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街上,看到一個黃皮膚、黑頭髮的黃種女士,牽著身邊高大金髮碧眼的白種男士的手,你直接的印象是什麼?通常分成好幾種,有的人認為,這是白種男人來到異地觀光,剛好遇到一位親切熱情的導遊,他教她英文,她教他中文,男士到這裡無親無故,照顧他一陣子以後就電光石火。有的人認為哎反正有的女生就是喜歡老外,說不定昨晚看到「是她的菜」在Pub釣到的,這些人往往以「異色」眼光來看待這件事。但我們多多少少還是會覺得,奇怪,為何很少看到「相反過來」,黃種男人挽著白種女人的手逛大街?
這期的《亞洲週刊》有篇叫做《Yellow Fever》的文章摘錄一本叫做《The Asian Mystique》的新書。我認為,這本書是一大進步,因為它至少正視了「黃種女人與白種男人」之間的奇特吸引現象。但,假設這篇摘文將整本書的意思摘盡了,我想,整本書到最後依舊只「講了一半」。而我敢說對這件事比較了解的原因是,儘管我身邊有幾對朋友,都是這樣的異族聯姻,而且他們是純純相愛,這可以寫一篇愛情故事,和書中所述的「變態喜愛」(fetishism)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我從整個西方社會的氛圍去感受,卻可以看到其他的「不公平」現象。
這本書儘管未提到這些,但它至少正式提出幾個令人吃驚的數字──所有美國的婚姻中,目前只有5%是西語裔娶華裔、黑人嫁華人這種的「異族通婚」,只比20年前的3%微幅增加,但是,若分開族裔來看,竟有高達三分之一(33%)的亞裔人士與異族通婚,相較之下,只有十分之一的美籍黑人與異族通婚。隨便一數,看,幾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華裔女性如《喜福會》的Amy Tan(譚恩美)、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主播Connie Chung(宗毓華)、演員Lucy Liu(劉玉玲)的「老公」或「男朋友」,都是白種男人。
此書作者訪談了幾位學者教授,學者認為,黃種女性可能是因為某種「Hiergamy」(階級通婚)的本能,為了將自自己社會階級最大化而和主流男士結為連理,以在一個社會中得到她想要的「完整感」。至於男士方面,有位學者說,雖然異族通婚,多多少少要面對家人及周邊的一些無形壓力,但卻也有一種「冒險」的刺激性,而白種男人教育背景,讓他們天生比東方男性還愛好冒險。唔。
接下來比較有趣的是,這本書開始問一些蠻有地位思想的華裔女性,請她們發表關於白種男人對黃種女人「特殊情愫」的看法。這些女生都說:「哎,這種事情,我們早就知道了!」
有一位日裔女學生在哈佛校刊中形容,「我走在路上,可以馬上感覺到有白種男人對我特別喜歡,你會感覺到,有人從很遠很遠就開始看著你,接著直接了當的走過來,在眾目睽睽下跟你搭訕(筆者註:好像有某種把握度「他會成功」,就算「被拒絕」也不會太丟臉,這感覺不好,他們敢對白種女性這樣嗎?)。甚至有時,這個男生手裡還牽著另一位黃種美眉的手,他竟然敢大剌剌的,直接對妳眼神挑逗。」這個女生還觀察,從前好像還沒這麼嚴重,最近呢,「這種現象到處都是。」(這是中國熱的副作用嗎?)
這些黃種女士,尤其是高學歷、有思想的女士們,對這種現象相當「五味雜陳」(mixed feelings),被關注、被追求,當然是件很爽快的事,全場最帥的王子就這樣情傾於妳,但,她們交往沒多久,女士也很快的發現,王子似乎不是被她個人特質給吸引,而是被「她是東方女性」這件事給吸引,男士們會開始期待這位東方女士「能夠表現得『像東方女士』」,也就是比較順從,比較聽話,不要和「他們家的白種女士」一樣,想法這麼多,體型這麼巨大,這麼不給他們「尊嚴」……。於是,這些有思想的黃種女性對白種男人的「變態喜愛」非常不爽,她們尤其痛恨白種男人一語雙關的對她們說,「我很喜歡你們國家的人!」有一位女生更將這種男人稱為「loser」,非常火大,
另一位從台灣過去的華裔女性,更指出這種「變態喜愛」的存在,給一些其他的「正常人」帶來很多困擾。她指出,她曾經和白種男士交往了五年,她知道她的男友對她並不是「變態喜愛」,但,也因為周邊人皆對他們的關係用異樣眼光看待,蒙受很大的壓力。另一位女士也說,黃種女性與白種男性「交手」這幾十年下來,有些因為自己的經驗(可能交到一個死都教不會的白種男人),或是別人的經驗(看到身邊女生被白種男人這樣對待還沾沾自喜而感到不屑),間接的讓華裔女生的圈子中出現了「兩個水火不容的派系」:「只和白種男人交往」與「絕不和白種男人交往」。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講得很中肯,而且對這個許多人切身感受的事情有所進一步的研究,但最後,它只講了一半,Why?因為它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華裔男士」。你說,這本書的題目是在研究黃種女性與白種男性的特殊情愫,本就不應該「離題」,不是嗎?但,這樣的現象一直發生在美國,這本書就是整個西方世界在討論這種問題的縮影,身為華裔男士,永遠站在旁邊點頭當觀眾,但當大家看完這本書,當大家結束了這場關於「變態喜愛」的討論,甚至解決了這場「變態喜愛」的問題,難道世界就大同了嗎?我覺得,他們沒有討論到「重點」,或許,他們根本就不care討論到重點。
重點是,你們不覺的很奇怪,為何有這麼多華裔的「女名人」的名字,但講到華裔的「男名人」,只能提到Jakcy Chan(成龍)和Martin Yan(Yan Can Cook的電視大廚)?
為何華裔的男子(或這世界的任何人)必須把整灌髮油倒在自己頭髮上,把自己的身體整個撐起來像美式足球員,讓自己長高個一兩吋?
有沒有人做過調查,目前黃種的通婚一共有33%是異族通婚,那剩下66%,有幾成是因為新移民、還沒有機會「嘗試」過與白種男人交往?
還有,一旦這些黃種女性與白種男性交往,再「轉回」到華裔男性的比率有多少?反之,白種男性與華裔女性交往以後,「轉回」到白種女性的比率又是多少?「轉回」的原因只是因為受不了上述的白種男人對東方女人的變態喜愛?
最關鍵的問題是,假如有天,這本書所講的所謂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大家都是單單純純談戀愛,那這種黃種與白種的通婚,真的會減少嗎?還是反而會爆量增加?
男性與女性生理有所不同,「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這是生理的問題,不是文化的問題。但這問題,卻長期的被忽視。這本書有沾到邊,至少用科學方式,確定了有「白種黃種情愫」這一回事,但別以為這件事只有一本書就「寫完了」,下面還有至少一大半的冰山還沒浮出,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而已,或是我們選擇把髮油往頭上倒,當一個次等的公民,平平靜靜的過一生就好,來迴避這個問題。長年住在東方世界的,甚至不解為何「這也會是一個問題」。很抱歉沒有在這邊寫得很清楚(這是我此生最想寫的一本書)。我深信,當世界慢慢的合而為一時,這會是很多很多衝突的來源,也是我們下一代、或下下一代,所要面對的嚴峻考驗。
這期的《亞洲週刊》有篇叫做《Yellow Fever》的文章摘錄一本叫做《The Asian Mystique》的新書。我認為,這本書是一大進步,因為它至少正視了「黃種女人與白種男人」之間的奇特吸引現象。但,假設這篇摘文將整本書的意思摘盡了,我想,整本書到最後依舊只「講了一半」。而我敢說對這件事比較了解的原因是,儘管我身邊有幾對朋友,都是這樣的異族聯姻,而且他們是純純相愛,這可以寫一篇愛情故事,和書中所述的「變態喜愛」(fetishism)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我從整個西方社會的氛圍去感受,卻可以看到其他的「不公平」現象。
這本書儘管未提到這些,但它至少正式提出幾個令人吃驚的數字──所有美國的婚姻中,目前只有5%是西語裔娶華裔、黑人嫁華人這種的「異族通婚」,只比20年前的3%微幅增加,但是,若分開族裔來看,竟有高達三分之一(33%)的亞裔人士與異族通婚,相較之下,只有十分之一的美籍黑人與異族通婚。隨便一數,看,幾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華裔女性如《喜福會》的Amy Tan(譚恩美)、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主播Connie Chung(宗毓華)、演員Lucy Liu(劉玉玲)的「老公」或「男朋友」,都是白種男人。
此書作者訪談了幾位學者教授,學者認為,黃種女性可能是因為某種「Hiergamy」(階級通婚)的本能,為了將自自己社會階級最大化而和主流男士結為連理,以在一個社會中得到她想要的「完整感」。至於男士方面,有位學者說,雖然異族通婚,多多少少要面對家人及周邊的一些無形壓力,但卻也有一種「冒險」的刺激性,而白種男人教育背景,讓他們天生比東方男性還愛好冒險。唔。
接下來比較有趣的是,這本書開始問一些蠻有地位思想的華裔女性,請她們發表關於白種男人對黃種女人「特殊情愫」的看法。這些女生都說:「哎,這種事情,我們早就知道了!」
有一位日裔女學生在哈佛校刊中形容,「我走在路上,可以馬上感覺到有白種男人對我特別喜歡,你會感覺到,有人從很遠很遠就開始看著你,接著直接了當的走過來,在眾目睽睽下跟你搭訕(筆者註:好像有某種把握度「他會成功」,就算「被拒絕」也不會太丟臉,這感覺不好,他們敢對白種女性這樣嗎?)。甚至有時,這個男生手裡還牽著另一位黃種美眉的手,他竟然敢大剌剌的,直接對妳眼神挑逗。」這個女生還觀察,從前好像還沒這麼嚴重,最近呢,「這種現象到處都是。」(這是中國熱的副作用嗎?)
這些黃種女士,尤其是高學歷、有思想的女士們,對這種現象相當「五味雜陳」(mixed feelings),被關注、被追求,當然是件很爽快的事,全場最帥的王子就這樣情傾於妳,但,她們交往沒多久,女士也很快的發現,王子似乎不是被她個人特質給吸引,而是被「她是東方女性」這件事給吸引,男士們會開始期待這位東方女士「能夠表現得『像東方女士』」,也就是比較順從,比較聽話,不要和「他們家的白種女士」一樣,想法這麼多,體型這麼巨大,這麼不給他們「尊嚴」……。於是,這些有思想的黃種女性對白種男人的「變態喜愛」非常不爽,她們尤其痛恨白種男人一語雙關的對她們說,「我很喜歡你們國家的人!」有一位女生更將這種男人稱為「loser」,非常火大,
另一位從台灣過去的華裔女性,更指出這種「變態喜愛」的存在,給一些其他的「正常人」帶來很多困擾。她指出,她曾經和白種男士交往了五年,她知道她的男友對她並不是「變態喜愛」,但,也因為周邊人皆對他們的關係用異樣眼光看待,蒙受很大的壓力。另一位女士也說,黃種女性與白種男性「交手」這幾十年下來,有些因為自己的經驗(可能交到一個死都教不會的白種男人),或是別人的經驗(看到身邊女生被白種男人這樣對待還沾沾自喜而感到不屑),間接的讓華裔女生的圈子中出現了「兩個水火不容的派系」:「只和白種男人交往」與「絕不和白種男人交往」。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講得很中肯,而且對這個許多人切身感受的事情有所進一步的研究,但最後,它只講了一半,Why?因為它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華裔男士」。你說,這本書的題目是在研究黃種女性與白種男性的特殊情愫,本就不應該「離題」,不是嗎?但,這樣的現象一直發生在美國,這本書就是整個西方世界在討論這種問題的縮影,身為華裔男士,永遠站在旁邊點頭當觀眾,但當大家看完這本書,當大家結束了這場關於「變態喜愛」的討論,甚至解決了這場「變態喜愛」的問題,難道世界就大同了嗎?我覺得,他們沒有討論到「重點」,或許,他們根本就不care討論到重點。
重點是,你們不覺的很奇怪,為何有這麼多華裔的「女名人」的名字,但講到華裔的「男名人」,只能提到Jakcy Chan(成龍)和Martin Yan(Yan Can Cook的電視大廚)?
為何華裔的男子(或這世界的任何人)必須把整灌髮油倒在自己頭髮上,把自己的身體整個撐起來像美式足球員,讓自己長高個一兩吋?
有沒有人做過調查,目前黃種的通婚一共有33%是異族通婚,那剩下66%,有幾成是因為新移民、還沒有機會「嘗試」過與白種男人交往?
還有,一旦這些黃種女性與白種男性交往,再「轉回」到華裔男性的比率有多少?反之,白種男性與華裔女性交往以後,「轉回」到白種女性的比率又是多少?「轉回」的原因只是因為受不了上述的白種男人對東方女人的變態喜愛?
最關鍵的問題是,假如有天,這本書所講的所謂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大家都是單單純純談戀愛,那這種黃種與白種的通婚,真的會減少嗎?還是反而會爆量增加?
男性與女性生理有所不同,「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這是生理的問題,不是文化的問題。但這問題,卻長期的被忽視。這本書有沾到邊,至少用科學方式,確定了有「白種黃種情愫」這一回事,但別以為這件事只有一本書就「寫完了」,下面還有至少一大半的冰山還沒浮出,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而已,或是我們選擇把髮油往頭上倒,當一個次等的公民,平平靜靜的過一生就好,來迴避這個問題。長年住在東方世界的,甚至不解為何「這也會是一個問題」。很抱歉沒有在這邊寫得很清楚(這是我此生最想寫的一本書)。我深信,當世界慢慢的合而為一時,這會是很多很多衝突的來源,也是我們下一代、或下下一代,所要面對的嚴峻考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