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gg出來以後,很多人想學它。包括開站後一直動向頗受囑目的Netscape,拿著當初被微軟IE打敗、被後來自家人AOL捨棄的「域名」,也就是Netscape.com,推出一個專衝著Digg而來的推文網站,它以嚴謹的管理(據說工程師許多是遠端工作),較佳的使用介面,還有號稱涵蓋比Digg更多元化的主題,加上內部請來大量Editor與外部付錢的Scout方案等等,等於是一個高級版的Digg,結果並沒有起來,四個月前,還有謠言說AOL準備將Netscape.com整個砍了。
兩個月前,答案揭曉!原來,Netscape.com不但不結束,反而還另推新招,竟然用同樣這個「推文」的點子,另外開了一個域名,叫「Propeller.com」,然後,除了原先的全民推文功能,還加入更重的社群味道,擴張個人首頁,強調個人與群體在Propeller上的存在。Netscape這些動作,由於疑似又和Digg也在進行中的社群化同聲同調,他們真的以非常非常低調的方式為Propeller開站。不過,當時幾個部落客(這裡、這裡)仍然以「clone」等字眼來侮辱此站,甚至稱Propeller為「clone of a clone」。TechCrunch還曾幫它做了一張諷刺海報。總之,Propeller兩個月前開站時可說是相當的淒慘,連特地設計的粉絲部落格,也寫了兩個星期就荒廢在那邊。
不過,重點來了。兩個月後,我們看到,這個Propeller.com,還真的跌破大家眼鏡!它竟然已經開始展露成績。據上文從Compete取得的最新比較圖,可以發現它的增速很快,在短短兩個月內已經達到每月150萬名不重複使用者,這個數字已經超過Netscape原本的數字,讓Propeller很有機會在近期超過目前第二大推文網站Reddit(168萬不重複使用者)。奇妙的是,如上文所提到的,Propeller.com顯然受惠於原先的Netscape的使用者,很多人直接「搬家」過去,開始用新的網站,但Netcape本身的流量卻只有掉了50%而已。或許新的Propeller和他的「最後目標」Digg的1700萬人,還是有8~9倍的落差,不過,Propeller「分家」之後所成功走出的第一步,已經暗示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架站策略,以「海星」稱呼它罷。
這裡的海星,和「蜘蛛與海星」一書中的海星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書中的海星指的是分散式的架構,而這裡的海星指的是「網站自斷尾巴,長出兩個成功網站」的策略。
這兩個網站,第一個是「新瓶舊酒」,也就是表皮換成了Propeller,但內裡還是原先的Netscape.com的推文東西。第二個是「舊瓶新酒」,也就是原來的Netscape.com域名中,將換成更激進的新東西。一個網站巧妙的自斷尾巴,巧妙的一拆為二,有可能分頭長出兩隻健康的大海星。怎麼說呢?
網路的世界裡,「域名」這個東西令人又愛又恨。我們為網站取了一個「某某某.com」的「域名」,那個名字一開始既沒人知道,也沒人記得很牢。一旦網站成功了,大家都靠域名來認識、來記得網站,於是最大的資產正是那個黃金域名,譬如根據Interbrand國際品牌調查,Yahoo!已是全球第55個有價值的品牌,Amazon也排行高達達64名。不過,如果一個網站沒有非常成功,則那個域名也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或許這個網站一直在改版,或許已經加入一些殺手級的新功能,或許整個團隊已經重新整理一次,但在大家的心中,依然還記得那個域名代表著「不好玩」、「失敗」、「爛」,那個名字就像是一個烙印,大家在住址欄啪啪啪啪輸入「Netscape.com」,腦裡就浮出那些部落客的「批評指教」,用起來也不會太過癮。
熟練的創業家,不但不會被域名給卡死,反而利用域名來巧妙操縱一些心理作用。懂得在網路上不斷的披著不一樣的皮,配合著他的網路策略。從Netscape到Propeller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個網站透過開始一個新的域名(Propeller),成功的給了一個站新的生命,原本對Netacape.com失望的人,只要印象沒很深刻,仍會回過頭來給它一次機會,讓Propeller突破原本失敗網站的枷鎖,找到了新的使用者。這點或許不是新鮮事,但更有趣的還在後面,原來那個域名(Netscape.com),由於依然有一批忠誠的使用者,它們已經喜歡原來的做法,說不定已經設定為browser的首頁,所以暫時還不會隨便離開。但,由於這個站的重點已經外移,沒有未來,網站經營者反而可以繼續利用這些忠誠的使用者,在原來的Netscape再開一個新的服務,譬如將這個Editor為主的推文,轉而做一個全方位的新聞網站…。意思是說,原來的一個服務,竟然又生成了兩個服務。兩個服務的第一個「新瓶舊酒」,是原來的點子再作合理強化,為了一個新印象而起了新域名。第二個「舊瓶新酒」,則是原來的域名裝的是完全不同的點子。
最近另一個推文網站Mixx擄得TechCrunch的注意──因為業界傳言,好幾個Digg的重度使用者,發現自己推的文章愈來愈難以被Digg到首頁,有些人甚至懷疑Digg是否將一些文章的Digg數給壓制住,於是紛紛大聲宣佈「出走」,跑到Mixx去。他們還在Mixx成立一個「Digg難民營」的群組,大大的嘲諷Digg一番。原來,玩來玩去,網路上還是「all about people」,人是最重要的,一個網站,同樣的功能,不一樣的使用者迷上,這個網站的未來也不一樣。海星開站策略,利用大家拿來當記憶的「域名」,來「轉換」這些使用者,的確是妙招。
域名可以操縱人心,大家對新的域名永遠好奇,也永遠會給它機會;而對於已經習慣的域名,也永遠都會再跟著它一陣子,如果網站沒有起來,拿著那50萬不重複使用者也無法做什麼,不如像Netscape那樣適時斷尾,或許有機會,巧妙的用「舊瓶新酒、新瓶舊酒」兩招,生出兩隻海星,重啟兩個機會。
兩個月前,答案揭曉!原來,Netscape.com不但不結束,反而還另推新招,竟然用同樣這個「推文」的點子,另外開了一個域名,叫「Propeller.com」,然後,除了原先的全民推文功能,還加入更重的社群味道,擴張個人首頁,強調個人與群體在Propeller上的存在。Netscape這些動作,由於疑似又和Digg也在進行中的社群化同聲同調,他們真的以非常非常低調的方式為Propeller開站。不過,當時幾個部落客(這裡、這裡)仍然以「clone」等字眼來侮辱此站,甚至稱Propeller為「clone of a clone」。TechCrunch還曾幫它做了一張諷刺海報。總之,Propeller兩個月前開站時可說是相當的淒慘,連特地設計的粉絲部落格,也寫了兩個星期就荒廢在那邊。
不過,重點來了。兩個月後,我們看到,這個Propeller.com,還真的跌破大家眼鏡!它竟然已經開始展露成績。據上文從Compete取得的最新比較圖,可以發現它的增速很快,在短短兩個月內已經達到每月150萬名不重複使用者,這個數字已經超過Netscape原本的數字,讓Propeller很有機會在近期超過目前第二大推文網站Reddit(168萬不重複使用者)。奇妙的是,如上文所提到的,Propeller.com顯然受惠於原先的Netscape的使用者,很多人直接「搬家」過去,開始用新的網站,但Netcape本身的流量卻只有掉了50%而已。或許新的Propeller和他的「最後目標」Digg的1700萬人,還是有8~9倍的落差,不過,Propeller「分家」之後所成功走出的第一步,已經暗示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架站策略,以「海星」稱呼它罷。
這裡的海星,和「蜘蛛與海星」一書中的海星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書中的海星指的是分散式的架構,而這裡的海星指的是「網站自斷尾巴,長出兩個成功網站」的策略。
這兩個網站,第一個是「新瓶舊酒」,也就是表皮換成了Propeller,但內裡還是原先的Netscape.com的推文東西。第二個是「舊瓶新酒」,也就是原來的Netscape.com域名中,將換成更激進的新東西。一個網站巧妙的自斷尾巴,巧妙的一拆為二,有可能分頭長出兩隻健康的大海星。怎麼說呢?
網路的世界裡,「域名」這個東西令人又愛又恨。我們為網站取了一個「某某某.com」的「域名」,那個名字一開始既沒人知道,也沒人記得很牢。一旦網站成功了,大家都靠域名來認識、來記得網站,於是最大的資產正是那個黃金域名,譬如根據Interbrand國際品牌調查,Yahoo!已是全球第55個有價值的品牌,Amazon也排行高達達64名。不過,如果一個網站沒有非常成功,則那個域名也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或許這個網站一直在改版,或許已經加入一些殺手級的新功能,或許整個團隊已經重新整理一次,但在大家的心中,依然還記得那個域名代表著「不好玩」、「失敗」、「爛」,那個名字就像是一個烙印,大家在住址欄啪啪啪啪輸入「Netscape.com」,腦裡就浮出那些部落客的「批評指教」,用起來也不會太過癮。
熟練的創業家,不但不會被域名給卡死,反而利用域名來巧妙操縱一些心理作用。懂得在網路上不斷的披著不一樣的皮,配合著他的網路策略。從Netscape到Propeller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個網站透過開始一個新的域名(Propeller),成功的給了一個站新的生命,原本對Netacape.com失望的人,只要印象沒很深刻,仍會回過頭來給它一次機會,讓Propeller突破原本失敗網站的枷鎖,找到了新的使用者。這點或許不是新鮮事,但更有趣的還在後面,原來那個域名(Netscape.com),由於依然有一批忠誠的使用者,它們已經喜歡原來的做法,說不定已經設定為browser的首頁,所以暫時還不會隨便離開。但,由於這個站的重點已經外移,沒有未來,網站經營者反而可以繼續利用這些忠誠的使用者,在原來的Netscape再開一個新的服務,譬如將這個Editor為主的推文,轉而做一個全方位的新聞網站…。意思是說,原來的一個服務,竟然又生成了兩個服務。兩個服務的第一個「新瓶舊酒」,是原來的點子再作合理強化,為了一個新印象而起了新域名。第二個「舊瓶新酒」,則是原來的域名裝的是完全不同的點子。
最近另一個推文網站Mixx擄得TechCrunch的注意──因為業界傳言,好幾個Digg的重度使用者,發現自己推的文章愈來愈難以被Digg到首頁,有些人甚至懷疑Digg是否將一些文章的Digg數給壓制住,於是紛紛大聲宣佈「出走」,跑到Mixx去。他們還在Mixx成立一個「Digg難民營」的群組,大大的嘲諷Digg一番。原來,玩來玩去,網路上還是「all about people」,人是最重要的,一個網站,同樣的功能,不一樣的使用者迷上,這個網站的未來也不一樣。海星開站策略,利用大家拿來當記憶的「域名」,來「轉換」這些使用者,的確是妙招。
域名可以操縱人心,大家對新的域名永遠好奇,也永遠會給它機會;而對於已經習慣的域名,也永遠都會再跟著它一陣子,如果網站沒有起來,拿著那50萬不重複使用者也無法做什麼,不如像Netscape那樣適時斷尾,或許有機會,巧妙的用「舊瓶新酒、新瓶舊酒」兩招,生出兩隻海星,重啟兩個機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