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猩猩也懂禮義廉恥?但道德本身也是猩猩?


《時代雜誌》:科學家發現,猩猩原來也懂禮義廉恥等的「道德觀」!這原本是一個讚美的結論,但我卻也可以將它說成「道德本身也是猩猩」。我們與其「追求道德」,不如用一生的時間去「避免猴性」。唯有「正面待人」,才可以「避免猴性」。
上個月,《時代雜誌》先分析一堆數字然後宣判「法國文化之死!」,掀起法國人非常大的反彈,認為「瑪丹娜和哈利波特怎麼叫文化」、「文化不是給當代人看得懂的!」然後,雜誌馬上又開闢另一個主題──「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維持道德」(What makes us Moral)。這兩個題目和時代雜誌一般喜歡討論的人物、基因工程、抗愛滋病或環保題目有所不同,美國速食文化向來重直覺、重輿論,一個月之內卻「脫軌」出了兩篇這麼有人類大歷史宏圖意義的題目,令人側目。
有趣的是,美國人討論「道德」的問題,依然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用科學來評法國文化或許不對,但拿來評「道德」呢?「道德」這個東西,長期下來被太多人給借用再借用、蠱惑再蠱惑、盲從再盲從,現在,他們用科學方式,來看看人類腦裡的「道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令人倒蠻想聽聽看。
總結這篇報導,一定要先一提它所舉出的幾個「人生難題」小故事:
某天有一列急駛的火車,即將撞向五個閃避不及的無辜鐵路工人,肯定把他們撞得支離破碎,而你手上剛好有個按鈕可讓火車轉到另一條鐵軌,而那邊只有一個工人站著,把他撞死,來挽回五個人的生命,請問,「你肯按下那顆按鈕嗎?」假如此人就站在你身邊,你會自己跳下去,還是會推他下去擋火車?假如他不是陌生人,而是你認識的人呢?他若是白人、黑人,異性、同性、比你年輕、比你老,假如他是傭人、少數民族、準備入監的囚犯…會不會影響你「要不要推他下去擋火車」的決定?
另一個例子,戰爭期間和幾十個大人一起躲在防空洞,某位不到一歲的嬰兒開始哭泣,殘忍的軍隊就在門口,眼看就快要找到這個藏匿處了。此時唯一救大家(也救自己)的存活方式,是把這個不懂世事的嬰兒活活悶死,如果是別人孩子,你會下手嗎?若是自己的呢?
有趣的不是答案,而是作答的過程。科學家實驗證明,當一個人必須思考並作出以上這些可怕的決定的期間,大腦出現刺激反應的部位,並不是理性的那一塊,而是主掌「感情」的那一塊。也因為如此,通常碰到以上這些可怕的情境,人類會突然捨棄平時買菜計帳、考試算數學的那顆頭腦,換成另外一顆。科學家認為這是「empathy」(神入、同理心)的原故,而empathy這種東西似乎與生俱來,假如小學老師允許孩子可以上課吃東西,他會很高興的聽話吃了;但假如老師叫孩子把坐旁邊的另個孩子海打一頓,他會稍稍猶豫一下,為何?因為他感受到對方的痛、對方的難過,文章強調,同樣的現象,也可以在「沒有思想」的猩猩族群觀察得到。
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突然「做壞事」?文章舉出希特勒為例,也舉出最近的連環射擊案件為例。答案很簡單,年青人圍毆老太太引起全鎮群情激憤,因為老太太看起來就像他們自己的祖母,但年青人打「華裔的送餐小弟」可能就沒人管了,因為對當地人來說「華裔的送餐小弟」就像一個alien,人性就是「排外」。而這種「裡外之分」,不見得是種族、宗教或性別,有時只是某個人被認為是「不合群」,因此被一群人「眾排懲罰」(shunning),將之孤立。
這篇文章寫得有點鬆散,有點欲言又止的味道,畢竟,「什麼讓我們維持道德」本就是一個沒有確切單一答案的話題,而且讀者一邊讀一邊無法制止的聯想到美國現在最棘手的伊拉克與中東問題,雜誌記者或許想避嫌。不過,讀完這篇報導,仍令我這個「華裔的送餐小弟」感到震撼的,是雜誌所舉的幾個「有道德的歷史人物」與「沒道德的歷史人物」,還是非常的「美國」,而且本身也有一些偏頗。看完不禁一歎,「連這一篇文章本身也並非百分百的『道德』!」這篇文章對「shunning」歌頌,就一如美國目前政策把異族當作「邪惡之軸心」(Axis of evil),但人類沒發現的是,這樣的shunning,可能間接造成一圈又一圈的對立,有時是國與國,有時是兩個學校,但更常見也更可怕的是一群人對一個人,而以現代科技來說,一個人,就足以毀了全人類五千年所努力打造的一切。
因此,當美國人歌頌著人類從猩猩時代就有的所謂「道德觀」,而我卻想,這不也意味著,所謂「道德觀」,本身就是像猩猩一樣原始,根本就是「猴性」的一部份。道德本身也是某種「猴性」,「猴性」一點也不文化,一點也沒有智慧,是一個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濫用的東西。
平時,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一起生活,因此一般人並不會感受到「猴性」的存在,直到你必須做出推一個人下橋擋火車或悶死一個baby來救一窩的大人,才會突然驚歎,哇,原來如此!原來它是存在的!但,這世界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順順遂遂的過日子!我們或許不必真的親身體驗以上那些可怕的狀況,但再公平的社會,也有弱勢族群;再理性的組織,也會產生衝突;再完美的婚姻,也有一邊稍稍傾斜,有些人假如走到很不順遂的時,或許是遭到迫害或某種背叛,突然間「走不出來」,就會突然看到身邊的「猴性」四處都是。假如這時候才開始認識「猴性」,就已經太晚了。
基本上我覺得人類最最根本的矛盾,就在於每一個人,都只有在當他處於較負面的情境時,才會感覺到「猴性」,然後才開始想辦法處理它,但由於此人已經處於負面,所以處理的方式,「肯定不會太優美」,造成反效果,反而讓其他正常人忽略了「猴性」的存在。而平常的時候,大家卻對猴性渾然不覺,忘光光,「順著大眾走」,和朋友一起打敵人,跟著揶揄、妒嫉、貪婪、驕炫…美國人以為「追求道德」是要殺死想殺他們的回教徒,基地組織以為「追求道德」是要殺死那些炸死他們親人的美國大兵…不知不覺中,大家一起加深了人類族群間不必要的積怨與矛盾。寶貝,大家都是共犯。
因此,我以為,既然科學家證實原來道德是「猩猩級」的東西,與其「追求道德」,我覺得比較有智慧的方式,是「避免猴性」。
而「避免猴性」的方法卻簡單不過了。我覺得,其實就是永永遠遠的「正面待人」即可。從每個人開始。
從這邊,來談談我自己的經驗。
我身邊有兩群朋友,一群是積極的人,一群是消極的人;通常積極的人都傾向「創業家」、「創意人」的性格,和他們吃飯的體驗通常不會太好,我們聊聊彼此的近況,對方會不停的說他自己的事,而我也說我自己的事,我其實不會全講,也知道對方不會和盤托出,但在這潔白的餐桌上,我對對方的東西充滿認同,在他所說的東西之中,找到我覺得很棒的地方,直接告訴了他;而他也過來與我說類似的話。我們的話不會太多,一頓飯匆匆一小時就結束,因為聽了對方一大堆光怪陸離的想法,我只想「趕快回家」,好好的整理整理,有很多東西可以想、可以做。我們帶回家的,是愈來愈多的「能量」。
但有時,我也會與比較傾向「批評家」的友人會面。我們會發現,有些話題,尤其是批評其他人、其他事的,常常一碰觸就像決堤的河水,嘩啦嘩啦冒出來,怎麼講都講不完,愈講愈high…。我在旁邊聽,就算不認同的,也點頭稱是;然後我的個性,總等到我覺得稍有一點認同的,再來附和一下。但當我們講完以後,我卻發現,我沒辦法做任何事。我甚至害怕做任何事。因為「他」被批評成這樣!
在美國,推文網站剛出來時,大家只想到,怎麼讓這個「推」的制度更公平,讓「好文」都會被「推上天」,但我們聰明的華人卻早早就提出,「既然有『推』,為何卻沒有『埋』?」他們以為,有「埋」的網站,最後也會吸引一群人過來「拚命埋」,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一群人「埋」到最後、幹剿到最後,默默葬送掉的是一股「能量」。當一個人不斷的找機會說「no」的時候,能量肯定是呈負成長的,當別人做了一大堆新的東西,你看不到,也學不到,因為總是要花很多時間去找尋別人的不對,在別人家的縫隙鑽呀鑽,鑽出了一點點碎屑,自己卻愈來愈累。
但,當我們永遠以「正面待人」,永遠以「正面看事情」呢?為何,我們說「yes」以後就有東西出來?
記得還在國外時,暑假都會回台北玩一個月,時間很多,每次有機會坐計程車、坐公車,都會與司機聊天。有時候一上車,聞到的是一股濃濃煙燻和檳榔味,但心情很好的我,不以為意,開始放聲讚美他裝的DVD音響怎麼這麼好聽!他的GPS怎麼這麼炫!還可以在車上看電視!花了多少錢?這時候,司機張開一口紅嘴,笑咪咪的說,「開了十幾萬啊,每天生活都在車上,當然要布置得舒適一點……。」一場聊下來,我覺得我學到了一些知識,也學到了一些判斷人生的準則,另外我更得到了一團好溫暖的力量,伴隨著回憶住進了我的腦裡。
有時候,明明心情不太好,又不小心坐上一台同樣沒什麼水平的計程車,讓心情更加低落,明明在趕時間,司機還給我慢吞吞的跟在車子後面,還在用無線電電話和朋友插科打諢,我受不了了,就開始「請問」司機,可不可以快一點?建議你,不要打電話,不要做事情,服務可能會好一點,大家的kimoji也會好一點……。下車以後,我氣憤未平,逢人就說這個討厭的經驗,但每一次說,就覺得又往下沉了一點點。
最近排行榜上的超級暢銷書《秘密》(Secret)(英語官方網站在此),最基本的訴求就是所謂的「Law of attraction」,吸引力法則。作者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人」。當你一直處在悲觀狀態,你便會吸引一群同樣悲觀的人在你的身邊,由於他們和你有同樣的東西可以罵、可以唉、可以嘆,但,當你好不容易走出悲情,準備推出一樣真正的新東西時,他們卻也會跑過來罵你。或許你也因為怕被他們罵,而放緩了出來的速度,也放緩了創新的速度。而當你一直樂觀,你吸引的,就是一群樂觀的人。這些人無論如何就是互相鼓勵,然後會一直不斷的嘗試、不斷的進步。而且,這些人還會彼此合作、彼此扶持,一起「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只會「說」一件有意義的事。我發現,在我一生努力的過程中,有支持的人,也有反對的人;有些反對的人,或許當時自成一群,但後來自己間很快就吵翻了。
一派完全正面的思考,和一派完全負面的思考,會帶來完完全全不同的人生。「猴性」是我們所有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假如連《時代雜誌》加上世界級學府的研究,都沒有辦法完全理解「猴性」,我想大家都還年輕,可以自己先開始釋放「正面的力量」,讓這個社會先充滿「陽光」與「愛」,「學習」與「實做」,這樣子,對大家不是都很好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