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為何我在網路上要有5千個朋友,0個親戚?

TechCrunch報導,美國專營「祖譜網站」的Generations Network(旗下有Ancestry.comMyFamily.comGenealogy.comRootsWeb.com等)剛剛被一間私募基金整家吃掉,原因不明,未來要做什麼也不明,但價錢倒很乾脆的公開了:不多不少,剛好3億美元(100億台幣)。這數字讓人想起全球第一大相簿網站Photobucket被Fox吃掉也是3億美元,但這兩個網站在基本面方面迥然不同,因為像Ancestry.com這種「傳統」的「祖譜網站」向來是以相當嚴謹的收費制度與資料品質來經營的,有一則留言甚至將族譜網站和「色情網站」的規模相題並論。
但我們想討論的是,「親戚」的魅力到底在哪裡?這或許你和你的家人根本不親,或許你的家人和家族內的其他「支派」不親,不過,我之前寫那篇「Geni的33億爆紅估值對台灣網路的一堂課」一文,是這樣解釋的:「朋友或許明年就拆夥了,但親戚一輩子都是親戚。」就因為這個原因,人的一生中會碰到許多人,就像吃一碗甜不辣,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圓的、也有長條狀,有的中間有個洞,但外觀都是黃黃的、吃起來都是QQ的;但,我們的「親戚」永遠都像那塊唯一的豬血糕,很有特色的躺在那邊,老遠就可以揪出來,閉著眼睛也吃得出它的差異。
這個差異,應該被突顯出來!目前的所有網站在這點皆相當頑固,不將「親戚」特別處理。我們發現,網路上,大家要嘛就沒有關係,要嘛就直接親蜜的被稱作「朋友」(friend),今天我在網路上碰到一個美女,她下一分鐘就可以變成我的「朋友」;今天別部門有個討厭的同事要邀請我,我OK了以後,他也變成我的「朋友」,我的表哥組一個小團體要我參加,我加入後他也僅僅成為我一個「朋友」。無論是陌生人、敵人、路人,還是最親的親人,包括我爸爸媽媽阿公阿媽,在網路上通通變成我的「朋友」。我對「朋友」這個字沒什麼意見,只是一個用字而已,但我們發現許多不擅用網路的人士攻擊我們,都是從看不慣「朋友」這件名字開始。這周的Video Day有同仁分享這支諷刺社群網站的影片,他們特別挑出「朋友」這個字眼,認為「網路上的人哪配當我們的朋友」。對許多保守人士而言,必須要是被他認定的某些夠親密的人,尚「配得上」叫做「朋友」,社群網站動不動就讓一人加入5000位朋友,令他們覺得「噁心」。
於是,美國網路界漸掀起「重新定義『朋友』」的潮流。Facebook最近即將導入「朋友分級」制度,被部落客認為是「成熟的進一步」,廣為認為對專做商用朋友的Linkedin與同樣支持多層安全性的Multiply等網站是個直接的回應,但Facebook這一波強調的是朋友分級,應該仍未將親戚特別標示出來。事實上從目前Facebook讓你設定的你和每個朋友的「關係」,可看出它的走向,目前一共有13個選項,大多都是「我們曾經約過會」、「我們曾一起旅行」、「我們在路上亂碰到的」,只有一項是「他是我親人」,而親人只可以選「夫妻、父母、孩子、表堂姐」,剩下都得被歸類為「extended family」。不過這已算是很仁慈了,好在Facebook是一個封閉網站,才會想到「親人」的存在,其他的網站根本不管這檔事,有些相簿網站,我看一百年都不會有「親戚」的概念。
真正最該率先分隔出來的,其實是「親戚」這個類別,因為它不只不會噁心,還可以為網站加入許多「香氣」。我們不必勞師動眾的做一個特別的「族譜」網站,無論哪一種網站,都可以導入「親戚」這個類別,只要讓親戚在上網的時候被「標示」出來,「嘿,這個人是我的某某某。」當一個網站導入「親戚概念」,或許可以為網站加入下列四種香氣:
第一:一個牽一個的吸引力:這點是「親戚概念」被大家認同的最初的優點。像Geni讓你畫出一棵關係樹,你把它悉數填完後,這張圖很少會「出錯」的。很自然的下一步就是去把這張圖上面的人都拉過來加入,而當他們被你通知時,通常也不會很排斥加入。當五個會使用互聯網的親戚,已經有三個加入,另外兩個肯定會更迅速的加入,會員數會像牽肉粽一樣,「一個拉一個,最後整串拉出來」。然後,每個人其實都有兩派互不認識的親戚,來自「媽媽方」的表姐介紹此網站給我,我當然也會介紹給「爸爸方」的親戚中的堂哥、姑姑等等,出現了「影印機效應」,會員數會像鏡子一樣,兩倍、兩倍的成長。
第二:新的圈圈,橫軸玩法:目前,網站上面的「小圈圈」大多都是以興趣、學校為分類,偶爾以居住地(如Facebook、Zellow)等等,但大家其實已經有點「玩膩」了這種縱軸分類法(vertical)。譬如我喜歡變魔術,每次到一個新網站就把自己加進該站的「魔術俱樂部」,加了好幾個,真的也玩夠了。譬如一個網站想集合所有職業,讓會員在裡面大玩「六度分隔理論」,盡情牽線,認識想認識的人,但Linkedin這些網站目前仍以業務員、記者、人資人員佔大宗。若我們將「親戚」給標示出來,將這些人歸為一類,或許被稱作「某某家族」。這個小圈圈中,就註定大家都來自不一樣的背景、職業,可以玩「橫軸」,打破了職業的藩籬,若使用者真的要找律師、會計師、公家機關、銀行……一定可以很快的拉到關係,這個網站會使得社群的理想加速實現。而有些人向來很排斥被「納入小圈圈」的,看到你幫這些親戚間的設的小圈圈,不會罵你,反而會感謝你。
第三,「親戚名單」連連看:以觀賞的角度來看,「好友名單」或許是網站增加瀏覽頁次的重點,我看了某個人的個人檔案,就想連到他的好友名單,看看他還認識哪些人,連連連、連連連,一個人接一個人的看。但,如果網站也另外推出一個「親戚名單」呢?親戚名單的每一個名字旁邊還附註「表哥」、「弟弟」,那就真的很猛了。想想,我們在電梯裡碰到鄰居一對姐妹、一對父子,我們會做什麼?第一件事情,就是很自然的就會去比比看,咦,他們有什麼地方很像,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奇怪,比比看有哪裡不一樣有何好玩之處?但就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就是喜歡這樣比!比較、找尋你和他像不像。這幾乎已成了人性的一部份,通過「親戚名單」這個東西,可以滿足所有人在這方面的需求!
第四,其他人口:在之前寫過的「少年創業家」一文曾提到,如果透過青少年創業家打入青少年族群,或許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中老年人也會一起被拉進來。當整個家族的其他年輕人都在聊這個網站時,話題不可能永遠圍繞在年輕人身上,偶爾一定還是要提到家族中的其他中壯年或耆老級的成員,偶爾的婚宴的遇見中,也會提到這個網站的存在。這時候有可能帶動像Skype那樣的「到達率有機會超過100%」的奇特現象,你會發現許多使用者是請「阿孫」幫他撥通,然後再接過來使用。這些人不被承認為所謂「上網人口」,但他的的確確是在使用這個網站。
之前Geni推出後,大家都讚嘆,這點子真是前所未有的好!大家都好喜歡,但是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一個做出來。但我想我們不必做真的去做一個祖譜網站,更有趣的是看到這個需求,應用在所有的網站之中,我們真的不希望在網路上繼續有5千個朋友,0個親戚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