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o是台灣的一個「公民媒體」(citizen journalism)網站,可能也是背景最有意思的一間。「Peopo」這個字以「撇步」(台語的「小絕招」之意)發音,背後是擁有公視、華視、原住民電視等電視台的TBS 公廣集團。想在Peopo成為「公民記者」、擁有貼文的權利,申請過程需要提供至少一張身份證或學生證影本,複雜但謹慎。Peopo於今年四月開站,至今大約七個月,已得到1000多位「公民記者」加入,以每月新增100~200位的穩定速度成長中,每日推出大約10~20篇新報導。最近他們也辦了一場「第一屆公民新聞獎」,據說得到的參賽稿件高達100多篇,相當不錯。
Peopo的所謂「公民報導」,在台灣包括哪些新聞呢?從上個月這篇文章指出,Peopo引發最多迴響的「公民報導」包括公民記者古志誠所寫的「女同志女友往生,無名小站卻將於90天後依規定銷毀部落格」,據說在「一兩個小時之內超過2萬人瀏覽」,逼無名小站特以個案處理。另外還有一篇「杉原海灘的一場勘察騙局」,環保人士在Peopo撰文抨擊政治家作秀,逼官員得親自留言說明,「這樣的對話是前所未見的。」另外,Peopo最近報導還包括「漲」聲響起、影子下的微笑、基隆河壺穴、國際偶戲節之紅岱風華、「慈濟內湖保護區」的新聞、幫忙去角質的溫泉魚、跨姓別教師也需工作權……的確都是蠻清新的新聞,而且,以上新聞充份發揮Peopo與其背後電視公司的強項--每篇皆附有一支短短的影片。
由於Peopo與外界互動頻繁,台灣網路界對「Peopo」可說一點也不陌生。這幾個月來大家看著它成長,曾有一些些質疑,有一些些意見,也曾有一些些「審慎的樂觀」。一路下來Peopo也盛情邀請專家部落客前來講課,此外像這個Peopo隨便聚之後便吸引了李阿呆、媒觀系、龜趣來嘻、小梅子等知名網路人士寫文指導。其它更久以前的文章還包括charlesc、kufao,而鄭龜也在三個月前再次對Peopo改版後加強當地新聞、導入「Peopo on Map」、採用台灣主流新聞網站的版型、提出讚賞與提出幾點不錯的建議。
不過,大家的重點,顯然都擺在「公民記者」的意願、素質以及他們能否有資源去找到好題材等等,因為以上這些都是一個「新聞網站」之所以讓網友「想閱讀」的「基本面」。不過這些建議卻沒有解決「公民媒體」本質上的問題。我們可以說,「公民記者」這個網站創業題材在全球向來都是「雷聲大雨聲小」,它們總是不缺「知名度」,卻沒有「使用魅力」;它們常常登上主流媒體,卻無法說服網友天天閱讀它們。放諸全球,公民媒體包括WikiNews、Indymedia、Agoravox、CommonTimes等,之前寫過NowPublic被投資1000萬美元,也寫過GVO中文版,而一些周邊網站如開站1年多、只有六位員工的Newsvine,終於在長達5個月交涉後順利賣給了MSNBC。Fox也曾於一年半前花700萬美元輕易取得Newroo(MySpace News),Wired雜誌也於一年前吃下公民推文網站Reddit……不過以公民媒體發展如此悠久、願景如此宏大、參與的廠商如此眾多、又如此合乎網路上的大理想來看,理應和「電子商務」、「社群網站」……至少也和「推文網站」這類的成為同一個高度(league),但從它的被投資金額、出場金額與流量等等來看,卻又不成正比 。顯然,「人人都寫新聞」這件事並無法吸引太多人來參與,這是全球的痛腳,或許,在英語市場只要達到10%到達率,或韓國市場的50%到達率,就可以撐起一個公民媒體所需「經濟規模」,但在其他地方,如台灣呢?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許多網站上面。「上網總人口已經太少,重度使用者更少」更是台灣許多小網站的痛腳。如果將Peopo的視野拉高,拉離「公民新聞網站」或某種新聞網站的定位,只把Peopo當作「一般網站」來分析的話,我們竟然可以看到,Peopo團隊的一些做法,其實非常巧妙,如果持續下去,還真的有機會把這隻痛得很久的腳給治癒,真正開始蹦蹦跳跳!Peopo繞過了一般對「公民媒體」的觀念,用「兩招策略」,來創造其他公民媒體所沒有的特色:
第一點,Peopo大量採用影音。這點符合網路上網人口最新趨勢,而且符合公視本身的資源與競爭優勢。但更妙的是第二點,Peopo大量對台灣各個NPO、NGO非營利機構、組織、社團,舉辦所謂的「教育訓練」,因為寫此文時間有限,暫無法作更深入的了解,但從表面的分析來看,這些教育訓練似乎已有相當程度的成效。
先談談數字。Peopo透露,目前一千多位有貼文權力的會員中,有30~40%左右是由學生或一般獨立作業的人士所組成的「公民記者群」,那,我們可以粗略估計,另外60%就是「其他人」。這些「其他人」的主要組成成份應該就是非營利組織的社工人員與義工。而所謂的「教育訓練」,就是Peopo主動去接觸這些人,或許要從開電腦開始教起,然後告訴他們什麼是Peopo,如何使用攝影機,如何貼文章,如何拍照,如何使用簡單的Windows XP軟體來剪接影片與圖片……。據Peopo表示,這樣的「教育訓練」,Peopo一周要跑四~五場,從去年到現在已經辦了至少60~70場之多,用簡單乘法計算下來的總時數已達400小時以上。由於Peopo希望每次都有至少20人才為他們「開班」,計算下來,已有至少一千多人接受過訓練。假設目前Peopo的1000多名會員中真有60%是「其他人」,除去那些熱情幫忙的專家們,意思是Peopo經過一場又一場的教育訓練下來,已有大約50%的「學員」成功的轉為「公民記者」!這是一著網路界少用的高招,Peopo抱著「天下何處無芳草」的想法,既然願寫公民新聞的網路人口不夠多,Peopo遂轉而向其他不擅電腦的人求助,他們看到各非營利組織社團的社工人員,擁有的是大量的時間以及滿腔的熱血理想,Peopo「動員」這些人,將最基本的工具「傳授」予他們,讓他們可以「發聲」。於是,這些「其他人」瞬間轉變為Web 2.0之中最積極的分享人士,也在Peopo中找到他們夢寐以求的發表平台。一批又一批的訓練,訓練出一批又一批的新重度使用者。你以為Web 2.0網站需要多少分享人士才能起飛?一、兩萬人就夠精彩了!
這個策略顯然也反應在Peopo目前的人力編制上。這個網站由一個大約10位成員小團隊所製作,包括三位工程師與二位視覺設計負責整個網站的建構與維護,但這五個人同時得負責公視其他的官方網站,而Peopo真正的靈魂是在另外六位「推廣人員」,他們全職在Peopo上面,這六位各有所長,經驗豐富,有的擁有影像技術,有的是平面攝影,有的擅網路平台推廣,有的懂得網站版面設計,其中兩三位並對新聞、編輯、前後製都有深厚經驗,平均資歷至少五年,有的長達二十年。這六人天天都在外面辦「教育訓練」、辦活動,用最「校園」的方式來推廣這個理應不需要任何苦力的網路新事業。我覺得這是台灣網路創業家可以學習的一招。
有次到公視演講,討論到IPTV,我表達,IPTV就算加入互動功能或全球內容物,依然是「TV」,得籠罩在如虎似狼的超大型競爭對手以及Media Center概念目前在客廳仍無法起飛的陰影中;相較之下,如這期我在數位時代專欄所寫的,我更看好YouTube類短片。目前依HitWise的數據顯示YouTube + Google Video在美國影音分享市場的市佔已有機會挑戰類似於微軟在PC市場的市佔率(90%)(雖說Compete.com的全球資料顯示只有50%),可望把人們看電視以外的時間都「吃掉」。Peopo的「影音」加「教育訓練」兩式撇步,將Peopo拉開,不再需要與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競爭,而是和那些YouTube上面的成千上萬的小小的影片競爭。Peopo下一步也會在各社團間嘗試舉辦更長的活動,譬如舉辦一連六天的課程等等。或許有人覺得這樣做有悖於網路的原則,但我覺得應該持續下去,繼續發掘新的使用者,只要到達一天100篇報導的實力,Peopo或許還真的可成為全球第一個「全民」媒體呢。
Peopo的所謂「公民報導」,在台灣包括哪些新聞呢?從上個月這篇文章指出,Peopo引發最多迴響的「公民報導」包括公民記者古志誠所寫的「女同志女友往生,無名小站卻將於90天後依規定銷毀部落格」,據說在「一兩個小時之內超過2萬人瀏覽」,逼無名小站特以個案處理。另外還有一篇「杉原海灘的一場勘察騙局」,環保人士在Peopo撰文抨擊政治家作秀,逼官員得親自留言說明,「這樣的對話是前所未見的。」另外,Peopo最近報導還包括「漲」聲響起、影子下的微笑、基隆河壺穴、國際偶戲節之紅岱風華、「慈濟內湖保護區」的新聞、幫忙去角質的溫泉魚、跨姓別教師也需工作權……的確都是蠻清新的新聞,而且,以上新聞充份發揮Peopo與其背後電視公司的強項--每篇皆附有一支短短的影片。
由於Peopo與外界互動頻繁,台灣網路界對「Peopo」可說一點也不陌生。這幾個月來大家看著它成長,曾有一些些質疑,有一些些意見,也曾有一些些「審慎的樂觀」。一路下來Peopo也盛情邀請專家部落客前來講課,此外像這個Peopo隨便聚之後便吸引了李阿呆、媒觀系、龜趣來嘻、小梅子等知名網路人士寫文指導。其它更久以前的文章還包括charlesc、kufao,而鄭龜也在三個月前再次對Peopo改版後加強當地新聞、導入「Peopo on Map」、採用台灣主流新聞網站的版型、提出讚賞與提出幾點不錯的建議。
不過,大家的重點,顯然都擺在「公民記者」的意願、素質以及他們能否有資源去找到好題材等等,因為以上這些都是一個「新聞網站」之所以讓網友「想閱讀」的「基本面」。不過這些建議卻沒有解決「公民媒體」本質上的問題。我們可以說,「公民記者」這個網站創業題材在全球向來都是「雷聲大雨聲小」,它們總是不缺「知名度」,卻沒有「使用魅力」;它們常常登上主流媒體,卻無法說服網友天天閱讀它們。放諸全球,公民媒體包括WikiNews、Indymedia、Agoravox、CommonTimes等,之前寫過NowPublic被投資1000萬美元,也寫過GVO中文版,而一些周邊網站如開站1年多、只有六位員工的Newsvine,終於在長達5個月交涉後順利賣給了MSNBC。Fox也曾於一年半前花700萬美元輕易取得Newroo(MySpace News),Wired雜誌也於一年前吃下公民推文網站Reddit……不過以公民媒體發展如此悠久、願景如此宏大、參與的廠商如此眾多、又如此合乎網路上的大理想來看,理應和「電子商務」、「社群網站」……至少也和「推文網站」這類的成為同一個高度(league),但從它的被投資金額、出場金額與流量等等來看,卻又不成正比 。顯然,「人人都寫新聞」這件事並無法吸引太多人來參與,這是全球的痛腳,或許,在英語市場只要達到10%到達率,或韓國市場的50%到達率,就可以撐起一個公民媒體所需「經濟規模」,但在其他地方,如台灣呢?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許多網站上面。「上網總人口已經太少,重度使用者更少」更是台灣許多小網站的痛腳。如果將Peopo的視野拉高,拉離「公民新聞網站」或某種新聞網站的定位,只把Peopo當作「一般網站」來分析的話,我們竟然可以看到,Peopo團隊的一些做法,其實非常巧妙,如果持續下去,還真的有機會把這隻痛得很久的腳給治癒,真正開始蹦蹦跳跳!Peopo繞過了一般對「公民媒體」的觀念,用「兩招策略」,來創造其他公民媒體所沒有的特色:
第一點,Peopo大量採用影音。這點符合網路上網人口最新趨勢,而且符合公視本身的資源與競爭優勢。但更妙的是第二點,Peopo大量對台灣各個NPO、NGO非營利機構、組織、社團,舉辦所謂的「教育訓練」,因為寫此文時間有限,暫無法作更深入的了解,但從表面的分析來看,這些教育訓練似乎已有相當程度的成效。
先談談數字。Peopo透露,目前一千多位有貼文權力的會員中,有30~40%左右是由學生或一般獨立作業的人士所組成的「公民記者群」,那,我們可以粗略估計,另外60%就是「其他人」。這些「其他人」的主要組成成份應該就是非營利組織的社工人員與義工。而所謂的「教育訓練」,就是Peopo主動去接觸這些人,或許要從開電腦開始教起,然後告訴他們什麼是Peopo,如何使用攝影機,如何貼文章,如何拍照,如何使用簡單的Windows XP軟體來剪接影片與圖片……。據Peopo表示,這樣的「教育訓練」,Peopo一周要跑四~五場,從去年到現在已經辦了至少60~70場之多,用簡單乘法計算下來的總時數已達400小時以上。由於Peopo希望每次都有至少20人才為他們「開班」,計算下來,已有至少一千多人接受過訓練。假設目前Peopo的1000多名會員中真有60%是「其他人」,除去那些熱情幫忙的專家們,意思是Peopo經過一場又一場的教育訓練下來,已有大約50%的「學員」成功的轉為「公民記者」!這是一著網路界少用的高招,Peopo抱著「天下何處無芳草」的想法,既然願寫公民新聞的網路人口不夠多,Peopo遂轉而向其他不擅電腦的人求助,他們看到各非營利組織社團的社工人員,擁有的是大量的時間以及滿腔的熱血理想,Peopo「動員」這些人,將最基本的工具「傳授」予他們,讓他們可以「發聲」。於是,這些「其他人」瞬間轉變為Web 2.0之中最積極的分享人士,也在Peopo中找到他們夢寐以求的發表平台。一批又一批的訓練,訓練出一批又一批的新重度使用者。你以為Web 2.0網站需要多少分享人士才能起飛?一、兩萬人就夠精彩了!
這個策略顯然也反應在Peopo目前的人力編制上。這個網站由一個大約10位成員小團隊所製作,包括三位工程師與二位視覺設計負責整個網站的建構與維護,但這五個人同時得負責公視其他的官方網站,而Peopo真正的靈魂是在另外六位「推廣人員」,他們全職在Peopo上面,這六位各有所長,經驗豐富,有的擁有影像技術,有的是平面攝影,有的擅網路平台推廣,有的懂得網站版面設計,其中兩三位並對新聞、編輯、前後製都有深厚經驗,平均資歷至少五年,有的長達二十年。這六人天天都在外面辦「教育訓練」、辦活動,用最「校園」的方式來推廣這個理應不需要任何苦力的網路新事業。我覺得這是台灣網路創業家可以學習的一招。
有次到公視演講,討論到IPTV,我表達,IPTV就算加入互動功能或全球內容物,依然是「TV」,得籠罩在如虎似狼的超大型競爭對手以及Media Center概念目前在客廳仍無法起飛的陰影中;相較之下,如這期我在數位時代專欄所寫的,我更看好YouTube類短片。目前依HitWise的數據顯示YouTube + Google Video在美國影音分享市場的市佔已有機會挑戰類似於微軟在PC市場的市佔率(90%)(雖說Compete.com的全球資料顯示只有50%),可望把人們看電視以外的時間都「吃掉」。Peopo的「影音」加「教育訓練」兩式撇步,將Peopo拉開,不再需要與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競爭,而是和那些YouTube上面的成千上萬的小小的影片競爭。Peopo下一步也會在各社團間嘗試舉辦更長的活動,譬如舉辦一連六天的課程等等。或許有人覺得這樣做有悖於網路的原則,但我覺得應該持續下去,繼續發掘新的使用者,只要到達一天100篇報導的實力,Peopo或許還真的可成為全球第一個「全民」媒體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