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榮的新興產業,有些是從舊產業「重新整理」所引發的連鎖效應而來。拿晶圓代工來說,從前只有電子廠,沒有晶圓代工廠,直到聯電、台積電開始接單代工晶圓,慢慢收掉(或spin-off出去)非代工那塊,小而美的無晶圓設計公司(fabless)也如雨後春筍冒出,它們又衍生出其他競爭的設計公司……。在它們的隔壁的OEM廠,則亦漸往上下游通吃,先是出現了某種設計和量產的整合稱ODM,再繼續推廣從頭到腳包到好的EMS。你可以看到,雖然有些大廠如Intel除了一些IP外依然堅持「上游到下游全部自己來」,但一個產業的「開始分工」,的確造成連鎖效應,改變了整個版圖,從中第一個「得利」的是──消費者。
消費者得到更多樣、更高品質、更便宜的電子產品,也促使他們拿出更多的存款,去購買新東西,養成新的購買習慣,最後反過來提升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總收入,錢錢回到當初這些開始分工的大小廠的口袋裡!
讓人不禁聯想,若有一天,「部落格」也可以出現「產業分工」?可以想像,最後還是「讀者」得利。「讀者」愈來愈多,最終也肥了所有在這個「部落格產業鍊」的所有貢獻者,大家各司其職,快快樂樂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可以賺到錢。
上周參加一場出版人的座談,討論「網路時代的紙本書的讀者在哪裡」,在台上我沒太多意見,但在回程的車上,不知為何,腦中一直停不住猛想「部落格產業分工」的事。
上圖是Mr.6部落格的Feedburner訂閱人數成長圖,從數字看成績,記得去年大家還在說,1000人大約是台灣Feedburner訂閱人數的天險門檻了,當時ijliao兄已達大約2000人(之前筆誤,特向上次在Y!見過的怡志兄致意!),後來我們一起升到2000人。一個月後,這裡的人數已經是3600人。悠悠晃晃過了半年,現在這裡的總訂閱數已超過1萬人大關,算是坐穩目前台灣Feedburner訂閱最多的部落客(註:但本人並非最大部落客,只是某個重度使用者的數字高了一點,我會繼續努力,Feedburner有些很難修的問題也會想辦法快快修好,請多多包涵),但此數字和西方的Michael Arrington的60萬比起來還有60倍的差距,而且,無論東方還西方部落客,讀者仍只佔總上網人口的不到5%。許多出版人以為部落客是未來的作家,其實我們也都在問同樣的問題:「讀者在哪裡?」
還沒找到「讀者在哪裡」,我卻覺得,已經有點「寫不上去」。原因簡單,我的時間已經滿檔。還好由於寫日記的習慣,我的「Priority」設得還算ok,從前還沒寫部落格,事業排第一,日記排第二,其他零碎時間全部一團糟,桌上永遠沒清、鞋子不擦,衣服永遠是那幾套,家裡燈泡壞了也不換(之前有人留言說6太太很偉大,被您猜對了;祝她生日快樂)。自從有了部落格後,變成事業擺第一(因為這是「往上」的機會),部落格和日記排第二(因為這在記錄「往上」的過程),然後剩下的事情,依然全是一團糟──不按時吃飯、常忘了帶錢出門,忘記東忘記西,有時甚至忘了我寫過什麼東西,忘記東忘記西。有時甚至忘了我寫過什麼東西!
你說,有這麼忙嗎?為何連check一封email的時間都沒有?上次檢查email信箱是在前天,上上次是在上周一,這還是我最常檢查的信箱。這是因為,一旦坐下來專心一件事,就希望一氣呵成。一般現代上班族不太可能做到「一氣呵成」,動不動就被一封MSN短箋給折斷、一則叮咚簡訊短消息穿腦;一通電話、一句從其他桌傳來的同事聲音,長驅直入原本平靜的思緒。所以我常常搞自閉、耍失蹤,又搞自我隔離,來避免被打擾(也避免打擾他人),但,我不回那封短箋,它在那邊橘色的閃呀閃;不回那通電話,心中像是吊了好幾顆大石頭,而且就吊在我的頭正上方,誰知道那幾顆石頭何時會掉下來?當別人跟我說:「你很忙吼?」我很怕下一句接著就是:「一個人有可能忙到我寄你三封信都沒看到嗎?」「人有可能忙到打了兩天的電話都不接嗎?」
這樣忙下去,不行。
共筆,或許是一條出路,美國部落格早就開始共筆,實行最徹底的如SeekingAlpha、HuffingtonPost,但,我現在更有興趣研究的卻不是「共筆」,而是將部落格產業分成「上、中、下游」,裡面包括各形各樣的水平異業的垂直結合。大家都知道的TechCrunch本身便是一例,許多創投或媒體工作者將他定位成「超級經紀人」(PowerBroker),這定位其實相當恰如其分,因為沒有其他部落格有著和他一樣的「宣傳」效果,最近有一些新進者試著以「共筆」或甚至如KillerStartup這樣的大眾共同評價評分來「挑戰TechCrunch」,但,就算他們一天報30家,速度再快,也達不到Michael Arrington一人每天「輕描淡寫幾句」。而他徵求共筆部落客已經很久,目前為止也只多了二~三位,而且依然以他的文章為主。如果以「供賞比」(Sharing-to-Watching Ratio,何謂供賞比,請看這裡)來看,TechCrunch可算是某種「降低S,以求更大的W」的成功案例,但他也讓自己「愈來愈忙」,事業亦不太可能「scale up」。
但近半年來,Michael Arrington卻顯然開始做一些「不是共筆」的「產業分工」動作。Michael Arrington宣布關了Edgeio公司,表面上似乎結束了創業之夢,但他卻在另一個創業舞台成功了將他的「超級經紀人」的角色更加擴大──今年秋天舉行的TechCrunch40,他找來超級創投家(來自Sequoia Capital)與超級創業家(Jason Calacanis)作後盾,這些人自己其實也都是部落客,總之,三個部落客「分工合作」,一同創造一個超級成功的主流級創業家與創投媒合活動,算是部落客之間某種產業分工的開始!
我認為,華人世界的部落格,應該也開始來研究研究可否「產業分工」。我常幻想,假設分工就從「共同經營一個部落格」開始,我若身處一個靈活運用上、中、下游資源的「超級部落格」的話,適合當哪一部份的螺絲釘呢?我覺得我還蠻適合處理「最上游」和「中游」。自己常靠那張隨身攜帶的八開小紙,隨時寫作,小學老師曾說我鬼點子特別多,太多點子,創業點子、行銷點子、激勵點子……聽到有人抱怨某某某,馬上產生趣味點子,然後寫在紙上,再把紙條帶回家,騰在日記上,每過了兩周,再把日記全部補上,然後印出來、裝訂成冊,放在家裡裝日記的大木箱裡。這些點子就這樣沉沒大海沒有浮出,實在可惜!假如有這麼一個「超級部落格」,幫忙想一些零星的點子,和其他人貢獻的點子作結合,然後我再作一些基礎的分析與串聯,再交由「下游」的寫作高手把這些有用的東西寫得生動有趣、全民都看得懂……應該蠻有意思滴。
從小就覺得,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活在「大時代蒙蔽症」中,我們都很「健忘」,大概只記得「近五年的時間」。我們現在都當晶圓代工這個產業「就是這樣」(as is),未來也應該是這樣?其實,現在的每一個新興熱門產業,當初可都是「另闢新路」的結果;今天的「理所當然」的康莊大道,當年可是充滿風險的一條歧路!許多大時代的公司,都曾走過「另闢新路」這條路,其他人都在做A,他率先做了B;那個B要不是特別的難作(因而不符正常計算的商業利益),就是特別的好作(以致乍看之下做不大),最後也因為選了這麼一條全新的路,脫離競爭,產生了出類拔萃的結果。所以,我總鼓勵自己不要和其他人在「同一條路」上走路,也邀請大家一起來走這麼一條不一樣的路。常常在部落格裡誠徵技術高手,現在我也想來問問,有沒有人有興趣加入這麼一個「產業分工」。除了中文以外,我亦一直想做英語系的部落格市場,對英語系市場有興趣的部落客,或是本身就有打算寫英語的部落客、在海外旅居並對部落格有興趣者,都可以與我們合作,總之,只要您敢毛遂自薦,我們就想辦法幫您安排,請寄來Scarly@voofox.com,謝謝。大家加油。
消費者得到更多樣、更高品質、更便宜的電子產品,也促使他們拿出更多的存款,去購買新東西,養成新的購買習慣,最後反過來提升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總收入,錢錢回到當初這些開始分工的大小廠的口袋裡!
讓人不禁聯想,若有一天,「部落格」也可以出現「產業分工」?可以想像,最後還是「讀者」得利。「讀者」愈來愈多,最終也肥了所有在這個「部落格產業鍊」的所有貢獻者,大家各司其職,快快樂樂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可以賺到錢。
上周參加一場出版人的座談,討論「網路時代的紙本書的讀者在哪裡」,在台上我沒太多意見,但在回程的車上,不知為何,腦中一直停不住猛想「部落格產業分工」的事。
上圖是Mr.6部落格的Feedburner訂閱人數成長圖,從數字看成績,記得去年大家還在說,1000人大約是台灣Feedburner訂閱人數的天險門檻了,當時ijliao兄已達大約2000人(之前筆誤,特向上次在Y!見過的怡志兄致意!),後來我們一起升到2000人。一個月後,這裡的人數已經是3600人。悠悠晃晃過了半年,現在這裡的總訂閱數已超過1萬人大關,算是坐穩目前台灣Feedburner訂閱最多的部落客(註:但本人並非最大部落客,只是某個重度使用者的數字高了一點,我會繼續努力,Feedburner有些很難修的問題也會想辦法快快修好,請多多包涵),但此數字和西方的Michael Arrington的60萬比起來還有60倍的差距,而且,無論東方還西方部落客,讀者仍只佔總上網人口的不到5%。許多出版人以為部落客是未來的作家,其實我們也都在問同樣的問題:「讀者在哪裡?」
還沒找到「讀者在哪裡」,我卻覺得,已經有點「寫不上去」。原因簡單,我的時間已經滿檔。還好由於寫日記的習慣,我的「Priority」設得還算ok,從前還沒寫部落格,事業排第一,日記排第二,其他零碎時間全部一團糟,桌上永遠沒清、鞋子不擦,衣服永遠是那幾套,家裡燈泡壞了也不換(之前有人留言說6太太很偉大,被您猜對了;祝她生日快樂)。自從有了部落格後,變成事業擺第一(因為這是「往上」的機會),部落格和日記排第二(因為這在記錄「往上」的過程),然後剩下的事情,依然全是一團糟──不按時吃飯、常忘了帶錢出門,忘記東忘記西,有時甚至忘了我寫過什麼東西,忘記東忘記西。有時甚至忘了我寫過什麼東西!
你說,有這麼忙嗎?為何連check一封email的時間都沒有?上次檢查email信箱是在前天,上上次是在上周一,這還是我最常檢查的信箱。這是因為,一旦坐下來專心一件事,就希望一氣呵成。一般現代上班族不太可能做到「一氣呵成」,動不動就被一封MSN短箋給折斷、一則叮咚簡訊短消息穿腦;一通電話、一句從其他桌傳來的同事聲音,長驅直入原本平靜的思緒。所以我常常搞自閉、耍失蹤,又搞自我隔離,來避免被打擾(也避免打擾他人),但,我不回那封短箋,它在那邊橘色的閃呀閃;不回那通電話,心中像是吊了好幾顆大石頭,而且就吊在我的頭正上方,誰知道那幾顆石頭何時會掉下來?當別人跟我說:「你很忙吼?」我很怕下一句接著就是:「一個人有可能忙到我寄你三封信都沒看到嗎?」「人有可能忙到打了兩天的電話都不接嗎?」
這樣忙下去,不行。
共筆,或許是一條出路,美國部落格早就開始共筆,實行最徹底的如SeekingAlpha、HuffingtonPost,但,我現在更有興趣研究的卻不是「共筆」,而是將部落格產業分成「上、中、下游」,裡面包括各形各樣的水平異業的垂直結合。大家都知道的TechCrunch本身便是一例,許多創投或媒體工作者將他定位成「超級經紀人」(PowerBroker),這定位其實相當恰如其分,因為沒有其他部落格有著和他一樣的「宣傳」效果,最近有一些新進者試著以「共筆」或甚至如KillerStartup這樣的大眾共同評價評分來「挑戰TechCrunch」,但,就算他們一天報30家,速度再快,也達不到Michael Arrington一人每天「輕描淡寫幾句」。而他徵求共筆部落客已經很久,目前為止也只多了二~三位,而且依然以他的文章為主。如果以「供賞比」(Sharing-to-Watching Ratio,何謂供賞比,請看這裡)來看,TechCrunch可算是某種「降低S,以求更大的W」的成功案例,但他也讓自己「愈來愈忙」,事業亦不太可能「scale up」。
但近半年來,Michael Arrington卻顯然開始做一些「不是共筆」的「產業分工」動作。Michael Arrington宣布關了Edgeio公司,表面上似乎結束了創業之夢,但他卻在另一個創業舞台成功了將他的「超級經紀人」的角色更加擴大──今年秋天舉行的TechCrunch40,他找來超級創投家(來自Sequoia Capital)與超級創業家(Jason Calacanis)作後盾,這些人自己其實也都是部落客,總之,三個部落客「分工合作」,一同創造一個超級成功的主流級創業家與創投媒合活動,算是部落客之間某種產業分工的開始!
我認為,華人世界的部落格,應該也開始來研究研究可否「產業分工」。我常幻想,假設分工就從「共同經營一個部落格」開始,我若身處一個靈活運用上、中、下游資源的「超級部落格」的話,適合當哪一部份的螺絲釘呢?我覺得我還蠻適合處理「最上游」和「中游」。自己常靠那張隨身攜帶的八開小紙,隨時寫作,小學老師曾說我鬼點子特別多,太多點子,創業點子、行銷點子、激勵點子……聽到有人抱怨某某某,馬上產生趣味點子,然後寫在紙上,再把紙條帶回家,騰在日記上,每過了兩周,再把日記全部補上,然後印出來、裝訂成冊,放在家裡裝日記的大木箱裡。這些點子就這樣沉沒大海沒有浮出,實在可惜!假如有這麼一個「超級部落格」,幫忙想一些零星的點子,和其他人貢獻的點子作結合,然後我再作一些基礎的分析與串聯,再交由「下游」的寫作高手把這些有用的東西寫得生動有趣、全民都看得懂……應該蠻有意思滴。
從小就覺得,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活在「大時代蒙蔽症」中,我們都很「健忘」,大概只記得「近五年的時間」。我們現在都當晶圓代工這個產業「就是這樣」(as is),未來也應該是這樣?其實,現在的每一個新興熱門產業,當初可都是「另闢新路」的結果;今天的「理所當然」的康莊大道,當年可是充滿風險的一條歧路!許多大時代的公司,都曾走過「另闢新路」這條路,其他人都在做A,他率先做了B;那個B要不是特別的難作(因而不符正常計算的商業利益),就是特別的好作(以致乍看之下做不大),最後也因為選了這麼一條全新的路,脫離競爭,產生了出類拔萃的結果。所以,我總鼓勵自己不要和其他人在「同一條路」上走路,也邀請大家一起來走這麼一條不一樣的路。常常在部落格裡誠徵技術高手,現在我也想來問問,有沒有人有興趣加入這麼一個「產業分工」。除了中文以外,我亦一直想做英語系的部落格市場,對英語系市場有興趣的部落客,或是本身就有打算寫英語的部落客、在海外旅居並對部落格有興趣者,都可以與我們合作,總之,只要您敢毛遂自薦,我們就想辦法幫您安排,請寄來Scarly@voofox.com,謝謝。大家加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