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午餐王」以苦力架站,輕鬆攻下六個行政區

昨天才提到「午餐王」,下午就有人跑來問問它的底細,昨晚只好打電話給創業家Peter,聊了一下。「午餐王」是一個做得很精美的網站,一進去馬上可感受到它和之前寫過的「訂便當系統Din.Ben.Don!」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Din.Ben.Don!」是一套好用的集單系統,秘書小姐可以很有效率的收集大家想吃什麼,包括要找誰多少錢等等,從這邊慢慢往外擴張。而「午餐王」強調的則是「直接購買」,來到網站第一件事就是要先選「區域」和「大樓名稱」,目前提供台北市的六個行政區,從原始檔可看出譬如內湖區就已提供了179棟大樓名稱,選了你辦公的大樓,馬上調出附近有哪些商家可以直接訂購,或許只有十來家,但家家都可以直接在網路上選單、填單、送貨;電話完全不必拿起來,一大袋便當就會在中午準時送到門口按電鈴!扣除曾加入但倒店的,「午餐王」的資料庫已收集了120間左右的商家,到網站訂餐的總會員數已達1300位,大多是秘書小姐,若計入整間公司的員工則會更多。
目前最大的競爭者除了訂便當系統外,更接近的是WaHot!哇哈便當專賣5252便當宅急便等等,但「午餐王」似乎又有自己獨特的角度。「午餐王」不是靠「創意勝」,而是直接去迎合使用者的需求來取勝。在台灣的廣大的群眾真的很嘴饞,大家想吃的時候,他們只希望有個網站「幫他們吃到」,「午餐王」將整個流程簡化到只剩五個步驟,完成後就送來熱騰騰的便當或冰呼呼的下午茶飲品。但,想要迎合這個需求,背後的作業之辛苦,讓「午餐王」可說一點也不像網站。「午餐王」接到網路訂單後,雖購買自動傳真軟體將訂單傳給店家,但為了確保商家收到傳真,「午餐王」有客服人員得再打電話以語音和店家確認訂單。商家負責出「貨」,但「午餐王」每個月也要與他們結收帳款。而現在我們享受到的這120餘家餐館,都是「午餐王」一個一個親自登門拜訪去談下來的,每間餐館都簽了合約,談定「午餐王」可以抽成的比例,以及月結三十天之類的約定。我們可以說,「午餐王」其實不像一般網路事業,而它之所以以「網站」的長相出現在使用者面前,完全只是在利用「網站」在使用者眼中的便利性,然後「午餐王」得自己做苦工去滿足這個便利性。
這種「苦力架站策略」的巧妙之處,是網站創業家從來沒想過的。一般的創業家,尤其是美國創業家,著重的是「讓我(創業家)方便,也讓你(網友)方便」。也就是說,我一人在家就可以架個站,讓你在家可以做這些事。但,並不是每個需求都可以靠創業家自己架個站就可以滿足了。「午餐王」的風格就只是「讓你方便」,但我(創業家)得辛苦一下了。不過,這件事美麗之處在於,由於網站還真的很方便,因此只要「午餐王」能幫大家找到這些餐館,挾著網路的便利性,在內湖區它就是「天下無敵」;創業家只要付出一分努力,網路的特性讓他一定會得到一分成果。這種「網撮」還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一步一腳印」,一步一步的紮紮實實的擴張,用這種務實的方式打破「Two Mass」的問題,只能以「妙透了」來形容罷,而這樣的架站模式,在地小人稠的亞洲或許特別可行。
「午餐王」的創辦人Peter的背景相當特殊,政大會計系畢業,到美國念MBA,回來後在安侯建業待過,後來實在按倷不住創業之火,四年前趕在30歲前辭去工作,先run了一個叫MyWedding的網站,失敗收掉;也開過三家咖啡店。就在開咖啡店時,他曾想過一個創舉,連鎖左右幾家店家成一個品牌,因為深厚的商業訓練告訴他,一定要讓客戶「記得他」,他認為,唯有建立品牌,店才能愈做愈大,才能與麥當勞、星巴克那類的競爭。這過程中的某天,Peter問自己,「要打品牌,為何一定要實體的店面呢?」去年八月,Peter的原從事廣告業、在加拿大念MBA的創業伙伴,也決定離職與Peter一起創業,於是,「午餐王」自去年九月間開始籌畫,兩位創辦人不懂程式和版面設計,遂先以Excel與Word畫出心目中網站雛型,交付給友人介紹的台灣的外包團隊完成,網站於三個月後完成,於年底登記公司。
Peter回憶,一開站時沒人來,他們也沒刻意宣傳,直到今年四月有了30家左右的大小餐館,他們就在這些商家的附近開始大舉宣傳「午餐王」,從一個小範圍開始慢慢擴大。Peter會要求這些商家一定要買傳真機,有三家左右甚至還用電腦直接接單。目前團隊共有6位,其中兩位專職業務(主要以跑餐館為主),一位業務助理,以及客服;兩位創辦人早上幫忙接單,大約早上九~十點最忙,然後就要開會、跑客戶等等,目前每人皆支薪,尚未達到單月損益兩平,不過,Peter也證實我昨天寫到的,像「午餐王」這樣的「網撮」,省下了一般網站最怕的頻寬與機房費用,因為只有饑腸轆轆的網友才會進來,他們一來,付錢買單的機會也比到其他網站還大很多。至於訂單數量與金額,在創業家要求下保密不說,只可透露「午餐王」最多曾得到一筆8000元的訂單。他們說,一切還在努力中,希望還沒有推廣到的區域請耐心等候,言談中處處透露,他們是難得的兼具創意又腳踏實地的創業家。
但,「午餐王」的苦力架站策略,當然也有缺點。「午餐王」一到內湖,沒人打得過它,但他們每擴充到一個新地方,就必須重新找餐館,不易像其他網站,直接透過網路產生「擋也擋不住」的雪球效應 雪崩效應。不過,世上獲利模式很多種,所有的生意都是產生經濟規模後,就會開始愈來愈輕鬆,「午餐王」的模式或許無法讓它單靠兩個人就輕鬆滾雪球愈滾愈大,但它繼續做,做到一個程度,總有一天還是會達到某種經濟規模,然後創辦人就可以躺著慢慢賺了。這樣的「網撮」雖然一開始很辛苦,但確實比一般網站創業的成功機率高出很多。當然,為了要到那個經濟規模,「午餐王」的下一步很重要,Peter透露,現在正在請技術外包團隊製作「午餐王2.0版」,也正在談技術人員準備加入全職,「2.0版」預定在11月~12月間開張,細節先在這邊賣個關子。Peter預計年底的總商家數要到200家、會員數達2000人。除此以外,他們也撥一大塊時間在幫助一些人氣較高的「一人攤位」商家慢慢轉型成加盟店,包括幫他們設計CIS企業識別、設立正式公司架構、籌備資源等等,譬如大安區大直有間剛從小攤位變成店面的「林文必涼麵」當初在「午餐王」就是人氣商店,「午餐王」一路跟著林老闆成長。而「午餐王」最後的大夢是和這些商家建立更深厚的臍帶關係,包括食材、便當盒等等都可以統一採購,以對商家產生磁吸效應,吸引商家自動加入;除此之外「午餐王」計畫有一天也成為某種新「通路」,如同大陸現在有些專門在訂閱雜誌中夾放傳單的創業模式,「午餐王」當然也可以在便當的塑袋裡,順便夾放商家的試用商品、DM、折價券等等。假如商家統一採購耗材,甚至連便當盒的盒面、袋子的袋面也都是廣告版位。
台灣人真的很愛吃!外食的總金額可能還沒什麼了不起,但可怕的若是計算「總訂單數」,可看出台灣的一般民眾對商家多麼「雨露均霑」,幾乎所有周邊的商家,大的到有冷氣的,小的到路邊沒招牌的,都被我們一群人像蝗蟲「過境」過。只要在辦公大樓的旁邊,餐館絕對「餓不死」,都可以賺到我們的錢。這需求的特色就是,如果有「更多選擇」,更方便吃得到,我們一定會要!由於這種特質,讓「午餐王」有發揮的空間,這時候我們想問,除了「吃」以外,還有哪些點子也是這樣的?或許也可運用「午餐王」的苦力架站策略!便當或許沒這麼好賺,但其他東西呢?我們隨便計算一下,台北市一個行政區,至少也住了30萬人,只要有1%成為客戶,滿足這3000人的需求,讓他們不必出門,只要上網,就可以買到他們要的東西。他們平均每半個月訂一次,每個月就有6000筆訂單,每一筆只要抽150元,一個月就有……近100萬元台幣的收入。Peter從前搞餐館時,就有一堆比其他餐館老闆更活的點子,現在再次回來搞網路,顯然也可以搞出網路人想不到的新玩意,我們很謝謝他重回網路,也期待他的下一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