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社群網站天王Bebo,昨天宣佈推出了一個叫做「Bebo Open Media」的新平台(本文將以「開放媒體」稱之),又是一個「open」的東西,有人將它和Facebook最近推出的Facebook Pages與Facebook Ads相比,但上述只是某種廣告制度以及一種在Facebook內建企業網站的新方式,也有人把它和Google的OpenSocial相提並論,可是OpenSocial著重的是功能性的插件(所以才有這那些API)。匆匆一瞥,你會以為Bebo只是「東施效顰」,克隆上述網站,試圖找來其他的創業家,再搞一個像Facebook那樣7000多個應用程式的平台?
錯。它玩得更大哩。
在英國發跡的Bebo,雖然已將總部搬到矽谷舊金山,其使用者總數也已經達到4000萬人,但美國人卻常不當它一回事。其實,Bebo的使用者來自遍布歐洲各「文明國家」,與其他網站相比相形分散,讓它比較不易被後進者取代,若要投資我會選Bebo;此外,Bebo很久以前就開始將Video、Music與Books(驚)三個元素分隔出自己的「小首頁」,並將它們以入口網站頻道的「規格」來經營,希望鼓勵製作人多多使用Bebo,之前也常有些「有憑有據」的創意,譬如曾與Lonelygirl15的製作人合作了「KateModern」一劇,最近也首度嘗試玩玩「全民演戲」,推出了線上肥皂劇「Sofia’s Diary」,這些通通都是獨家播放權,網友得在Bebo網站上面才能觀賞得到,它經營網站的方式已經比老早就被媒體買下不知幾百年的MySpace還要更像媒體了。
這次,Bebo的「開放媒體」,是這個社群網站的拿來對抗(或用「隔海呼應」一字較為恰當)Facebook的一著重招。Bebo所謂的「開放媒體」,其實就是某種新的「音樂插件」和「影片插件」,或通稱為「資料插件」。使用者今天想「布置」自己的個人首頁,你可以直接向站方要,Bebo直接提供你近乎無限種類的音樂,可以嵌在個人首頁,很炫;或是提供你近乎無限支的小短片,可以選用放在個人首頁,並分享給其他人。你說,那現在部落客到YouTube去截取它的嵌入碼,然後嵌在自己的邊欄(sidebar)或內文中,直接觀賞,不就是這樣的「資料插件」嗎?不盡然,因為那樣做很像是你到pub喝酒,碰到一位哇賽超級大美女,兩人坐在吧台,你帥氣的問酒保:「來,給我兩杯馬丁尼!」結果酒保收了你的錢,給你一張禮券,要你到隔壁的便利商店去領取你的馬丁尼,還要自己拿開瓶器開酒、自己分成兩只塑膠杯,狼狽一番以後,美女已經不見蹤影。Bebo的Open Media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吧台點酒,喜歡什麼影片就直接選來放在自己個人首頁,隨時可以換,隨時也有無限種選擇可以換。
有趣的是,這個所謂的「資料插件」的概念,並不是Bebo開始的。好幾間社群網站(包括台灣的BSP)都已有類似的功能,最出名的是MySpace,老早就已經讓人可以隨意選影片、音樂,當你在布置自己的個人首頁時,它給你一個叫做「Songs & Video On Profile」的區塊,直接搜尋喜歡的影片與音樂,馬上就可以嵌在個人首頁。這樣一來,網友就算腦筋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介紹自己」,不要緊,只要快快的選幾支片子,便可以速速的貼滿內容。我們甚至可以說,當所謂的BSP和社群網站的分野愈來愈搞不清楚的時候,「資料插件」這個東西是分隔BSP與社群網站的重要分水嶺,一般寫部落格的人,強調的是「個人就是媒體」,部落客要求BSP提供「版型」上面的更多元化,而不是「內容」,內容是部落客自己要製造的;但社群網站的使用者要的只是「個人和其他人玩在一起」,它要讓個人痛快的展現喜好,因此一個空空的版型還不夠,還要給出「內容」才行。一般要將「資料插件」兜起來尚需花費很多力氣,BSP沒有必要去提供這些東西,但社群網站已漸開始注重這一塊。
我一直認為,資料插件會是下一世代重要的創業主題。之前曾經在「Data tada!從網路上最真實的東西,找尋下一個商機」一文中提到我這樣主張的原因:「資料」(data)本就是「網路上最成功的東西。我不能保證今天Facebook旗下的千多個小插件,單一拿出來,在「功能」上可以擊敗任天堂console game的小遊戲,但我可以保證,如果這些小插件都去網路上抓資料,用「資料」來競爭,那麼全世界線上線下、海內海外、地上地下,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打敗這樣的服務,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實在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了。處理「網路資料」的公司,和現在最紅火的「插件」、「社群」這些概念相結合,變成「資料插件」,可以爆出很有價值的新產品。
那,為何Bebo這套資料插件值得我們這麼注意,因為它首度玩了三個東西:
第一,它找來主流媒體公司幫忙做插件: Bebo的「開放媒體」所開放的第一批插件製作者,不是一般網民、創業家、「善搞家」、大學生……它直接找來真正的媒體,真正的硬傢伙!據這裡指出,目前已找來BBC、CBS、ESPN、MTV Networks、VBS等二十餘間主流電視公司,那你一定會問,為何這些媒體平時做的的是,卻要跑來Bebo這裡?沒錯,如果只是擺一個電視框框,就算擺在Bebo的首頁,就算Bebo擁有4000萬名會員,那又怎樣?但Bebo肯定有跟這些媒體公司闡述一下社群網站的好處──社群網站已經幫這些主流媒體鋪陳一個人脈網路,這群觀眾和一般觀眾不同,他們是「環環相扣的一群人」。這點,讓Bebo的「開放媒體」,可以和最近號稱「第二個YouTube」的版權短片平台Hulu.com,無論在收費或影響力來看,相形見絀,甚至和Joost相提並論,Bebo這個「開放媒體」也有它的魅力點。
第二,主流媒體公司可自行安放廣告於插件中:Bebo的「開放媒體」讓插件製作者自由的放廣告,並且100%不抽成。這招對網路人來說是一大福音,Bebo不抽成,因此插件提供者「什麼種類的廣告都可以放」,不必服膺在Bebo設定的框架之下。「什麼廣告都可以放」有什麼好處?由於大媒體本身就已經在與其他廣告供應商配合,因此它們百分之百,會先將原先播在電視上、收音機裡的廣告,也「順便」播到網路上面來。第一年,我們看不出什麼不同,到第二年、第三年,我們會發現這些廣告主已經慢慢被訓練,知道網路廣告是怎麼一回事、如何計價,說不定還研發出CPC或更新的計費模式。這個「廣告主教育訓練」由大客戶(那些媒體公司) 直接說服廣告金主,最後由Bebo直接接收,這招可說是遠比最近一堆在四大天王面前騷首弄姿的新創video ads公司做了老半天還要有效率!更酷的是,Bebo應該會開始提供會員的特殊屬性給插件製作者,讓它可以「吐出」更相關的廣告。
第三,社群內容開始有「價值」:社群網站有個蠻糟的問題,由於每一個個人首頁都是一張「皮」,大家在裡面熱鬧了好幾年,最後只有一堆人在那邊你戳我、我戳你,在那邊hi5來hi5去,在那邊貼表情符號,在那邊「Whazzzzzup」…到最後,這些淺淺的互動,都不是值得留下來的有價值的內容物,實在可惜!但,要使用者產生「言之有物」的內容物,並不是這麼容易。假如有這麼一些資料插件,絕對可以幫助使用者「開啟話題」。它很像在一個無聊的飯局,大家只會說「hi!」,聊天氣、聊桌上的菜,可是現在旁邊擺滿了各種雜誌,大家一邊看一邊聊,隨便一翻就是「湯唯和梁朝偉到底有沒有?」「利菁與陶子槓上」之類的壹周刊級的話題,一群人馬上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也可以進行更多社群上的串聯活動。
不過,對於一般創業家而言,我們畢竟不是Bebo,我們並沒有足夠資源,讓我們像Bebo這樣,一家一家的把大媒體「談下來」,讓他們甘於調配人馬,幫Bebo提供「資料插件」,不過,現在網路上很流行Web Services,許多大網站的東西不只是給「人」的眼睛看,另外也開了一道「後門」,讓機器去閱讀;此外,所謂的Semantic Web的願景,也正透過XML及子弟兵RSS等在持續進行中,這些都會是網路創業家的資源,可以拿來提供給自家的使用者作資料插件。
而且,其實企業也不是這麼不好「談下來」,比如ppolis之前找到金石堂,又好比後來不幸關站的女性豐胸網站UpGoGo曾經找到NuBra、芙羅娜合作。企業總是擁有自己一批行銷人員,一些創業團隊本身的網站根本已自顧不暇,無法去幫其他創業家,不過企業的行銷人員,通常只需要專心做一件事情:「把它的專案好好的賣出去」,所以,網站不要他們出錢,他們倒不介意多一個可能爆紅的管道。理論上來說,只要網站創業家不介意多花點力氣去找找這些企業,應該永遠都可以讓他們來提供「資料插件」。
資料插件的潛力實在太大,但我看到Bebo已經做在眼前,美國部落客竟然無法看到「它是資料插件」。還好他們看不懂中文,在這邊將這概念分享給所有華人的創業家,說不定可以開始做幾個英語網站,來拓拓這塊藍海市場。
錯。它玩得更大哩。
在英國發跡的Bebo,雖然已將總部搬到矽谷舊金山,其使用者總數也已經達到4000萬人,但美國人卻常不當它一回事。其實,Bebo的使用者來自遍布歐洲各「文明國家」,與其他網站相比相形分散,讓它比較不易被後進者取代,若要投資我會選Bebo;此外,Bebo很久以前就開始將Video、Music與Books(驚)三個元素分隔出自己的「小首頁」,並將它們以入口網站頻道的「規格」來經營,希望鼓勵製作人多多使用Bebo,之前也常有些「有憑有據」的創意,譬如曾與Lonelygirl15的製作人合作了「KateModern」一劇,最近也首度嘗試玩玩「全民演戲」,推出了線上肥皂劇「Sofia’s Diary」,這些通通都是獨家播放權,網友得在Bebo網站上面才能觀賞得到,它經營網站的方式已經比老早就被媒體買下不知幾百年的MySpace還要更像媒體了。
這次,Bebo的「開放媒體」,是這個社群網站的拿來對抗(或用「隔海呼應」一字較為恰當)Facebook的一著重招。Bebo所謂的「開放媒體」,其實就是某種新的「音樂插件」和「影片插件」,或通稱為「資料插件」。使用者今天想「布置」自己的個人首頁,你可以直接向站方要,Bebo直接提供你近乎無限種類的音樂,可以嵌在個人首頁,很炫;或是提供你近乎無限支的小短片,可以選用放在個人首頁,並分享給其他人。你說,那現在部落客到YouTube去截取它的嵌入碼,然後嵌在自己的邊欄(sidebar)或內文中,直接觀賞,不就是這樣的「資料插件」嗎?不盡然,因為那樣做很像是你到pub喝酒,碰到一位哇賽超級大美女,兩人坐在吧台,你帥氣的問酒保:「來,給我兩杯馬丁尼!」結果酒保收了你的錢,給你一張禮券,要你到隔壁的便利商店去領取你的馬丁尼,還要自己拿開瓶器開酒、自己分成兩只塑膠杯,狼狽一番以後,美女已經不見蹤影。Bebo的Open Media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吧台點酒,喜歡什麼影片就直接選來放在自己個人首頁,隨時可以換,隨時也有無限種選擇可以換。
有趣的是,這個所謂的「資料插件」的概念,並不是Bebo開始的。好幾間社群網站(包括台灣的BSP)都已有類似的功能,最出名的是MySpace,老早就已經讓人可以隨意選影片、音樂,當你在布置自己的個人首頁時,它給你一個叫做「Songs & Video On Profile」的區塊,直接搜尋喜歡的影片與音樂,馬上就可以嵌在個人首頁。這樣一來,網友就算腦筋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介紹自己」,不要緊,只要快快的選幾支片子,便可以速速的貼滿內容。我們甚至可以說,當所謂的BSP和社群網站的分野愈來愈搞不清楚的時候,「資料插件」這個東西是分隔BSP與社群網站的重要分水嶺,一般寫部落格的人,強調的是「個人就是媒體」,部落客要求BSP提供「版型」上面的更多元化,而不是「內容」,內容是部落客自己要製造的;但社群網站的使用者要的只是「個人和其他人玩在一起」,它要讓個人痛快的展現喜好,因此一個空空的版型還不夠,還要給出「內容」才行。一般要將「資料插件」兜起來尚需花費很多力氣,BSP沒有必要去提供這些東西,但社群網站已漸開始注重這一塊。
我一直認為,資料插件會是下一世代重要的創業主題。之前曾經在「Data tada!從網路上最真實的東西,找尋下一個商機」一文中提到我這樣主張的原因:「資料」(data)本就是「網路上最成功的東西。我不能保證今天Facebook旗下的千多個小插件,單一拿出來,在「功能」上可以擊敗任天堂console game的小遊戲,但我可以保證,如果這些小插件都去網路上抓資料,用「資料」來競爭,那麼全世界線上線下、海內海外、地上地下,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打敗這樣的服務,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實在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了。處理「網路資料」的公司,和現在最紅火的「插件」、「社群」這些概念相結合,變成「資料插件」,可以爆出很有價值的新產品。
那,為何Bebo這套資料插件值得我們這麼注意,因為它首度玩了三個東西:
第一,它找來主流媒體公司幫忙做插件: Bebo的「開放媒體」所開放的第一批插件製作者,不是一般網民、創業家、「善搞家」、大學生……它直接找來真正的媒體,真正的硬傢伙!據這裡指出,目前已找來BBC、CBS、ESPN、MTV Networks、VBS等二十餘間主流電視公司,那你一定會問,為何這些媒體平時做的的是,卻要跑來Bebo這裡?沒錯,如果只是擺一個電視框框,就算擺在Bebo的首頁,就算Bebo擁有4000萬名會員,那又怎樣?但Bebo肯定有跟這些媒體公司闡述一下社群網站的好處──社群網站已經幫這些主流媒體鋪陳一個人脈網路,這群觀眾和一般觀眾不同,他們是「環環相扣的一群人」。這點,讓Bebo的「開放媒體」,可以和最近號稱「第二個YouTube」的版權短片平台Hulu.com,無論在收費或影響力來看,相形見絀,甚至和Joost相提並論,Bebo這個「開放媒體」也有它的魅力點。
第二,主流媒體公司可自行安放廣告於插件中:Bebo的「開放媒體」讓插件製作者自由的放廣告,並且100%不抽成。這招對網路人來說是一大福音,Bebo不抽成,因此插件提供者「什麼種類的廣告都可以放」,不必服膺在Bebo設定的框架之下。「什麼廣告都可以放」有什麼好處?由於大媒體本身就已經在與其他廣告供應商配合,因此它們百分之百,會先將原先播在電視上、收音機裡的廣告,也「順便」播到網路上面來。第一年,我們看不出什麼不同,到第二年、第三年,我們會發現這些廣告主已經慢慢被訓練,知道網路廣告是怎麼一回事、如何計價,說不定還研發出CPC或更新的計費模式。這個「廣告主教育訓練」由大客戶(那些媒體公司) 直接說服廣告金主,最後由Bebo直接接收,這招可說是遠比最近一堆在四大天王面前騷首弄姿的新創video ads公司做了老半天還要有效率!更酷的是,Bebo應該會開始提供會員的特殊屬性給插件製作者,讓它可以「吐出」更相關的廣告。
第三,社群內容開始有「價值」:社群網站有個蠻糟的問題,由於每一個個人首頁都是一張「皮」,大家在裡面熱鬧了好幾年,最後只有一堆人在那邊你戳我、我戳你,在那邊hi5來hi5去,在那邊貼表情符號,在那邊「Whazzzzzup」…到最後,這些淺淺的互動,都不是值得留下來的有價值的內容物,實在可惜!但,要使用者產生「言之有物」的內容物,並不是這麼容易。假如有這麼一些資料插件,絕對可以幫助使用者「開啟話題」。它很像在一個無聊的飯局,大家只會說「hi!」,聊天氣、聊桌上的菜,可是現在旁邊擺滿了各種雜誌,大家一邊看一邊聊,隨便一翻就是「湯唯和梁朝偉到底有沒有?」「利菁與陶子槓上」之類的壹周刊級的話題,一群人馬上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也可以進行更多社群上的串聯活動。
不過,對於一般創業家而言,我們畢竟不是Bebo,我們並沒有足夠資源,讓我們像Bebo這樣,一家一家的把大媒體「談下來」,讓他們甘於調配人馬,幫Bebo提供「資料插件」,不過,現在網路上很流行Web Services,許多大網站的東西不只是給「人」的眼睛看,另外也開了一道「後門」,讓機器去閱讀;此外,所謂的Semantic Web的願景,也正透過XML及子弟兵RSS等在持續進行中,這些都會是網路創業家的資源,可以拿來提供給自家的使用者作資料插件。
而且,其實企業也不是這麼不好「談下來」,比如ppolis之前找到金石堂,又好比後來不幸關站的女性豐胸網站UpGoGo曾經找到NuBra、芙羅娜合作。企業總是擁有自己一批行銷人員,一些創業團隊本身的網站根本已自顧不暇,無法去幫其他創業家,不過企業的行銷人員,通常只需要專心做一件事情:「把它的專案好好的賣出去」,所以,網站不要他們出錢,他們倒不介意多一個可能爆紅的管道。理論上來說,只要網站創業家不介意多花點力氣去找找這些企業,應該永遠都可以讓他們來提供「資料插件」。
資料插件的潛力實在太大,但我看到Bebo已經做在眼前,美國部落客竟然無法看到「它是資料插件」。還好他們看不懂中文,在這邊將這概念分享給所有華人的創業家,說不定可以開始做幾個英語網站,來拓拓這塊藍海市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