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一筆資料1.3美元,「資料創業」捲土重來!


上周美國網路界最大事件應是一個叫做「Where I’ve been」的Facebook應用插件(application),被TripAdvisor300萬美元(台幣1億元)收購。這個插件自今年6月初推出以來,短短二個月內,已快速累積了230萬名會員,一個會員等於高達1.3美元,全部由一位年輕創業家Craig Ulliott獨得,也就是說,這位創業家從發想、開發到開站,不到半年間就賺到一億台幣!
但,當初披露此消息的Mashable顯然相當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些踴躍的會員數乃拜Facebook之賜,經過Facebook靈巧的minifeed功能,加上這個插件本身簡單易懂,打中了甜蜜點(sweet spot),讓許多Facebook使用者願意將它放在個人首頁最顯眼的位置,但,假如Facebook有一天改版型呢?有一天另一位競爭者跑過來,使用者輕輕一點就轉台了?(現在已有我已拜訪哪些城市我已拜訪哪些州我已拜訪歐州哪些國家等競爭者)而且,就在此消息發佈的隔天,TripAdvisor竟也翻盤,指稱此一併購案「根本沒有這回事」,TripAdvisor是Expedia的旗下大將,資金雄厚,這麼一怒讓部落客差點嚇破膽。但他們的否認卻又有點奇怪,似乎只否認了「300萬美元買下」的這一段,然後也沒有完全澄清,似乎兩家公司之間的併購案談判還在進行中。或許,他們已幾乎決定買下,但並非立即付予300萬美元,卻又不想透露後面還要完成什麼deal;也有可能300萬美元僅僅買下這個插件目前所收集的資料,實在買貴了卻不好意思承認,或是後面還有其他更驚人的計畫。矽谷人已碰過不知多少千起併購案,成功的或不成功的,謠傳的或真實的,所以大概都可以揣摩出,這件併購案應有幾分影子。
「會員」已是新一代網站的主要價值所在,因為在競爭的網路世界裡,會員可以黏住會員,而且可以為大網站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中保持競爭優勢,不至隨便被其他大站打敗或黑馬小站異軍突起。但,大站確實不會看到一個網站會員眾多就隨便買下,它會先評估這些會員是否有流失之虞,因此傾向等到一群網站互相淘汰,出現最後幾個最後勝利者之後再吃下其中一家;而且最近的併購案,皆傾向與創業家簽定兩段合約,若會員繼續成長到某一數字再付第二批款項。既然大網站這麼計較「會員是否流失」這件事,像Facebook應用插件這種會員極易流失的平台,當然就不可能拿到太高價錢,如這裡寫的,Viacom去年以1.2億美元買下遊戲IM軟體Xfire,當時它的會員數有400萬人,換算下來每個會員價值高達25美元。而News Corp前年以5.8億美元買下全球最大社群網站MySpace,以當時才1600萬會員來算,每位會員價值高達36美元。但看看Facebook應用插件,Slide當初以60萬美元買下Favorite Peeps的130萬會員,換算下來大約一個會員只有4.6分美元,和Xfire、MySpace比起來是100倍以上的差距!更早以前Sidestep以不知多少錢買下Extended Info的13萬會員,應該也不會是太大數字。
既然這樣,為何這個「Where I’ve been」插件,每個會員的價值可以高達1.3美元?它透露了一個「資料創業」(data startup)的舊瓶新酒的新創業機會。
先來看看TripAdvisor是什麼公司?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Web 1.0時代的旅遊資訊網站,在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都有分站,專門提供各地的旅遊資訊,還包括訂房、訂車等服務。由於它是Expedia的子站,因此它在首頁頂頭號稱一個月有1700萬使用者應該是可信的數字,也因此「Where I’ve been」的200萬浮動會員對TripAdvisor應該只能塞個牙縫,一點也沒什麼了不起。而且,此站的主要服務皆是在TripAdvisor.com這個網址發生,不太可能移至Facebook插件,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今天TripAdvisor若真的將此應用插件買下,肯定不是為了吸收這200萬名「假會員」,它要的其實是這200萬會員目前所填入的「我已經去過哪裡、我想去哪裡、我住過哪裡」的「純資料」。
「純資料」?從前就有人用各種方式收集大家的email住址,然後拿出去賣,一片光碟多少錢這樣計算。這年頭,居然還有人在買純資料?而且純資料竟可以值這麼多錢,一個人1.3美元?
原因很簡單,因為,收集關鍵資料,有時比登天還難。人的腦袋如銅牆鐵壁,人在鍵盤上游移的雙手有如皇帝偉大,想求這雙尊貴的玉手將他上頭70公分的腦裡想的東西一一取出,照表填進一個網站,實在非常非常困難。目前許多網站都盡量讓初加入的會員只要填姓名、email住址等等,就讓他加入玩耍,以免資料表格太過冗長而將他嚇跑。而路上碰到的那些作市場調查的問券,通常也只能集中在一些簡單的題目上,並非所有題目都能發揮,而且很多填的資料都是假的、都是亂填的,市調公司得由幾百份資料,去揣測幾百萬人的意思。但,「Where I’ve been」就很有意思了,它是直直接接的,給你230萬筆真實的市調資料,而且這筆資料的可信度非常高,因為,這些Facebook使用者作市調並不是給市調員看,而是作給自己的朋友看,所以當然一定好好的填寫詳盡。由於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插件,他們也會想把它擺在顯眼之處,並吸引更多其他朋友前來填寫真實的資料。
至於一般公認最無趣的「填表」動作呢?這個插件也成功的將它弄得很好玩,填起來毫不費力。基本上「Where I’ve been」只有一個Flash介面,上面是一張世界地圖,在國家上面點一下,就會變藍色,代表「你去過這個國家」,再點一下就會變綠色,表示「你想去這個國家」,然後再點一下又變紅色,表示「你曾經住過這國家」。如果國家太小,左下角還同時顯示一個放大圖,顯示這個國家的國名,讓你更準確的點擊。簡單的三種顏色,大家可以馬上分享自己去過哪些地方、想去哪些地方又住過哪些地方,它讓「填資料」變成非常好玩的事情。「Where I’ve been」也在兩個月內就輕輕鬆鬆的收集了230萬筆真實的資料。
問題是,「資料創業」這件事,恐怕之前還真的沒人想過,包括這個插件的創辦人Craig Ulliott。就在二個月前,他還寫過一篇文章「我現在已經有了25萬會員,然後要幹嘛?」,被許多人轉寄討論,現在讀起來真是趣味無窮。連他都沒想到,過了兩個月,它的會員繼續成到230萬,然後,有人自動跑來告訴他,這些資料,是可以賣錢的!
「資料創業」比一般積會員的創業還有意思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算成績」的方式可說是簡單多了。只要你有這麼多資料,就可以賣這麼多錢,買家將這些資料帶回家可以馬上服用,馬上營養。因此,我們可以計算,假如你今天有辦法收集到100萬名資料,有可能以一億台幣賣出去。嫌一億台幣太少?那就看看你能否收集1000萬名資料,然後再以10億台幣賣出去!目前,每個產業對一些平民資料依然有很大的需求,這些資料對其他人而言沒什麼,以為是垃圾而隨便收集又隨便丟棄,但對一些公司來說如同看到金毛公雞,值得花一兩億買下。這些渴望資料的公司本身不懂網路,無法有效的利用互聯網來收集正確的資料,但我們懂,而且懂得如何駕社群網站之勢,懂得Facebook應用插件,來收集這些資料,還挾著朋友的身份叫那些網友主動去提供私密資料。資料創業雖然曾經有人玩過也玩爛過,但今天又是一片蔚藍的藍海了,創業家可以開始思考,還可以做哪些插件來搞「資料創業」?還有哪些「資料創業」的點子?1億元,就在不遠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