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TechCrunch連報了好幾篇關於「留言者」的新網路服務的文章(這裡、這裡、這裡),其中Disqus、Intense Debate雙雙趕在這個月開站,而早他們一點出道的Sezwho也宣告取得100萬美元的小額創投資金,並號稱已有300個部落格使用他們,總涵蓋人數高達10萬人,讓人豎起耳朵警覺,這,會是下一波使用者製造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熱潮嗎?
你說,之前不是已經有了coComment、co.mment?不,以上只是「留言管理系統」,只是一個「工具」,幫助留言者或其他任何關心留言的人可以繼續「追蹤」自己在哪裡留言,以及該處因為他們的某一句話而延伸出來的其他討論。而十月新出來的這批關於留言的新服務卻走相反方向,它們不是「工具」,它們所挖掘的是留言者的「另一面」,也就是想秀、想表達、想分享……的那一面。因此,這些新服務都要求部落客得幫忙入插一些程式,將Wordpress、MT部落格或phpBB討論區等等留言系統,與他們的系統相連,最後的結果就是:從此以後,留言者終於有了「家」,而這「家」的「入口」不會找不到,就在平常人來人往的部落格裡,只要你留言,別人就可以看到你的「家」,因此不必再四處飄流。
譬如,「A VC」創投部落格裝了Disqus,你可以看到,像這篇文章的留言區,每一位留言者的名字旁邊都出現一張小照片,點進去可看到Ewan先生的「profile」,而這只是一開始而已,Disqus可以讓其他讀者幫這些留言者「加分」,也用「Twitter概念」同頁顯示其他Ewan所「訂閱」的他人留言。另一個服務Intense Debate則走更「豪華」路線,如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版,除了上述的功能,Intense Debate順便還將部落格寄主的留言系統也轉為可以「無限層回答」,也可以到留言者的「profile」,裡面列了該站留言者在其他地方發表的高論;而SezWho則走簡約路線,譬如VentureBeat的留言介面,你會看到SezWho讓每個留言者旁邊多了一條「血」,可以看到這個留言者在整個網路圈目前的評價如何。
究竟「留言者」(commentor)有何了不起,值得讓這些網站掀起一陣熱?最關鍵的原因是,「留言者」是目前Web 2.0的世界裡相當「尷尬」的一群人,有的人將他們歸為「觀眾」、「潛水族」,但一般觀眾或潛水族其實讀讀就好,並無興趣表達意見,不可能像留言者這樣每天回來留言;有些人將「留言者」歸類為某種輕度的部落客,但我們發現,有些原本就有部落格的留言者,寫部落格卻不如寫留言這麼精彩,有的從留言者忍不住「下海」寫部落格,最後繞了一圈,還是回來做「留言者」。假如你說部落格是Web 2.0最成功的一塊,則「留言者」也是現今網路界很重要的一群人,有些「重度留言者」,名氣甚至已超過大部份部落客,每天在好幾個地方出現、評論、留言,而留言者所做的事,是一種「逛了才說感想」,因此通常是飽讀詩書,張嘴就是一條長江、知識的聚寶盆。我們可以說,部落格界不能沒有「留言者」,因為他們,部落格才會這麼精彩,每天除了期待新文章,還有新的討論、爭執、熱血與冷酷,在這個部落格也因為長期一群留言者的支持,為每天的文章添加靈魂,也幫忙糾正文章中的錯誤,有時還爆爆料、推薦其他相關網站。
由於留言者(尤其是「重度留言者」)至今仍處在一個「沒有家」、「不知是觀眾還是創作者」的尷尬位置,因此就有了「留言者市場」這個機會。現在已經太多網站、插件、廣告服務,集中在挖「部落客」這一塊,但如果我們說全世界有1000萬名部落客,那「留言者」有多少人?假設每個部落格平均至少有一位不重覆留言者,還好吧?以這樣保守來計算,留言者的總數,至少等於部落客的人數吧!「留言者」就是部落格的「鏡子」,部落格有多少個,留言者的總數一定等於它,這又讓我想到小時候看的聖鬥士星矢,有一陣子出現「暗黑聖鬥士」,每隻聖鬥士都有一個有如影子的「暗黑版」。
重點是,「留言者市場」到底有多「藍海」?在美國,已有這麼多家BSP在競爭,台灣更已有這麼多BSP打出一片天,新的部落格一直開,新的元素一直長,部落客已有太多選擇、一大堆邊欄工具可用,但和部落客數量等同的「留言者」們,在今天,竟然還是用和五年前一模一樣的方式,在網路上穿梭留言。他們還真的是被遺忘的影子!
這影子,難道只有目前coComment打出的這片小江山?「留言者市場」肯定還有潛力,只是我們還沒做出「留言者」會喜歡的東西而已!若想挖「留言者市場」,第一件事可能要再研究一下「留言者」的特殊特質。留言者之所以不是部落客,因為他們不會花很多時間在「建立自己的領土」,不會像部落客有這麼強的「建立我的作品集」的渴望。不過,留言者擅長的是很會讀、很愛讀,讀完以後產生一些精闢的感想,瞬間濃縮成一兩句話,然後留言。「留言」這動作,已經到了他們的極限,不會再更多了;許多留言者甚至願意直接用「匿名」留言,「反正用本名也沒人認識,反正我偶爾才留一次!」沒想到哪一天突然和某人對槓起來,樓上樓下在那邊喊來罵去,最後愈留愈多,於是那個匿名就變成他的本名。既然「留言者」就是喜歡這麼「低調」,其他網站像coComment想從留言者這邊來提供一個超級管理工具,已經超過了留言者的習慣範圍,不會有太多的成果。而其他點子如Tangler,雖打入相關族群如WeeWar、魔獸世界,或許真的提供了嵌入部落格與論壇的widget就讓美國部落客將它與其他留言者服務一起相提並論,但我也不覺得它有多好了。「留言者市場」一定要從留言者最常出沒的地方開始,因此,與部落格、論壇、聊天室的完全結合是很重要的,整個流程、版面、動作也應愈簡單愈好。
吊詭的是,「留言者」在留言的方面不想勞師動眾,但常常本身卻也是網路上的「重度使用者」。目前已經有太多網站,無法突破「重度使用者」的範疇,因此一般認為,網路下一波大機會會在那些「輕度使用者」身上,但輕度使用者的網路使用習慣實在讓我們難以捉摸,譬如為何這網站明明比較慢卻要用它?為何常當機卻要用它?有一批網路創業者(如我們Voofox)試著在挖這群輕度使用者,意圖再創MySpace的甜蜜點、擴張到1000萬會員以上,但也有它的風險存在。這時候,「留言者市場」就有趣了,因為它竟然是「重度使用者」之中的一塊小小的未開墾的綠地。他們已經和網路上其他的重度使用者或部落客一樣,「玩得非常投入」,因此他們的行蹤與使用習慣,也相當容易掌握,當我們要設計一塊新服務來打「重度留言者」這市場,可以直接以「重度使用者」的定位來設計網站,所有的Web 2.0元素一口氣全部上,卻以最簡單的介面去包裝它。十月開站的這幾個網站都有抓到這點。
Web 2.0的「全民分享」大夢,目前確實仍存在著「供賞比」過低的問題。不過,多次演講中我也明述對於這方面的看法──Web 2.0確實無法「全民」,但,目前它所挖到的人,無論只有1%也好、只有一萬人也好,這一群人,已經被Web 2.0網站給寵到了,讓他們享受到被注目的感覺,讓他們習慣了分享、習慣了與群眾互動,這時候,要他們今天開始不寫部落格,也不可能了。而「留言者」也是一樣的道理,Web 2.0繼續往下走,這些人會繼續跟著我們。這群「留言者」和其他「嘴巴閉得更緊」的網路重度使用者不同,「留言者」每天都在製造新的內容,而且真的有可能「以一句話抵人家一篇文章」的深度,因此留言者不是過客,留言者絕對還有潛力變成另一種前所未見的「部落格」,若能掌握他們,你或許能在部落格的「暗黑界」中,成為無名小站、PIXNET的「唯一暗黑分身」,獨享超大市場。
你說,之前不是已經有了coComment、co.mment?不,以上只是「留言管理系統」,只是一個「工具」,幫助留言者或其他任何關心留言的人可以繼續「追蹤」自己在哪裡留言,以及該處因為他們的某一句話而延伸出來的其他討論。而十月新出來的這批關於留言的新服務卻走相反方向,它們不是「工具」,它們所挖掘的是留言者的「另一面」,也就是想秀、想表達、想分享……的那一面。因此,這些新服務都要求部落客得幫忙入插一些程式,將Wordpress、MT部落格或phpBB討論區等等留言系統,與他們的系統相連,最後的結果就是:從此以後,留言者終於有了「家」,而這「家」的「入口」不會找不到,就在平常人來人往的部落格裡,只要你留言,別人就可以看到你的「家」,因此不必再四處飄流。
譬如,「A VC」創投部落格裝了Disqus,你可以看到,像這篇文章的留言區,每一位留言者的名字旁邊都出現一張小照片,點進去可看到Ewan先生的「profile」,而這只是一開始而已,Disqus可以讓其他讀者幫這些留言者「加分」,也用「Twitter概念」同頁顯示其他Ewan所「訂閱」的他人留言。另一個服務Intense Debate則走更「豪華」路線,如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版,除了上述的功能,Intense Debate順便還將部落格寄主的留言系統也轉為可以「無限層回答」,也可以到留言者的「profile」,裡面列了該站留言者在其他地方發表的高論;而SezWho則走簡約路線,譬如VentureBeat的留言介面,你會看到SezWho讓每個留言者旁邊多了一條「血」,可以看到這個留言者在整個網路圈目前的評價如何。
究竟「留言者」(commentor)有何了不起,值得讓這些網站掀起一陣熱?最關鍵的原因是,「留言者」是目前Web 2.0的世界裡相當「尷尬」的一群人,有的人將他們歸為「觀眾」、「潛水族」,但一般觀眾或潛水族其實讀讀就好,並無興趣表達意見,不可能像留言者這樣每天回來留言;有些人將「留言者」歸類為某種輕度的部落客,但我們發現,有些原本就有部落格的留言者,寫部落格卻不如寫留言這麼精彩,有的從留言者忍不住「下海」寫部落格,最後繞了一圈,還是回來做「留言者」。假如你說部落格是Web 2.0最成功的一塊,則「留言者」也是現今網路界很重要的一群人,有些「重度留言者」,名氣甚至已超過大部份部落客,每天在好幾個地方出現、評論、留言,而留言者所做的事,是一種「逛了才說感想」,因此通常是飽讀詩書,張嘴就是一條長江、知識的聚寶盆。我們可以說,部落格界不能沒有「留言者」,因為他們,部落格才會這麼精彩,每天除了期待新文章,還有新的討論、爭執、熱血與冷酷,在這個部落格也因為長期一群留言者的支持,為每天的文章添加靈魂,也幫忙糾正文章中的錯誤,有時還爆爆料、推薦其他相關網站。
由於留言者(尤其是「重度留言者」)至今仍處在一個「沒有家」、「不知是觀眾還是創作者」的尷尬位置,因此就有了「留言者市場」這個機會。現在已經太多網站、插件、廣告服務,集中在挖「部落客」這一塊,但如果我們說全世界有1000萬名部落客,那「留言者」有多少人?假設每個部落格平均至少有一位不重覆留言者,還好吧?以這樣保守來計算,留言者的總數,至少等於部落客的人數吧!「留言者」就是部落格的「鏡子」,部落格有多少個,留言者的總數一定等於它,這又讓我想到小時候看的聖鬥士星矢,有一陣子出現「暗黑聖鬥士」,每隻聖鬥士都有一個有如影子的「暗黑版」。
重點是,「留言者市場」到底有多「藍海」?在美國,已有這麼多家BSP在競爭,台灣更已有這麼多BSP打出一片天,新的部落格一直開,新的元素一直長,部落客已有太多選擇、一大堆邊欄工具可用,但和部落客數量等同的「留言者」們,在今天,竟然還是用和五年前一模一樣的方式,在網路上穿梭留言。他們還真的是被遺忘的影子!
這影子,難道只有目前coComment打出的這片小江山?「留言者市場」肯定還有潛力,只是我們還沒做出「留言者」會喜歡的東西而已!若想挖「留言者市場」,第一件事可能要再研究一下「留言者」的特殊特質。留言者之所以不是部落客,因為他們不會花很多時間在「建立自己的領土」,不會像部落客有這麼強的「建立我的作品集」的渴望。不過,留言者擅長的是很會讀、很愛讀,讀完以後產生一些精闢的感想,瞬間濃縮成一兩句話,然後留言。「留言」這動作,已經到了他們的極限,不會再更多了;許多留言者甚至願意直接用「匿名」留言,「反正用本名也沒人認識,反正我偶爾才留一次!」沒想到哪一天突然和某人對槓起來,樓上樓下在那邊喊來罵去,最後愈留愈多,於是那個匿名就變成他的本名。既然「留言者」就是喜歡這麼「低調」,其他網站像coComment想從留言者這邊來提供一個超級管理工具,已經超過了留言者的習慣範圍,不會有太多的成果。而其他點子如Tangler,雖打入相關族群如WeeWar、魔獸世界,或許真的提供了嵌入部落格與論壇的widget就讓美國部落客將它與其他留言者服務一起相提並論,但我也不覺得它有多好了。「留言者市場」一定要從留言者最常出沒的地方開始,因此,與部落格、論壇、聊天室的完全結合是很重要的,整個流程、版面、動作也應愈簡單愈好。
吊詭的是,「留言者」在留言的方面不想勞師動眾,但常常本身卻也是網路上的「重度使用者」。目前已經有太多網站,無法突破「重度使用者」的範疇,因此一般認為,網路下一波大機會會在那些「輕度使用者」身上,但輕度使用者的網路使用習慣實在讓我們難以捉摸,譬如為何這網站明明比較慢卻要用它?為何常當機卻要用它?有一批網路創業者(如我們Voofox)試著在挖這群輕度使用者,意圖再創MySpace的甜蜜點、擴張到1000萬會員以上,但也有它的風險存在。這時候,「留言者市場」就有趣了,因為它竟然是「重度使用者」之中的一塊小小的未開墾的綠地。他們已經和網路上其他的重度使用者或部落客一樣,「玩得非常投入」,因此他們的行蹤與使用習慣,也相當容易掌握,當我們要設計一塊新服務來打「重度留言者」這市場,可以直接以「重度使用者」的定位來設計網站,所有的Web 2.0元素一口氣全部上,卻以最簡單的介面去包裝它。十月開站的這幾個網站都有抓到這點。
Web 2.0的「全民分享」大夢,目前確實仍存在著「供賞比」過低的問題。不過,多次演講中我也明述對於這方面的看法──Web 2.0確實無法「全民」,但,目前它所挖到的人,無論只有1%也好、只有一萬人也好,這一群人,已經被Web 2.0網站給寵到了,讓他們享受到被注目的感覺,讓他們習慣了分享、習慣了與群眾互動,這時候,要他們今天開始不寫部落格,也不可能了。而「留言者」也是一樣的道理,Web 2.0繼續往下走,這些人會繼續跟著我們。這群「留言者」和其他「嘴巴閉得更緊」的網路重度使用者不同,「留言者」每天都在製造新的內容,而且真的有可能「以一句話抵人家一篇文章」的深度,因此留言者不是過客,留言者絕對還有潛力變成另一種前所未見的「部落格」,若能掌握他們,你或許能在部落格的「暗黑界」中,成為無名小站、PIXNET的「唯一暗黑分身」,獨享超大市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