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6個利基社群網站方向,一小小點敲出全民版圖


創投很喜歡「niche」(利基)這個字,你說你的產品打算攻某個「niche market」,首先意味著該市場應該有「洞」、有機會,譬如一般大廠還沒想到那邊,或者大廠不想做那種小生意;由於目標明確,創投也很容易就實際數據來評估機會;只要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夠大,競爭分析夠漂亮,就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標的。總之,只要你大量的提到「niche」,創投的腦筋會一直轉一直轉,直到他們全盤理解了你口中這個niche市場為止。
昨日在資策會介紹下與兩位美國來的高手報告,對於我們Voofox第一個產品所要攻的社群網站,他們馬上說:「這是一個Million Dollar Question。」只要能攻進去,我們就可成為下一個MySpace,但這市場真有機會嗎?我們看看目前已號稱要打「大人社群網站」(grown-up)的前輩們,包括ZoodangoGather.comiYoMuSodaHeadSaga Zone,還有之前寫過TeeBeeDeeEons.com,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家真正起來。他們認為,要打這塊艱難的市場,或許應該針對每一個族群的實體需求,想出一個use case,教他們怎麼使用Voofox。這與我為Voofox所設立的行銷方向不謀而合,一個月來我們已研究英語市場,累積近二十個行銷方案,加上大陸的高手協助企畫,希望能慢慢的滾出去(roll out)。這樣的行銷是標準的社群行銷法,不需要花一毛廣告費,不需動用到主流媒體的幫助(他們幫助可能亦以無濟於事),能不能成功,我們要努力加油了。
新的社群網站不斷冒出,大多皆大同小異;他們的「元素」永遠不脫影片、照片、故事分享、學經歷等等,所有的創新都在這些同一批「元素」繞過來繞過去。如果我們要做一個新市場如「大人市場」,則要發明另一批新的元素,因此Voofox花許多時間開發出自己獨創的一批新社群元素,等於一次做好幾個站的份量,相當大膽。如果自己做網站,直攻某一niche點子,直接進入軸心,直接打中需求,亦是不錯的方式。如此以來,不一定要開發二十個行銷專案,只要開發一~兩個即可。最近發現幾個「直攻軸心」的「利基社群網站」:一、給「每個人都有的東西」的社群:什麼東西每個人都有?是牙齒、電視、拖鞋,還是「愛」?既然你看到這篇文章,一定表示你有一個瀏覽器軟體,也表示你有一台電腦。前陣子蠻多部落客寫到的新網站Wakoopa,就是一個專提供給自己電腦裡軟體的社群網站。它開宗明義寫得很好:「你電腦桌面上有什麼軟體,其實已說明了你的一切。」可不是嗎?不過,要得知你桌面上有什麼軟體,Wakoopa在註冊會員時就要求使用者下載它的軟體,自動到你家電腦找到各家軟體的名稱,然後幫會員做一個完整的個人檔案,假如願意分享,馬上就可以分享給全世界。除了軟體以外,還有哪些東西是「人人都有」的?或許可以針對它想出一個利基社群點子。
二、給熱門分享物的「配角」的社群:一般人平常或許沒有分享照片、文字的習慣,假如一年只分享一次,最有可能分享的東西很有可能是「旅行的回憶」。旅行時,暫離平常生活,相機不離手,平常不寫作的也會帶一本小冊子抄抄寫寫。市場上已有很多遊記分享網站了,不過,有一個網站叫FlightMemory.com,不要求你分享旅行過程的那些「主角」(也就是遊記、照片)等等,而讓你分享「配角」。FlightMemory.com負責「坐飛機」的這一段,登入以後可以輸入自己的行程,從哪裡飛到哪裡,接著FlightMemory會將所有人的資料統整一下,指出昨天最多人前往的地點是何處,可惜的是這個網站在設計上有些問題,並沒有完成社群的使命,並置放了許多不必要的廣告;不過,這點子可以繼續延伸,譬如VibeAgent是做「旅館的回憶」,然而也太過商業化。另外還有哪些大家都愛分享的東西,還有一些「配角」可以分享?
三、給DIY族群的社群:這部份其實已有一些網站在做。DIY族群雖很小,但裡面的人的忠誠度竟然異常的高。舉「美食」為例,已經有一大堆網站在做「美食情報交換」,但以族群來看,美食網站的10萬個使用者,不可能天天吃美食,平均一周來一次;但「烹飪」情報交換就不同了,使用者人數可能只有一萬名,卻一天來回兩、三次報到。從前的烹飪網站都是像TastebookRecipeMatcher這樣,給人一個工具,但也有一些「烹飪社群」的出現,像GroupRecipesBigOvenKitchenBugBakeSpace 。每一項東西都有「DIY」的對應,我們可以繼續思考其它「DIY社群」的機會。
四、「日常小動作」的社群:之前有提過一位印度創業家創FunPiper.com,主打老美每周一在電梯裡都會問的一句話「How was your weekend?」。現在又有另外一個網站叫「FoamMe」,在美國,如果你幫同事解決電腦當機的問題,幫他撿起一顆肩頭上的頭皮屑,提醒他今天是情人節別忘了先訂花,對方除了道謝以外,可能還會加一句:「I owe you a beer」。這就很有趣了,因為現在已經有很多幫人記「誰誰誰欠誰誰誰」的網站,然而網路是個玩樂的地方,不太適合做這種嚴肅的記帳記債的事,但像「I owe you a beer」這類,大家平時說說也不會記下,天生就是做成一個無釐頭網站的料。FoamMe用的是近似Twitter的列表法,每一行寫著「誰誰誰欠誰誰誰一杯啤酒」,你還可以寫一句話補充。
五、超級「簡化」的社群:老外有些人喜歡寫list,所謂list就是「一點一點的短句」,電影「雙面間諜」(The Interpreter)中也有一個角色有這樣的興趣。有一個社群網站叫Listography,就是強迫每個人將內容物簡化為list。看看它的個人首頁,可以發現它不走社群網站的路,而是用社群網站的「皮」,然後無論是分享音樂、電影、俊男美女、好喝好吃的食物飲料,只要製造一個「folder」(也就是社群網站的「元素」),全都是用簡單的list,也因為list,讓它提供了一些其他社群網站所沒有的奇怪元素,看得不太懂,可是真的超簡化,也刺激會員分享更多東西,提高了「供賞比」(Sharing-to-Watching Ratio)
六、偎著大品牌的社群:Web 2.0整體方向從商業角度來看,是可以打敗大公司對媒體通路的壟斷,進而讓小品牌也可發出聲音。不過,有沒有反過來靠著大公司生存的社群網站呢?看看我們的生活,確實充滿了大公司的logo,住在美國一些新開發的市外小鎮(suburb),一日生活所需靠一個plaza裡的各種連鎖商店就可以打理一切,用大公司的logo就可以形容他們的每一天。因此,像Firebrand這樣的東西,會是有趣的點子,它開宗明義的說:「我們超愛大公司的電視廣告!」他們的愛,多少也因為電視廣告可以讓他們拿來賺錢,而且通常不會在意被在YouTube上面複製千百遍。這是一個給「品牌」以及它們的廣告在上面「社交」的東西。還有沒有其他可以仰賴大公司品牌的社群,讓使用者可以偎著大公司的品牌,在上面與其他人交流?
社群經營和「人」有極大的關係。「有人」就不怕「沒人」,但「有人」也是不簡單的事。除非是一些特殊點子如色情、如賭博或俊男美女,大家自然聞風而來,不然,所有網站都需要「First 1000」來「墊底」,也就是最初的一批人(1000人只是比喻,不見得是這個數字),這些人一方面可以為一個空網站準備基本內容,另方面也吸引他們周邊的朋友進來一齊使用。吸引第一個可能得靠交情,第二個可能靠勸說,到了第三個、第四個就像磁鐵一樣,力不可擋,因為「大家都在上面,我也來加入吧」。利基社群網站的優勢就在這裡。對利基社群網站而言,經營「First 1000」可說不費吹灰之力,幾乎不需要勸說,有些人就跑過來給你一個熱情的擁抱:「我等這個網站,已經等了好久了!」馬上跑過來加入,慢慢的影響到其它人。最後這個利基社群網站,或許可以還像MySpace這樣,淡化了它最初始的音樂元素;像Flickr那樣,淡化了它最初始的Tagging口號,從利基市場,從一小小點,慢慢敲出全民版圖、得到全民擁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