來看幾乎都是台灣網友,每場抽獎活動的「中文名字」佔了90%~100%。說好聽一點是「國人支持ALCIVE活動」、可以向出錢的政府單位交差了,說難聽一點,網友是為了這個網站好玩而來,還是為了「獎」而來?而那些老外呢?只看了新聞,進來晃兩下,就離開了?
什麼是「線上博覽會」?「線上博覽會」最美的地方在哪裡?試著加入「互動」,真的是答案嗎?
我的看法是 ,線上博覽會最美之處,還是在「read-only」的「唯讀」部份,也就是展示那些異國風情、歷史、作品的部份。所謂「唯讀網站」,就是幾乎完全沒有任何互動,網友進去不必寫回饋,不必參加任何事情,只要單純的進去看看、逛逛、走走,有必要時再作互動的一個單純的broadcast媒體型網站。理論上來說,展示的方式若有打中「甜蜜點」,則這個網站就一定會起來。反之,就起不來。由於「新聞」本身就是甜蜜點,所以經營一家新聞網站好壞不會差太多,但線上博覽會視題材、呈現、設計,不見得打中大眾網友心中的心,像ALCIVE顯然就沒有打中甜蜜點。線上博覽會最美之處之所以是在唯讀的部份,是因為我認為以「線上博覽會」為主的唯讀網站,仍有機會成長到更大,甚至超過目前的身為Web 2.0網友貢獻內容的首席成功案例的社群網站。因為,人們無聊時,除了前的各家線上新聞之外,其實尚還需要一個更棒的唯讀網站,如果把目前大家常讀的唯讀網站看作電視台,這些電視台顯然還不夠,讓人們有時拿著搖控器轉來轉去轉不到好玩的節目。既然人們平常無聊都會到博物館參觀兵馬俑特展,為何不能到「線上博覽會」看看?所以,假如可以再辦一場線上博覽會,無論是什麼主題,我都認為應該將心力全部放在「展示」的部份,而不是「互動」的部份。
然而,大部份網站設計「線上博覽會」的「唯讀」部份,常陷於一個迷思,就是老試著將原本的實體博覽會整個搬到線上,搬得愈「像」的,就愈成功。但,從線下搬到線上,許多東西必定得犧牲了,卻沒有更多其他唯讀的新東西再多出來,唯一多出來的那個「線上?好炫喔!」的元素,再過幾年就會慢慢不稀奇了,唯一多出來的那些「互動」,就像ALCIVE的情形一樣,對原本展示的「唯讀」的「精彩程度」,似乎沒有任何幫助。ALCIVE這個案子是由韻揚數位接政府的專案製作的,以技術來說,確實已到了可以讓外賓驚豔的程度,但這網站做起來,從架構到行銷手法,卻還是……非常的…像「企業網站」,標準的接案公司的做法,幾乎可以算出這個案子是多少錢,還可以連帶想到那個接案會議是怎麼開設,或許每個單位都怕出錯,因此就循規蹈矩的將它好好的做好,但我不禁在想,假如北京奧運也這樣的保守的辦,將會是一千年的遺憾!不過,這不是我們的錯,看,英國也有一家專門幫別人做「線上博覽會」的公司,它所強調的也是將博覽會以3D的方式呈現,想不出新花招,認為將原博覽會的氛圍盡量詳實呈現就是王道。英國這間公司是由Event Management公司JAC與一間專做3D動畫的Apex網路公司合力開設的,它們的合作伙伴中,顯然還缺一位真正的網路創業家來與其配合。
從網路的大格局來看一個「唯讀」的「線上博覽會」,角度會不太一樣。唯讀的線上博覽會最美的地方,是它的低成本、以及完全沒有時間限定的會期,網站永久擺在那邊也無所謂,全世界的網友永遠都能進來自由觀賞。深度一點來看,「博覽會」這三個字可以瞬間為此網站結合一些內容物,瞬間解決了創造任何一個新網站常會碰到的「Two Masses」的傳統問題,一般來說,一個網站想吸引網友來拜訪,要先有精彩的展覽作品;而展覽作品之所以願意提供給這個網站,也是看在這網站可以吸引夠多網友才夠誘因。但網站一開始推出,空空如也,鬼都沒有,有誰願意放作品,誰又願意來參觀?但「博覽會」三個字,表示主辦單位或許已經搶得與好多個國家合作的機會,就算主辦單位位於窮鄉僻壤、位於鳥不生蛋的邊陲小鎮,各位可以放心的,先趕快把作品繳上來吧!有了這些各式各樣的各國作品,這個線上博覽會網站還怕沒人來看嗎?
所以,提升一個類似線上博覽會的「唯讀網站」的有趣度,我覺得可能的做法,有下列幾種:
第一,利用前三天密集活動,收集更多的內容:也就是在整個一年會期的博覽會開始的前幾天,先辦一場有如真正博覽會的「三日線上開會」,讓一些專家在線上直接開講並接受提問,也讓一些參展者開設虛擬攤位,和其他網友做些互動。熱鬧了三天之後,再將這些內容全部整合起來,一年內可以繼續讓人觀賞。美國去年有一場專門給全球狗狗愛好者的線上博覽會2006 Virtual Dog Exposition正是這樣設計的,它只有三天,安排了一大串講者,還有現場解說人員在各類booth旁邊,隨時和網友作線上聊天。時間縮短,人潮便會集中,重疊增加,互動就多,所有的內容都記錄下來,事後繼續讓人瀏覽,讓這個線上博覽會的前三天就成功積累了在線下跑十年都跑不出的豐富內容。
第二,依某個廣泛需求來收集網友的照片與影片,讓它們一起「參展」:人們對博覽會有興趣之處不只欣賞台上的人,不只在主辦單位安排的環境,也不只在那些booth,同時也在當時的參加者以及參加者所營造的歡樂熱鬧氣氛。線上博覽會尤其有這樣的優勢,找來某些族群想要的「專家」,讓他們願意貢獻這些東西,以影片或照片方式提出,譬如說最近由知名記者開發的Vator.tv,讓創業家上載自己的pitch,由站方負責拉來創投觀賞,創業家個個當然就使出渾身解數,做一場又一場的精彩pitch,不需太多,只要每個月一百則這樣的影片,就可讓Vator.tv成為一個超強的唯讀內容網站;又譬如像HOTorNOT當年的訴求,只要上載你的照片,就可讓其它人幫你評評你到底長得好不好看,於是吸引了各地的俊男俏女忙著提供個人最性感照片上傳給大家觀賞了。
網路依然需要主流媒體與主流觀眾的支持,像「線上博覽會」這種東西,各國的主流媒體一定會報導(除了美國以外,像ALCIVE就被紐西蘭報導過),而且主流觀眾也一定可以輕鬆觀賞,不會像Facebook首頁進去什麼都沒有,不知道如何開始使用。所以「線上博覽會」是渾然天成的「集眾機」,也是網路界打到全民運動、全球運動的大契機!誰說網站一定要充滿全民互動?唯讀網站仍然有它的機會,現在全民影音如此普遍,或許,新一批各式各樣、各國各族的「唯讀」的線上博覽會才準備冒出,一場寫著大「R」的黃金年代,才剛剛要開始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