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來,我們不斷的在做進出口貿易。我們常常在想,外國有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外銷到其他地方,假如有的東西日本有賣,或是做得比原本的產品好,而我們沒有,就是將它「進口」到台灣的好時機。而有些東西台灣有、美國沒有,就是將它「出口」的好時機。網站雖然全球皆通,就算不去那邊設點也能開站,但local能做的,當然還是在local做。記得從前和愛情公寓兩位創辦人聊天時,他們曾提過當時有好幾個國家跑來找他們談這個「虛擬同居」的社群模式,希望引進到南美洲或歐洲。所以我們也不要以為我們是中文網站,「只有自己看得懂」,其實其他國家,或許都在默默注視中文網站的變化,看有什麼可以借來「進口一下」的。而對於習以用功收集資料取勝的創業家而言,像這樣搞貿易可說是相當適合的創業模式。
另一種創業方法是尋找「利基點」(niche),也就是找到一個有需求的子領域,整個產品直接就在那個子領域建立起來。「利基」可以建在很多種子領域上面,在網路上,網站是要服務群眾的,因此所謂的niche往往指的是「人口」,某一個網站有抓住利基,就是抓住了某一群人的市場。我們看到做生物分子實驗的科學家需要某種網站,就去開發它,運氣好的話其他實驗室也有需求,就可以給很多很多個實驗室一起用。可惜的是,許多創業家找到利基點,做出專攻某一批人的網站,但真的成功的卻很少;許多利基網站推出後,擱在那邊一兩年沒有幾個人過來,他們也置之不理,整個站就晾在那邊像千年木乃伊等著風乾。
我就在想,網站的利基點想出來以後,是否可遵循人類自古千年以來的貿易手法,提升成功的機會?讓創業家不要再「進口」網站到某一個「國家」,而是進口到某一個「利基族群」?這已經不必動用大腦想點子,而是用「眼睛」去觀察,用「手」去計算推估。和一般網路創業的過程不同的是,這些有貿易概念的創業家眼中全是前人所試過的幾個成功的大方向,既然這些方向已證明可以集眾、可以賺錢、可以得到創投投資,他們只要計算還有哪個新國家還沒有開發,直接將它們「進口」即可,這樣一來,便不必戰戰競競的跨走出第一步,而直接「進口」別人走過的路,到另一個利基市場:
第一,推文網站:三個月前,Digg才剛證實正式超過Facebook流量,一天達到2300萬個不重覆使用者,雖然它在Page View與在站時間都遠遠落後其它網站,充其量只是一個轉運站,但推文網站在網路界所掀起的輿論影響力一直是許多主流媒體最有興趣的目標,而且Digg確確實實也是一個在全球皆有市場的點子。假如計算一下其他的利基族群,我們還可以將推文網站應用到那些族群呢?譬如應用到「環保人士」上面。環保議題是全球都有支持者的,從每次工業國家開高峰會都有各國抗議者集會遊行來看,我們不容易計算全球的環保人士究竟有多少位,但我們反過來算,假設Digg這種東西在全球人士心中的份量是兩倍,而又有兩倍的人會想用digg的話,以美國上網人口大約為3億來看,只要全球愛環保的人士有超過7000萬人左右,我們就有機會做出一個像Digg一樣規模的推文網站。就算目前已有Hugg、Huhuh、EcoLocal在做環保推文網站,但Digg的競爭者也遠遠多於這個數字,因此環保方面的Digg仍可以做做看。另外,還有什麼其他的題材,在全球也有7000萬名支持者的水準的?或許就是下一個利基型的Digg所在。
第二,電子商務:網路電子商務一直是互聯網最大財窟所在,但目前大部份的交易皆只限於大眾化商品,嚴限於3C、家具、服飾搭件、美妝等等,剛剛舉例的環保題材方面,由於利基人數夠眾,也已經頗成功的開發了幾個環保型的電子商務網站,其中有個不錯的點子Gigoit.org,讓大家自由捐獻自己的舊物,讓別人撿去用;另外還有Loanables則鼓勵人們提供東西給其他人借用,不要用買的,此站不斷以環保議題包裝自己,企圖切入環保的利基市場。我們只要看到每年捐給慈濟的衣服有多少,就知道這些網站是有需求而且可以做得起來的。另外,我們還可以將電子商務進口到哪一個利基族群呢?
第三,搜尋引擎與目錄服務:同樣以環保的例子來看,這麼一個小的例子無法支撐一個夠大的垂直市場搜尋引擎,於是像GuideMeGreen、EcoSeek.net、LowImpactLiving這樣的網站,不是給人搜尋資料,而是給人搜尋「環保產品」,他們也歡迎有環保概念的綠色產品與他們毛遂自薦。
第四,維基:維基百科是Web 2.0公認最成功的案例,它和實體的舊版大英百科全書在資料量方面已有200倍以上的差距,Sweet Spot一書也以維基百科的成功案例拿來開頭,但奇特的是,目前在其他垂直市場搞維基,幾乎沒有一個夠紅,只有維基百科一枝獨秀。以環保議題的利基市場為例,維基的路再劣險,依然阻擋不了PlayGreen.org跑來做一個「綠色維基」,他們也很清楚的標明,希望能做出「全世界最大的一本環保書」,不必一整套百科,一本書就夠了。一本長長久久的環保書,然後在搜尋引擎「該被搜到的時候都會搜到」,其實就完成了維基的使命。還有哪些其他利基族群夠大了,大到可以為它搞維基?第五,社群網站:抓緊社群網站這個題材可說是理所當然,既然社群網站在短時間內可以如此聚眾兼爆紅,為何不能再多去找一些其他的題材來搞社群?以剛剛環保人士的例子來看,目前已經有Zaadz、CommonCircle.net、2People在前,在裡面交朋友很容易,看看他們的個人首頁(和這裡),由於這個主題明確的網站已經物以類聚,就算只是將個人興趣、職業與經歷羅列出來,也會發現自己與站內其他會員有許多重覆之處,另外還有更利基的一個專注在「種樹」的社群網站Tree Nation,還巧妙的將捐款種樹與社群融合一起。我們已經有給媽媽的社群,給爸爸的社群、給狗狗的社群,現在還有給環保人士的社群,另外還有哪些其他的社群可以建立?
以上的例子,其實都是在發揚「長尾理論」。今天還在寫長尾理論的部落客不多了,許多美國部落客對長尾皆以一句帶過,愈來愈像背書,但長尾理論其實仍有很多潛在新做法尚未被盡萃,尤其長尾理論本來就有很多詮釋,其中最美麗的詮釋是:一種特殊口味的麵包,在台北市可能只有10個人買,就算他們天天來買也撐不了一間麵包店;但全球加起來可能一天可以有1萬人買,不但可以撐起一間有盈餘的麵包店,或許還可以撐出全球規模最大的麵包店。當然麵包有保存期限,不能放在網路上賣,但網路可以玩的東西很多,大家都還在思考美國還有一些點子如Techmeme為何還沒被學進台灣,我們卻也可以同時開始思考,該開怎樣的「店」,來集全球的長尾?等到我們變成全球最大網路出口貿易區,我們就擁有了十個像Amazon這樣的大型跨國事業,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公式,潛力還真不是在開玩笑的。
另一種創業方法是尋找「利基點」(niche),也就是找到一個有需求的子領域,整個產品直接就在那個子領域建立起來。「利基」可以建在很多種子領域上面,在網路上,網站是要服務群眾的,因此所謂的niche往往指的是「人口」,某一個網站有抓住利基,就是抓住了某一群人的市場。我們看到做生物分子實驗的科學家需要某種網站,就去開發它,運氣好的話其他實驗室也有需求,就可以給很多很多個實驗室一起用。可惜的是,許多創業家找到利基點,做出專攻某一批人的網站,但真的成功的卻很少;許多利基網站推出後,擱在那邊一兩年沒有幾個人過來,他們也置之不理,整個站就晾在那邊像千年木乃伊等著風乾。
我就在想,網站的利基點想出來以後,是否可遵循人類自古千年以來的貿易手法,提升成功的機會?讓創業家不要再「進口」網站到某一個「國家」,而是進口到某一個「利基族群」?這已經不必動用大腦想點子,而是用「眼睛」去觀察,用「手」去計算推估。和一般網路創業的過程不同的是,這些有貿易概念的創業家眼中全是前人所試過的幾個成功的大方向,既然這些方向已證明可以集眾、可以賺錢、可以得到創投投資,他們只要計算還有哪個新國家還沒有開發,直接將它們「進口」即可,這樣一來,便不必戰戰競競的跨走出第一步,而直接「進口」別人走過的路,到另一個利基市場:
第一,推文網站:三個月前,Digg才剛證實正式超過Facebook流量,一天達到2300萬個不重覆使用者,雖然它在Page View與在站時間都遠遠落後其它網站,充其量只是一個轉運站,但推文網站在網路界所掀起的輿論影響力一直是許多主流媒體最有興趣的目標,而且Digg確確實實也是一個在全球皆有市場的點子。假如計算一下其他的利基族群,我們還可以將推文網站應用到那些族群呢?譬如應用到「環保人士」上面。環保議題是全球都有支持者的,從每次工業國家開高峰會都有各國抗議者集會遊行來看,我們不容易計算全球的環保人士究竟有多少位,但我們反過來算,假設Digg這種東西在全球人士心中的份量是兩倍,而又有兩倍的人會想用digg的話,以美國上網人口大約為3億來看,只要全球愛環保的人士有超過7000萬人左右,我們就有機會做出一個像Digg一樣規模的推文網站。就算目前已有Hugg、Huhuh、EcoLocal在做環保推文網站,但Digg的競爭者也遠遠多於這個數字,因此環保方面的Digg仍可以做做看。另外,還有什麼其他的題材,在全球也有7000萬名支持者的水準的?或許就是下一個利基型的Digg所在。
第二,電子商務:網路電子商務一直是互聯網最大財窟所在,但目前大部份的交易皆只限於大眾化商品,嚴限於3C、家具、服飾搭件、美妝等等,剛剛舉例的環保題材方面,由於利基人數夠眾,也已經頗成功的開發了幾個環保型的電子商務網站,其中有個不錯的點子Gigoit.org,讓大家自由捐獻自己的舊物,讓別人撿去用;另外還有Loanables則鼓勵人們提供東西給其他人借用,不要用買的,此站不斷以環保議題包裝自己,企圖切入環保的利基市場。我們只要看到每年捐給慈濟的衣服有多少,就知道這些網站是有需求而且可以做得起來的。另外,我們還可以將電子商務進口到哪一個利基族群呢?
第三,搜尋引擎與目錄服務:同樣以環保的例子來看,這麼一個小的例子無法支撐一個夠大的垂直市場搜尋引擎,於是像GuideMeGreen、EcoSeek.net、LowImpactLiving這樣的網站,不是給人搜尋資料,而是給人搜尋「環保產品」,他們也歡迎有環保概念的綠色產品與他們毛遂自薦。
第四,維基:維基百科是Web 2.0公認最成功的案例,它和實體的舊版大英百科全書在資料量方面已有200倍以上的差距,Sweet Spot一書也以維基百科的成功案例拿來開頭,但奇特的是,目前在其他垂直市場搞維基,幾乎沒有一個夠紅,只有維基百科一枝獨秀。以環保議題的利基市場為例,維基的路再劣險,依然阻擋不了PlayGreen.org跑來做一個「綠色維基」,他們也很清楚的標明,希望能做出「全世界最大的一本環保書」,不必一整套百科,一本書就夠了。一本長長久久的環保書,然後在搜尋引擎「該被搜到的時候都會搜到」,其實就完成了維基的使命。還有哪些其他利基族群夠大了,大到可以為它搞維基?第五,社群網站:抓緊社群網站這個題材可說是理所當然,既然社群網站在短時間內可以如此聚眾兼爆紅,為何不能再多去找一些其他的題材來搞社群?以剛剛環保人士的例子來看,目前已經有Zaadz、CommonCircle.net、2People在前,在裡面交朋友很容易,看看他們的個人首頁(和這裡),由於這個主題明確的網站已經物以類聚,就算只是將個人興趣、職業與經歷羅列出來,也會發現自己與站內其他會員有許多重覆之處,另外還有更利基的一個專注在「種樹」的社群網站Tree Nation,還巧妙的將捐款種樹與社群融合一起。我們已經有給媽媽的社群,給爸爸的社群、給狗狗的社群,現在還有給環保人士的社群,另外還有哪些其他的社群可以建立?
以上的例子,其實都是在發揚「長尾理論」。今天還在寫長尾理論的部落客不多了,許多美國部落客對長尾皆以一句帶過,愈來愈像背書,但長尾理論其實仍有很多潛在新做法尚未被盡萃,尤其長尾理論本來就有很多詮釋,其中最美麗的詮釋是:一種特殊口味的麵包,在台北市可能只有10個人買,就算他們天天來買也撐不了一間麵包店;但全球加起來可能一天可以有1萬人買,不但可以撐起一間有盈餘的麵包店,或許還可以撐出全球規模最大的麵包店。當然麵包有保存期限,不能放在網路上賣,但網路可以玩的東西很多,大家都還在思考美國還有一些點子如Techmeme為何還沒被學進台灣,我們卻也可以同時開始思考,該開怎樣的「店」,來集全球的長尾?等到我們變成全球最大網路出口貿易區,我們就擁有了十個像Amazon這樣的大型跨國事業,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公式,潛力還真不是在開玩笑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