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李嘉誠20億投資Facebook,老、新創業家的忘年大結合


上周富比士亞洲富豪排行榜出爐,台灣媒體大力報導,二十名之中有兩位台灣富豪進榜,一位是郭台銘,排14名,一位是王永慶,排第17名,那大家都會很好奇,第一名是誰?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誠,總財產高達230億美元(7000億台幣)。不過,假如問問李嘉誠及集團經營人士,他們這周最關注的,除了再次成為亞洲首富外,還有他們剛剛作的一個「小投資」。小小的投資,卻引起美國網路圈一片漣漪,因為,李嘉誠投資了當前最熱的社群網站Facebook,投資金額為6000萬美元(20億台幣)。
6000萬美元有多多?它已經可以等於一間做得還OK的網站的總估值。不過Facebook當然不是一般凡人的網站,報導完全沒有透露這次投資的股價、估值等等,不過我們計算,如果Facebook這次pre-money估值還維持在微軟投資時超高的150億美元的話,李嘉誠這次投進去只能拿到0.4%的股票,但重點可能不是李嘉誠到底拿到幾張Facebook股票,而是Facebook對投資人向來非常不友善,之前曾謠傳Yahoo!拎十億美元被拒絕是因為「馬克小子」覺得當時Yahoo!執行長Terry Semel「不懂網路」,所以我們可以說,雖然李嘉誠並未坐到董事席、李嘉誠花大錢當小股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顯然已成功的成為Facebook進軍亞洲的parnter。而且從李嘉誠在Facebook下一輪竟保有再跟6000萬美元的權力來看,Facebook對「李嘉誠的錢」,已經可說是友善了。
雖然關於這件投資案的消息非常的少,但卻讓我們不禁開始憑空想像很多後續的可能。李嘉誠在1999年成立Tom集團,正式叩關互聯網,到了後來,「Tom在線」(Tom Online)成為全中國大陸最大的手機加值服務(圖鈴下載等等)公司,並在2004年同步在香港與美國NASDAQ上市。後來,官方為手機加值服務一些門檻,讓消費者必須「雙次確認」以及「試用」等,讓行動加值服務業者瞬間從天堂掉到谷底,Tom在線開始轉虧,並於今年第三季黯然宣布下市。不過,有些報導說,李嘉誠一定會想辦法再讓Tom上市,而且會讓目前Tom旗下的幾個業務如Tom Tom Skype、eBay易趣、Tom.com等有新的整合與新的玩法。現在這間已經再次私有化的Tom集團,在加入Facebook這個重量級的「食材」後,是否能炒出一盤前所未見的「新菜」?
李嘉誠絕非等閒之輩,他是「中國版的華倫巴菲特」,從他四十年來的經商、投資的動作來看,確實有著中國人少有的霸氣與精準度。他很早就已經併購了英資企業,資金深入加拿大的石油業,報紙寫道,幾次和他交手的猶太人都要對他崇敬三分。他可以做到一般華人商人所做不到的事,因此,他或許也有機會一竟之前「進口」的社群網站的未竟之夢。目前在大陸,QQ仍是最大社群,有很多海外社群網站試著攻這市場,不過,看看MySpace在前面的狀態,再看看CyWorld的狀態,再看看XingDada,似乎不怎麼風光,因此Facebook上個月也才剛表示「進入大陸還不急」「要的話也要從併購一步一步來」的風聲。但,這場遊戲若加入李嘉誠,玩法或許會變得不一樣。
而且,Facebook封閉式的社群經營法,也確實讓它得比MySpace等其他海外社群網站還佔優勢,讓它早已偷偷的順利在亞洲地區先行搶下一片「灘頭堡」。譬如,Facebook上面的「台灣network」已經有5萬人,中國大陸的network也已有近15萬人。學校來看,台灣大學有3千多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都有一千多人…。
而此時,創業家所關心的,還是當Facebook進來中國大陸後,會有什麼樣的機會,可以「跟著走」?從網站的基本面來看,Facebook和其他站不同的「點」是它的application,以及它現在在美國主流社會的「最受囑目的網站」的地位。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繼續吸引非常多的人在裡面玩耍。當這個圈圈碰觸到中國大陸廣大的網民,會爆出什麼樣的機會呢?一,翻譯Facebook application服務:上個月Facebook只有七千個app,現在已經接近1萬個了,只要處理使用者input的轉碼沒問題,這些服務可以直接搬到華人的世界運作。不過,有些服務有些像「Cute vs Sexy」、「Hug Me」、「Spank Me」,總不能直接就粗粗糙糙的翻為「你說我可愛還是性感?」、「抱抱我」、「打我屁股」吧? Facebook不見得會找正統的翻譯社來做,或許可以成立一間「網路語言翻譯社」來接Facebook App的案子,翻語言,也翻文化,一個app收1000美元,Facebook所有的1萬個application就等於1000萬美元(3.3億台幣)的生意機會。
二、適合華人的Facebook application:除了翻譯以外,亞洲的創業家也可以開始想想哪些application會適合我們使用。目前Facebook給華人用的application可説是慘不忍睹,什麼叫「幸運籤餅」?中國人為何要玩「What’s My Chinese Name? 」、「Chinese Zodiac Horoscope」(「龍」的圖型還放著「外國龍」,也就是像飛天恐龍會噴火的那種)。大部份的Application太美國文化的如「Pro Football Picks」(美式足球票選)在華人世界根本就沒有市場可言。華人需要另一批的Facebook appplication。
三、中文企業可能開始大舉利用Facebook架設行銷站點: Facebook推出Facebook Pages,有些美國公司將開始利用Facebook所營造的社群來傳播,尤其是顧客是一般個人消費者的廠商來說,在亞洲的廠商想作全世界生意,行銷不易,據點成本高,或許Facebook Pages會變成「B2C的阿里巴巴」,它就像一片叢林,雖不如阿里巴巴直接與消費者(也就是其它廠商)直接撮合,但只要在社群的叢林中摸到一條河流,就可以順流而下,遇到一座雪山也可以順著山崩一路直達山下驛站,企業在Facebook裡頭各憑本事,一旦出現成功的case,經過傳播,或許造成一股「利用社群行銷全球」的風潮,亞洲的企業對於「線上化」也會開始跳出「開一個企業CIS網站」的框框,進入另一嶄新世紀。創業家或許可乘著這股潮流,為企業設計出有趣的社群行銷方案。
四、北京奧運議題:無論李嘉誠和Facebook是達成了何種合作默契,通常合作的第一年最重要,一個月內就有方案不太可能,但一年後都沒消息也不可能。從現在起算,一年內最大的事情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不知道Facebook是否將在奧運扮演某一些角色?奧運是全球的活動,美國也將連續好幾周人人關注北京運動場上所發生的事情Facebook最近一直在想新賺錢法,或許已經有些計畫。尤其當太平洋的海底電纜搭成,Facebook是否將對亞洲導入多媒體內容,甚至學Bebo搞社群加電視?或許是創業家可先開始期待的方向。
五、實體影響:李嘉誠在中國大陸各大城市擁有大量的房地產,如果社群網站可以和實體作某種結合?之前我們同事曾一直討論「格子商店」的合作方案,線上與實體的據點作某種整合會很有意思。
六、Facebook「二度個人化」:社群網站以個人檔案(personal profile)為出發點,每一個人玩社群網站的玩法不同,有的漸漸形成「群組」,朋友拉朋友,成為一個個堅實的網絡,但大陸的政策不見得支持社會網絡,因此,社群網站可能會被鼓勵「回歸原始」,就是純粹當作個人一般的「個人首頁」,或許Facebook或許會想出另一種「個人」的玩法,和其他人作出「一對一」的交流,讓社群網站重起另一個方向。
以上六點只是隨便寫寫,個人對李嘉誠相當崇敬,兩年前在寫《搶先佈局十年後》時,一度還有一本「影子書」要寫,叫做《十年耕耘百億收穫》。我在網路上看看過去真正的「大成功」人士的奮鬥歷程,發現他們人生最關鍵的時期,總共為期大約都為「十年」。這本書後來雖未獲出版社青睞,不過李嘉誠那一篇,其實已經寫完了。讓我們來看看李嘉誠的「十年關鍵」:……1928年,李嘉誠於中國東南部沿海城市潮州出生,少年時隨家人逃到香港,14歲當年,父親去世,家計由李嘉誠一肩挑起……但,身在戰亂時代、苦難的童年,並不是李嘉誠成為世界華人首富的重要關鍵。
真正的關鍵,要從1945年開始。
…當時,李嘉誠已是17歲少年,在一座塑膠工廠打工。他很努力工作,別人工作八小時,李嘉誠就是要工作十六小時,而他的努力也有了回報,他的業績很快就超過其他六位同事……
隔年,李嘉誠還是努力不懈,老闆看到他的表現,將他擢升為部門經理……此時,李嘉誠,會利用時間到夜校念書,希望有一天能考大學,終於他的會考考過了,李嘉誠毫不猶疑的告訴老闆,他必須離開公司,去念大學……由於老闆知道李嘉誠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早就有想法要等他再年長一些,好好栽培他,沒想到李嘉誠有意念大學,老闆立即提出,希望李嘉誠留下,並立即升任公司的總經理。
…李嘉誠以19歲的年紀,當上了塑膠工廠的總經理。過了三年,李嘉誠已經將整個工廠裡裡外外都弄得很清楚,他覺得自己若出去闖,會有更大的發展,1950年,就在李嘉誠已經熬了五年之後,他毅然與老闆辭職。
創業初期,李嘉誠還曾向親戚借錢,選在港島的皇后大道之西,開設一間生產塑膠家用品的小工廠……工廠一開始,李嘉誠勤奮而努力,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認為把量做起來是優先,別讓成本吃掉自己,不料,開工廠和自己做員工不同,不能急得什麼都忘掉,李嘉誠的工廠忽略了品質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不但延誤了交貨時間,還引起客戶抱怨,要求退貨、賠償…。
才剛開廠的李嘉誠,便陷入空前危機。工廠收入急跌,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李嘉誠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
李嘉誠雖然後悔,但他對自己仍充滿信心。李嘉誠決定以中國人最講求的「信義」來解決。首先,才23歲的他,親自召開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向留在廠裏的所有員工道歉,必須遣散一些員工,同時還親自掛保證,一旦工廠度過危機,便會邀請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工廠的問題解決了。
接下來,李嘉誠親自拜訪每一間銀行、原料供應商、客戶,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以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添置生產機器。
就這樣熬了痛苦的三年,1955年的時候,李嘉誠的塑膠工廠的危機,終於正式化解,業務也漸入佳境。就在此時,它開始做後來讓他們起飛的關鍵產品「塑膠花」……這一長段的過程,前前後後,剛好十年。
像李嘉誠這樣淒壯的「第一代創業家」的創業成功故事,和Facebook的「馬克小子」從哈佛畢業、做個網站、拿創投的錢……成為極有趣的對比。李嘉誠花了十年,把自己放在險境中,在夾縫中求生存,而馬克小子其實只花十個月,一路含著金湯匙,便登上世界之頂。這就是網路的美好處,也是網路創業家最教人垢病的地方──年輕、有夢、但最後為何成功,自己也不知道,「反正老子成功就是了嘛!」李嘉誠與經營團隊回頭看網路,是否能教教年輕人怎麼玩網

10%所造成的世界末日?


這篇題目有點不完全,正確來說應該是「10%和90%之間的衝突所造成的世界末日」。你會說「世界末日」四個字用字稍重了一點,但現在恐怖份子隨便弄來一顆骯髒炸彈(dirty bomb)就可以引發幅射災難,電影「12 Monkeys」裡面的世界末日劇情並非完全不可能。不過這篇的「世界末日」只是一個比喻,更正確一點的題目應該是「10%和90%之間的衝突所造成的不可思議之兩敗俱傷的大災情」。
寫10%和90%,台灣的網友肯定馬上做出「政治聯想」。但我對寫政治沒興趣。這是一篇徹徹底底離開小島,關於整顆地球的概念。
上周,蘇丹中部的小鎮傳出一位英國來的54歲女老師吉本絲(Gillian Gibbons),為她小學一年級的課堂帶來一隻可愛的泰迪熊,並且將這隻熊稱呼為「穆罕默德」。此舉立即引來篤信伊斯蘭的蘇丹當局派員將她逮捕,拘禁十五天,還有近一千名蘇丹民眾上街抗議,要求政府處決這名女教師。此時,英國的奧援來了,國際開始施壓,或許長期忙著與國際奮戰Darfur問題,蘇丹政府這次也顯得夠友善,吉本絲很快就獲得蘇丹總統的特赦,並於昨日離開蘇丹,安全返回英國中部的家鄉
這則新聞對我們而言可能沒什麼,但想像,假如我們最尊敬的形象,無論是一個人或一位神或人生的大恩人,被人家拿來稱呼一隻熊,肯定不太舒服。奇怪的是,這位叫做吉本絲的英國女教師,既然敢以白人的身份進入戰爭頻仍的中東地區,一定對這個國家、這個宗教以及這個社會的習慣有所認識,至少在此行前一定也作足了功課,才敢出發。在「別人的土地上」,如果有什麼「話」想說,也不必急著在小學課堂說,可以等到回了家鄉再慢慢說。為何吉本絲竟然會做出這樣的事?她真的是無心之過嗎?
讓我想起17年前,剛在自己家鄉念完中學,還是十五、六歲的少年少女,就到了加拿大溫哥華,當時就深深體驗人們「排斥不一樣的人」的劣根性。當時,可能是聽不慣對方語言的腔調,台灣留學生討厭香港留學生,香港留學生也討厭台灣留學生,因為討厭,所以彼此之間不會太友善,舊生傳染給新生,一代一代傳下去;大家平時各玩各的以外,兩邊還常常互看不爽,還曾聽過有學校傳出「台港互毆」的衝突事件。過了一兩年,這些小小移民漸習慣彼此的存在,開始在一起打籃球、逛街,漸漸變成「一起討厭當地人」,有些男生還會跟當地人打架。慢慢的又再大一點,更習慣了當地生活,又會開始與當地人交朋友,然後,有的慢慢開始忘記中文的,便會在此時開始討厭台灣剛來的新移民(也就是當初的自己),然後大家一起再長大。這段「打來打去」、「討厭來討厭去」的過程,許多小移民現在回想起來都是「童年甜蜜的回憶」,但,有一件事我們沒有注意到。
假如我們從此有了與「非我族類」合作的愉快經驗,我們就會忘記從前的「討厭」,慢慢的喜歡對方;但,假如個人沒有這種經驗、沒有與對方交過朋友呢?則這仇恨沒有理由不見。此時,假如有心人再次挑起兩者之間的矛盾,星星之火可以撩原,衝突會爆發,而且可能會更為強烈。
在國外認識的朋友知道,我個性比較感性,和老美文化不太相容;因此我在國外的時候,身為北美人口的那少數族裔的「10%」,我其實抱怨頗多,一直不太喜歡。回到亞細亞後,我回到了我該歸屬的「90%」,融入了同是黃皮膚黑頭髮的圈子裡,走在路上,沒人會對我多看一眼,不過我的另一部份,也就是在國外13年長大的這一部份,卻也讓我再次變成「10%」。這10%我自己並沒有特別注意,直到有人提醒了我──而「提醒」我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稱讚,說你好棒喔,在國外念書什麼什麼,這種的「提醒」我們笑笑就好,心裡默念十次:「忘了它忘了它忘了它,我還要加油我還要努力我還沒完成目標」;但有的「提醒」卻是非常不善意的,譬如曾經有人會在我們小留學生面前提到「沒有服兵役」這檔事,搞得同事皆覺得「我怎麼可以這樣!」不過,我們也都笑笑以對,我們知道,「10%」永遠就像一群白羊中的唯一那隻黑羊,遠遠就一眼看到,非常醒目,這是沒辦法的事。
不過,同樣的「10%」,不只發生在我身上。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機會當「90%」,也都有某些地方是「10%」。它可以發生在學校,同學對「僑生」的態度;也可以發生在家裡,三姑六婆對年輕剛入家門的「小媳婦」的態度;也可以發生在職場上,一群男工程師對唯一的那位女工程師的態度,又可以發生在舞蹈教室、甚至網路的虛擬世界裡…。重要的是,這一群「10%」的人真的可以每次都笑咪咪的帶過去嗎?
當「90%」的砲火愈來愈烈,「10%」的人會怎麼做?會不會「擦槍走火」?
在蘇丹的女教師,隻身進入蘇丹。我想,她從拿著英國護照走入機場的那一剎那,就已經認知了自己的「10%」的地位。她會用比在家鄉友善一百倍的態度來待人,用家鄉謹慎一百倍的態度來處理所有事情,不過,再謙恭的態度,也不可能改變她身為「10%」的事實。她會碰到一些很友善的民眾,但也可能突然間碰到故意來找碴的人,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可能發生她到便利商店買一顆泡泡糖的時候,可能發生在到政府單位補辦文件的時候,也可能發生在到學校餐廳坐下來吃飯的時候。那或許只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但那句話可能就直直穿進了她的心,讓她好幾天耳朵都是鳴聲;她可能突然對這個地方大失所望,突然難以抑制喉間奔湧的憤慨,但她終究還是硬就「嚥下去」了,若無其事,繼續教書,但,那顆「不平的種子」,卻在她的心裡牢牢的紮了根,悄悄發芽……。
或許,她只是想,只是一隻可愛的熊,依她所知道的所有前例來看,幫它取個綽號,應該沒有關係?但,她忘記她是「10%」,她是被高度檢視的一個特殊案例。
或許,她只想開個小玩笑,並沒有意思要褻瀆眾人尊敬的先知與神明;事實上,說不定她只是念錯了一個字,但她忘記她是「10%」,是個必須凡事謹言慎行的人。
而且,因為是要沒有脾氣,必須放空自己,讓自己像飄浮在大海一樣,在90%的人的面前,露出最卑微的模樣,不要發出任何聲音。她應該要認知這「90%-10%」的事情存在於世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她應該已經要感謝這國家有法治、有警察,她應該不要忘記在英國的家鄉,她的族人也曾經對新移民作這樣的排擠。
但她,究竟還是忍不住了。無論是無心或有心的,這位女教師的輕輕的一句話,引來了一條國際大新聞。她的獲釋,雖然表面上已經落幕,就像在北美洲的中學學堂裡一次又一次的新移民與當地人的打架事件,已經平息,但其實,蘇丹總統這個舉動,應該又會引發後續事件,感到不平的份子或許會慫恿身邊人加入第一場遊行,從此他也愈來愈激進;而在美國、英國天堂般的社會的人們用新潮的筆記電腦看了這則新聞,有些也在家裡用最難聽的字眼,嘲笑著蘇丹的封閉……。他們都在等待著下一次的衝突,在世界上其他人沒有注意的時候,作出更大的回應,讓那些話語和那些事件,再次直直的穿入對方的心中…。
一切要怪那「10%」嗎?或者是源於那「90%」?還是怪那「10%與90%」之間的連結?看,吉本絲在蘇丹是10%,但她的國家在地球上可是90%,它們擁有最先進的武器和國際關係,而蘇丹則是那10%,長期被西方社會給壓制的國家。當人們是10%的時候,忍氣吞聲,等到它變成90%時,再來欺負10%,自古以來不都是這樣嗎?
在10%與90%之間跑來跑去,這個矛盾,最終會有一個「解」嗎?
還是經由一次又一次看似無傷大雅的訕笑,一句又一句的天邊飛來的指責,不自覺的將衝突愈挖愈深?
我不知道。不過,這個部落格向來一定要「講答案」,我認為,關鍵應該在「10%」身上,這件事的解決一定要「有人讓步」,而「讓步」是誰都不願的事,照數字來看,10%比90%的人還少九倍,也因此還要容易控制九倍。
至於「10%」要怎麼讓步?我有兩個秘方:第一個是「忍」,只要10%的人可以忍住,許多衝突就可以避免。有時是被逼迫著忍下來,最終也礙於自己是10%而始終無法一洩憤,最後就被「同化」掉,也算是很好的平和的落幕。第二個是「想」,只要10%的人可以想想,自己在其他地方也是那「90%」,幫那群90%的人想想他們的處境與心理;如果真的沒有90%可以想,至少也想想自己的生命也就只有最多七、八十年,等到一百年後,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會埋到土裡,地球的景物仍在,不過上面的人全部「刷新」,換成另外一批。
一下子忍,一下子想,然後再忍、再想,就是那「10%」化解一切之道。或許只是暫時性的化解,但只要我們把時間拖過去,會有另一批人來解救我們。譬如,美國人和伊斯蘭世界化解,在我看來,大概要等到外星人登陸地球以後,那時候,另一種90%-10%的問題又將浮現,但至少我們或許會站在同一陣線。這就是記錄在DNA裡的人性,讓我們,笑咪咪的帶過去吧。

6個利基社群網站方向,一小小點敲出全民版圖


創投很喜歡「niche」(利基)這個字,你說你的產品打算攻某個「niche market」,首先意味著該市場應該有「洞」、有機會,譬如一般大廠還沒想到那邊,或者大廠不想做那種小生意;由於目標明確,創投也很容易就實際數據來評估機會;只要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夠大,競爭分析夠漂亮,就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標的。總之,只要你大量的提到「niche」,創投的腦筋會一直轉一直轉,直到他們全盤理解了你口中這個niche市場為止。
昨日在資策會介紹下與兩位美國來的高手報告,對於我們Voofox第一個產品所要攻的社群網站,他們馬上說:「這是一個Million Dollar Question。」只要能攻進去,我們就可成為下一個MySpace,但這市場真有機會嗎?我們看看目前已號稱要打「大人社群網站」(grown-up)的前輩們,包括ZoodangoGather.comiYoMuSodaHeadSaga Zone,還有之前寫過TeeBeeDeeEons.com,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家真正起來。他們認為,要打這塊艱難的市場,或許應該針對每一個族群的實體需求,想出一個use case,教他們怎麼使用Voofox。這與我為Voofox所設立的行銷方向不謀而合,一個月來我們已研究英語市場,累積近二十個行銷方案,加上大陸的高手協助企畫,希望能慢慢的滾出去(roll out)。這樣的行銷是標準的社群行銷法,不需要花一毛廣告費,不需動用到主流媒體的幫助(他們幫助可能亦以無濟於事),能不能成功,我們要努力加油了。
新的社群網站不斷冒出,大多皆大同小異;他們的「元素」永遠不脫影片、照片、故事分享、學經歷等等,所有的創新都在這些同一批「元素」繞過來繞過去。如果我們要做一個新市場如「大人市場」,則要發明另一批新的元素,因此Voofox花許多時間開發出自己獨創的一批新社群元素,等於一次做好幾個站的份量,相當大膽。如果自己做網站,直攻某一niche點子,直接進入軸心,直接打中需求,亦是不錯的方式。如此以來,不一定要開發二十個行銷專案,只要開發一~兩個即可。最近發現幾個「直攻軸心」的「利基社群網站」:一、給「每個人都有的東西」的社群:什麼東西每個人都有?是牙齒、電視、拖鞋,還是「愛」?既然你看到這篇文章,一定表示你有一個瀏覽器軟體,也表示你有一台電腦。前陣子蠻多部落客寫到的新網站Wakoopa,就是一個專提供給自己電腦裡軟體的社群網站。它開宗明義寫得很好:「你電腦桌面上有什麼軟體,其實已說明了你的一切。」可不是嗎?不過,要得知你桌面上有什麼軟體,Wakoopa在註冊會員時就要求使用者下載它的軟體,自動到你家電腦找到各家軟體的名稱,然後幫會員做一個完整的個人檔案,假如願意分享,馬上就可以分享給全世界。除了軟體以外,還有哪些東西是「人人都有」的?或許可以針對它想出一個利基社群點子。
二、給熱門分享物的「配角」的社群:一般人平常或許沒有分享照片、文字的習慣,假如一年只分享一次,最有可能分享的東西很有可能是「旅行的回憶」。旅行時,暫離平常生活,相機不離手,平常不寫作的也會帶一本小冊子抄抄寫寫。市場上已有很多遊記分享網站了,不過,有一個網站叫FlightMemory.com,不要求你分享旅行過程的那些「主角」(也就是遊記、照片)等等,而讓你分享「配角」。FlightMemory.com負責「坐飛機」的這一段,登入以後可以輸入自己的行程,從哪裡飛到哪裡,接著FlightMemory會將所有人的資料統整一下,指出昨天最多人前往的地點是何處,可惜的是這個網站在設計上有些問題,並沒有完成社群的使命,並置放了許多不必要的廣告;不過,這點子可以繼續延伸,譬如VibeAgent是做「旅館的回憶」,然而也太過商業化。另外還有哪些大家都愛分享的東西,還有一些「配角」可以分享?
三、給DIY族群的社群:這部份其實已有一些網站在做。DIY族群雖很小,但裡面的人的忠誠度竟然異常的高。舉「美食」為例,已經有一大堆網站在做「美食情報交換」,但以族群來看,美食網站的10萬個使用者,不可能天天吃美食,平均一周來一次;但「烹飪」情報交換就不同了,使用者人數可能只有一萬名,卻一天來回兩、三次報到。從前的烹飪網站都是像TastebookRecipeMatcher這樣,給人一個工具,但也有一些「烹飪社群」的出現,像GroupRecipesBigOvenKitchenBugBakeSpace 。每一項東西都有「DIY」的對應,我們可以繼續思考其它「DIY社群」的機會。
四、「日常小動作」的社群:之前有提過一位印度創業家創FunPiper.com,主打老美每周一在電梯裡都會問的一句話「How was your weekend?」。現在又有另外一個網站叫「FoamMe」,在美國,如果你幫同事解決電腦當機的問題,幫他撿起一顆肩頭上的頭皮屑,提醒他今天是情人節別忘了先訂花,對方除了道謝以外,可能還會加一句:「I owe you a beer」。這就很有趣了,因為現在已經有很多幫人記「誰誰誰欠誰誰誰」的網站,然而網路是個玩樂的地方,不太適合做這種嚴肅的記帳記債的事,但像「I owe you a beer」這類,大家平時說說也不會記下,天生就是做成一個無釐頭網站的料。FoamMe用的是近似Twitter的列表法,每一行寫著「誰誰誰欠誰誰誰一杯啤酒」,你還可以寫一句話補充。
五、超級「簡化」的社群:老外有些人喜歡寫list,所謂list就是「一點一點的短句」,電影「雙面間諜」(The Interpreter)中也有一個角色有這樣的興趣。有一個社群網站叫Listography,就是強迫每個人將內容物簡化為list。看看它的個人首頁,可以發現它不走社群網站的路,而是用社群網站的「皮」,然後無論是分享音樂、電影、俊男美女、好喝好吃的食物飲料,只要製造一個「folder」(也就是社群網站的「元素」),全都是用簡單的list,也因為list,讓它提供了一些其他社群網站所沒有的奇怪元素,看得不太懂,可是真的超簡化,也刺激會員分享更多東西,提高了「供賞比」(Sharing-to-Watching Ratio)
六、偎著大品牌的社群:Web 2.0整體方向從商業角度來看,是可以打敗大公司對媒體通路的壟斷,進而讓小品牌也可發出聲音。不過,有沒有反過來靠著大公司生存的社群網站呢?看看我們的生活,確實充滿了大公司的logo,住在美國一些新開發的市外小鎮(suburb),一日生活所需靠一個plaza裡的各種連鎖商店就可以打理一切,用大公司的logo就可以形容他們的每一天。因此,像Firebrand這樣的東西,會是有趣的點子,它開宗明義的說:「我們超愛大公司的電視廣告!」他們的愛,多少也因為電視廣告可以讓他們拿來賺錢,而且通常不會在意被在YouTube上面複製千百遍。這是一個給「品牌」以及它們的廣告在上面「社交」的東西。還有沒有其他可以仰賴大公司品牌的社群,讓使用者可以偎著大公司的品牌,在上面與其他人交流?
社群經營和「人」有極大的關係。「有人」就不怕「沒人」,但「有人」也是不簡單的事。除非是一些特殊點子如色情、如賭博或俊男美女,大家自然聞風而來,不然,所有網站都需要「First 1000」來「墊底」,也就是最初的一批人(1000人只是比喻,不見得是這個數字),這些人一方面可以為一個空網站準備基本內容,另方面也吸引他們周邊的朋友進來一齊使用。吸引第一個可能得靠交情,第二個可能靠勸說,到了第三個、第四個就像磁鐵一樣,力不可擋,因為「大家都在上面,我也來加入吧」。利基社群網站的優勢就在這裡。對利基社群網站而言,經營「First 1000」可說不費吹灰之力,幾乎不需要勸說,有些人就跑過來給你一個熱情的擁抱:「我等這個網站,已經等了好久了!」馬上跑過來加入,慢慢的影響到其它人。最後這個利基社群網站,或許可以還像MySpace這樣,淡化了它最初始的音樂元素;像Flickr那樣,淡化了它最初始的Tagging口號,從利基市場,從一小小點,慢慢敲出全民版圖、得到全民擁抱。

想清理MSN 聯絡人清單?別忘了「資訊伙伴」的大趨勢

註:本文的MSN指的是「Windows Live Messenger」,亦可泛指其他IM如QQ、AIM、GTalk、YIM。
各位有時會收到以下訊息:「我要整理我的MSN名單!還想和我繼續保持聯絡的,請將你的姓名與工作地點寄給我。」
當他加你的時候,你剛好在忙,匆匆點了「OK」,那個人就跑到「其他聯絡人清單」,默默蹲在不起眼的角落。不料,有天突然爬出來和你說聲「hi」,你明明不知道對方是誰,又沒有訊息記錄,卻還得「裝熟」,再慢慢從email住址將對方一點一滴的拼湊回來,這樣尷尬的場面發生幾次以後,你就會驚覺「MSN名單的人太多!」然後就會來個世界大清理計畫。
其實,MSN清單就算高達八百七十七個名字,擺在那邊也無傷大雅,頂多是載入的速度慢別人一兩秒,時間有趕成這樣嗎?反正,家裡櫃子不也是過一陣子要整理一次嗎?將東西分類放入五個抽屜,剩下的通通丟掉,大家皆心一橫──
「沒和我聯絡的,表示他也不是很在乎!」
「網路上的朋友不真誠,不必太認真!」
「我幹嘛需要這麼多朋友?」
「這麼多人,不可能保持聯絡、維繫感情!」
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樣可能浪費了網路給我們的另一種全新的人脈潛力。這種新人脈叫做「資訊伙伴」。「資訊伙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新的交友模式。我們的「資訊伙伴」,就是一個會時時和我們交流,提供我們豐富資訊的人。為何「資訊伙伴」要熱心提供我們資訊?與其說他們大嘴巴、愛現、八卦,不如說「資訊」就是我與他之間的交流方式──今天早上,我和他打招呼,「今天有沒有新鮮事啊?」於是他就告訴我一件事,然後再問我:「你那邊呢?」於是我也告訴他我昨天所看到想到聽到的一切有趣的事。
許多「人脈達人」大概都提出過類似的概念,但我所要表達的,並不是「要你做什麼事」,而是「你不該做什麼事」──並不是要你刻意去做一個積極的、熱情得過頭的、忙著一手握手一手掏名片的「人脈達人」,而是要你再「等」一下,沒必要急著去刪掉MSN上面那些潛在的「資訊伙伴」。至少,再等個十年再刪吧!因為,人類世界的人際關係正在被網路所改變中,而你現在刪掉的那些名單,正好是網路最擅長的地方;刪掉他們之後,當網路終於準備送你禮物時,它將找不到你家的住址。
最近演講,有人問到一個好問題:「網站所營造的人際關係,是否太『假』了一點,和人們生活沒有直接關連?」意思是說,你在MySpace朋友清單裡列了一大堆你不認識的人,在那邊來來去去「drop by to say hi」,可以幹什麼事?就算在Facebook上,對本就認識的同學同事「戳戳」、「拉拉」、「抱抱」,這些炫目的網路上的新人際動作,在真實世界裡也沒有實體的對應,它們是否恆久,抑或只是暫時的好玩而已?
我說,「不敢說它們可以改變或融入我們原本既有的實體習慣,但它們肯定為人們的舊人脈網絡,加入了新的溝通方式。」你看MSN好了,十年前當我們第一次用ICQ、QQ、AIM、YIM、MSN Messenger,不知各位還記不記得,只是和熟的朋友說聲「hi」,對方也回了一個「hi!」,就覺得,「哇,好好玩!」有的男女朋友聽說也只因為對方常常不回MSN,天天吵架吵不完,最後以分手收場。十年來,我們在MSN上面交流,慢慢漸漸的建立了一套新的「MSN禮儀」,有時寄給對方沒回,我們知道他可能在忙,不會放在心上;我們也習慣了有些人在MSN上的「態度」和本人不見得一致。有的男女朋友,根本就是在MSN上面認識,透過文字的敲擊來談情說愛的。MSN的出現,讓我們和「舊朋友」之間,有了新的溝通方式。
但更可貴的是,一批「新朋友」出現了。現在有人想把這批新朋友從MSN人脈清單中移除,只因為他們沒有舊朋友的「味道」?和你不投緣,也沒有任何共通的話題?無論從哪個角度想,一輩子大概都沒有機會成為「舊朋友」了?但這一批新朋友,卻可能成為伴你一生的「資訊伙伴」。「資訊伙伴」這個字,你可以把它想得很「冷」、很「現實」,好像他們的存在只是給我們資訊?但,也可以把它想得很「溫暖」、「時時緊密」。「資訊伙伴」會是我們的「朋友」。但所謂「朋友」不若現在的「朋友」。「朋友」這個字太過「沉重」,或許我們一定要跟他見過面才能算數,一定要互相照顧與感動才配得上這個稱號,但「資訊伙伴」不同了,你明明就對他的底細一概不知,不過,你們之間有一種合作的默契,熱絡的傳遞著資訊,並悄悄的傳遞著某一種,新型的友情。
「資訊伙伴」絕不是網路時代才有的新名詞。我們的生命中,其實都曾經有過「資訊伙伴」。他們對我們的影響力,是「細水長流型」的,一點一滴慢慢蝕來,整個加起來卻比一次拉拔你的「貴人」還要多。以我來說,我一生中最大的「資訊伙伴」,不是別人,正是我在矽谷創業的老弟。我和我弟的個性不太一樣,以小時候畫畫為例,我喜歡自己亂畫,我弟弟則喜歡參考範本;結果是,我一直都畫得很糟,但我弟都畫得很好。我喜歡創造前所未有的新東西,我弟弟則懂得綜合成功案例而做出更棒的新產品,各有所長。他是一個極強大的資訊整合者,從以前的職棒一路看到國外的NBA、NLB,他可以對球員如數家珍,和他住在一起的時光,每天聽他傳來的資訊與看法,讓我順便也可以對這些球員如數家珍;我弟弟曾一度喜歡日本流行音樂,那段日子他順便也把我變成了一個日本音樂達人。我弟弟總是能夠吸收一大堆,然後給我最精華的濃縮資訊,一顆藥丸就夠補一整年。假如沒有他,我不會知道許多關鍵的消息,而這些關鍵消息看似只有一個小點,但到了我腦裡,卻可以爆發出很多的分析、推論、想像。
工作上,我們其實也都曾碰過「資訊伙伴」。再以自己為例,早前在創投界,「資訊」等於金錢,創投的工作人員,其實就是「高級的業務員」,只是他們推銷的是白花花的資金,拿回來的是創業家的股票;每次到一家公司拜訪,表面上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認識這間公司並評估投資他們的可能性,但其實每個創投工作人員,都會將每個拜訪的人當作「資訊伙伴」,順便問問他們對於產業的看法,在短短的一小時會面中,便收集大量的資訊、大量的觀點,等到回家再統合整理一下。創投的訓練,讓我在後來寫這個部落格後,和眾多網路高手開始交流,也可以快速的找到「資訊伙伴」。表面上,好像都是我從創業家那邊問他們網站的資訊,其實都還順便得到他們智慧的精華,而我也不吝將我的精華分給他們。最近一忙起來,會懶得和其它網路創業家問問他們網站的事,因為寫這種文章壓力很大,過程很辛苦;不過,我總是鼓勵自己,「去談吧!談了以後,一定會充滿成就感。」果然,每次談了以後,除了網站的種種,對方總會「附贈」我一大堆超棒的資訊,聽創業家東講西講,心中都會受到啟發,冒出好幾個其他方面的創業點子。他們都是很有誠意的「資訊伙伴」。
我們就在想,既然我們在家裡有「資訊伙伴」,在工作上也有「資訊伙伴」,網路上為何不能也有一群「資訊伙伴」?不必見面,不必認識,甚至不必記得對方的本名,他們在我們的MSN清單中存在著、呼吸著、等待著。只要我們不要排斥他們、刪除他們,他們肯定會有感動我們的一天!目前我們在網路上的人際交流,仍然存有嚴重的「情感挑剔」,我們只要看看目前大宗的人際網站、以及人對人的IM、乃至現在最夯的twitter,我們使用大量的表情符號,在開場與結束前使用大量的贅詞,雖然網路打字冷冰冰,我們依然試著透過很多方式,讓對方感受到「如同實體一般」的溫暖的友情。但,人畢竟還是人,一定要「見到面」,才能眼神相對,才能噴淚哭訴,才能生一個白胖胖的小孩;虛擬版的網路友情,天生會受限於「人」的天性。但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人脈模式──「資訊伙伴」──卻可以完全不受限,在網路上可以無限制的發展蔓延下去。
我的MSN名單也有很多人,有時真的有點想給它好好清理一下。不過,只要一想到「資訊伙伴」,我就馬上打消了清理的念頭。當然,目前在網路上的「資訊伙伴」制度並不成熟,沒有一個網站或網路服務,幫人們自自然然的撐起這樣的架構,或許,這是一個創業機會?總之,只要我的MSN名單擺在那邊不要清理,就可以永遠住在網路的趨勢上。所以,撐著點,別隨便清了你的MSN聯絡人清單了。

線上K歌風雲再起,從12字立足看旖旎遠景


台灣的網路圈或許感覺到,「線上卡拉OK」最近似乎又開始熱了!幾個月前,愛卡拉(iKALA)iSing99選在同一個月宣佈beta版正式上線。上個月,iSing99祭出羅志祥代言,而上周「愛卡拉」則浩浩蕩蕩請來藝人小鍾、宋新妮與阿賢,宣布每人都在「愛卡拉」錄了三首歌曲,「找網友PK!」記者會當天,小鍾並當場笑說,「我看到辛巴常常上網來找我PK。」在記者會當場看「愛卡拉」的網站demo,感覺這個網站製作細膩,使用流程相當流暢,既平易近人又不失豐富熱鬧,建議所有愛歌者都可以去試試看。
大家或許會說,「愛卡拉」似不是第一個做線上KTV的團隊。線上KTV就像電子書一樣,很久以前就被網路人「認定」為可以起飛的點子,較近期的是五年前由一群熱愛網路的交大學生所製作的「樂浪島」,曾紅極一時,達10萬會員、1000名付費會員,後來因法律問題而收起來。而隔壁清大出來的團隊所製作的「超級點歌王」則存活至今,需要下載一個68MB的「卡拉迷」軟體。而兩年前出現的後起之秀Kara24h(大陸叫歌啦啦),從會員序號來看,兩年來似已得到高達7萬名左右會員註冊,年初曾舉辦過「卡拉星夢」,許多會員相當死忠;而去年中華電信與無敵合作推出的iSing99(愛唱久久)更是來勢洶洶,與Xuite影音作了結合,並以便利商店的通路來銷售其下載軟體與周邊錄音設備,在大陸亦有佈局
但「愛卡拉」以業界一時之選的投資團隊,加上強大執行團隊以及台灣與大陸兩地靈活佈局(明年亦將推出日文版),即將為這場「線上KTV」的廠商之爭,帶來一些不同的選擇。「愛卡拉」的設計強調「用一個瀏覽器就可錄音錄影」,所有的流程設計皆強調儘量的簡化「開始線上k歌」這件事,只要上網,幫自己瀏覽器下載一個附加元件,錄音、錄影樣樣都來,不錄影的也可用自己的照片輪播。「愛卡拉」並讓每個會員都擁有一個「Klog」(如這裡這裡),置放自己的K歌記錄,以及自己的高分記錄、誰也唱過這首歌等等…或許比iSing99放在Xuite上面還要貼近K歌狂的心。有趣的是,這次的「藝人代言」,「愛卡拉」雖然在媒體發佈得較iSing99晚,不過iSing99只找了羅志祥代言作「我不會唱歌」的大甄選,雖然預期在未來出現大量媒體露出,不過這種鼓勵「比賽」的行銷方式可能讓許多「只想隨意唱唱」的人望而卻步;相較之下,「愛卡拉」卻以相當具網路效應的「與明星PK」的運作模式,沒有比賽,只有分享,左邊放明星,右邊放網友。一般人多多少少都好奇想聽聽小鍾、宋新妮與阿賢唱歌的聲音,點左邊進去聽完後,很自然又會瞄到右手邊的「網友隊」,唱的都是最近大家蠻愛點的耳熟能詳的「背叛」、「傻瓜」這類的歌,而演唱的網友長得普普通通、就像鄰家男孩女孩,令我們很想點進去聽聽看唱得怎樣?結果,哇,開口第一句,天籟般的聲音,後蘊牽成長長一條細絲,把觀眾嚇跌在桌下!「愛卡拉」幫網友設計這樣的「第一次體驗」,看完以後,相信一些唱得不怎樣但很愛唱歌的,會馬上興起「說不定我唱起來也這麼好聽」、「我也上愛卡拉唱一首吧!」的念頭;不是想和明星PK,而是想錄自己的歌,放在自己的Klog給自己聽,若好聽再給其他人聽。
我之所以覺得「線上KTV」的點子特別有意思,卻另有原因。目前海外相關的網站,不到三年內即出現了kSoloSingshotBix等等,其中kSolo在創立不到一年即賣給Fox打算與MySpace整合,Bix更是在創立半年後即賣給了Yahoo!,而Yahoo!與Fox這麼「猴急」,一方面是因為看到「American Idol」季季都紅,另方面也想和自身的影音分享服務多一個武器,不過,有趣的是,其實美國年輕文化根本不流行「KTV」這種東西,這些大廠玩玩「線上KTV」,有點像是把報紙讓給網友自己做做看的「扮家家酒」的意思,是配角的角色,但,KTV在東方世界,卻是已經行之有幾十年之久的正統休閒活動,人人都在實體世界有過這樣的習慣,養成了一批重度使用者,也使得東方人在KTV方面「超前西方至少十年」,因此,假如現在佈局,或許可以先摸出一套新的玩法,讓KTV變成全球活動?然而,線上KTV顯然不是「直接上線」這麼簡單,到目前為止,各家廠商都還在調整中,從這些資深人士帶領「K歌線上化」,我們可以漸漸看到,這種點子,在網路上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首先,線上K歌的廠商摸索了好幾年,顯然發現線上K歌最有趣的地方,不是從KTV盒子中播放其他人的聲音。唱歌最大動力來源,就是「個人秀」,因此廠商發現,線上KTV一定要和部落格平台或社群網站的那種「個人首頁」的風格結合,也就是一定要有「個人的頁面」,以它為中心來展示,只要愈像在KTV「秀自己」的氛圍,就愈容易成功。這些網站現在讓K歌者擁有一個個人首頁,上面放著最重要的「歌聲」,有的還順便提供網誌、相簿等等。「個人秀」的風格,已經確定為這種點子的最佳切入點。
接下來,我們發現,這些廠商所提供的歌庫,並不需要和錢櫃KTV一樣多。我們發現,在線上K歌的感覺,如果只唱一首自己拿手卻沒人知道的冷門歌曲,不是很過癮,反而在同一首歌之下,用自己的味道詮釋,是一種很舒暢的感受。線上K歌網站的流程,漸漸用暗示的方式,傾向由站方來「出題」,提出最近有什麼新歌、有什麼好歌可以唱,而傾向不鼓勵網友自己亂選(他想亂選當然也可以)。像這樣的「出題的個人秀」的經營模式,好處在於,這世界會一直有新的歌出來,又有新的人會唱,促使人們繼續分享新東西、新內容;而且這些「題目」,也就是那些歌曲,網站本身還是要去購買版權的,因此隨著時間前進,這些網站累積愈來愈高的競爭門檻,後進者難以與之匹敵。
接下來,我們參考目前開始有上線K歌的這些人,會發現他們幾乎沒有「唱得爛」的。應該說,唱得爛的就不敢放上來,最後來參加的這些會員,尤其是付費會員,都屬於「唱得不錯的」。所以,目前來看,線上K歌網站以「出題給很厲害的人的個人秀」來定位,可說相當成功,至少每個網站都有近十萬名會員,每個會員都上載過至少十首歌曲,相當重度使用。
緊抓這句話「出題給很厲害的人的個人秀」,可以想出其他的創業點子。譬如我之前曾想做一個在美國結合所有大學同類型社團的線上垂直整合網站。譬如每間大學都有熱舞社,目前皆分開經營,要整合也是與校內其他社團整合,一起放在同校的網路下面;假如可以另外有個網站,將所有大學的熱舞社集中起來,也藉機將全美國所有愛熱舞的大學生整合起來?將每個垂直市場都做整合,會是很可怕的平台。問題是,像這樣的垂直整合網站,一定需要各校熱情人士參與,要怎麼促動他們無私的並熱情的參與這個平台?我認為這些社團領導者就是某種「很厲害的人」,既然這樣,只要我們想出「題目」,讓他們可以「個人秀」,改變一人比改變群體容易很多,或許就有機會靠這麼一個「出題給很厲害的人的個人秀」的網站來整合這些社團?另外,如果線上K歌市場依然再次是雷聲大雨聲小,或許也可以繞回來,從同樣的這句「出題給很厲害的人的個人秀」,來研究研究它的改善方式。譬如,我們或許只要增加或改變「題目」,便擴大了那些「厲害的人」的總人數,慫恿更多人進來使用。以K歌來說,與其唱一整首,或許也可讓我們選擇「只唱一句」就好,我們就把「背叛」的「緊緊相依的心如何…Say…Goodbye」這句,或是「傻瓜」的「傻瓜我們都一樣,在愛情裡傷了又傷…」,連不會唱歌的也可以就「牛仔很忙」的「不用麻煩了,不用麻煩了,不用麻煩不用麻煩了,不用麻煩了」一句就好,或發明「單句KUSO」之類的新玩法。
我們也期待,線上KTV到了五年後,可以將目前摸索出來的這句「出題給很厲害的人的個人秀」,從12個字元變成43個字元,讓全民都開始線上K歌,甚至或許成為第一個藉由網路來感染西方的東方文化。

猩猩也懂禮義廉恥?但道德本身也是猩猩?


《時代雜誌》:科學家發現,猩猩原來也懂禮義廉恥等的「道德觀」!這原本是一個讚美的結論,但我卻也可以將它說成「道德本身也是猩猩」。我們與其「追求道德」,不如用一生的時間去「避免猴性」。唯有「正面待人」,才可以「避免猴性」。
上個月,《時代雜誌》先分析一堆數字然後宣判「法國文化之死!」,掀起法國人非常大的反彈,認為「瑪丹娜和哈利波特怎麼叫文化」、「文化不是給當代人看得懂的!」然後,雜誌馬上又開闢另一個主題──「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維持道德」(What makes us Moral)。這兩個題目和時代雜誌一般喜歡討論的人物、基因工程、抗愛滋病或環保題目有所不同,美國速食文化向來重直覺、重輿論,一個月之內卻「脫軌」出了兩篇這麼有人類大歷史宏圖意義的題目,令人側目。
有趣的是,美國人討論「道德」的問題,依然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用科學來評法國文化或許不對,但拿來評「道德」呢?「道德」這個東西,長期下來被太多人給借用再借用、蠱惑再蠱惑、盲從再盲從,現在,他們用科學方式,來看看人類腦裡的「道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令人倒蠻想聽聽看。
總結這篇報導,一定要先一提它所舉出的幾個「人生難題」小故事:
某天有一列急駛的火車,即將撞向五個閃避不及的無辜鐵路工人,肯定把他們撞得支離破碎,而你手上剛好有個按鈕可讓火車轉到另一條鐵軌,而那邊只有一個工人站著,把他撞死,來挽回五個人的生命,請問,「你肯按下那顆按鈕嗎?」假如此人就站在你身邊,你會自己跳下去,還是會推他下去擋火車?假如他不是陌生人,而是你認識的人呢?他若是白人、黑人,異性、同性、比你年輕、比你老,假如他是傭人、少數民族、準備入監的囚犯…會不會影響你「要不要推他下去擋火車」的決定?
另一個例子,戰爭期間和幾十個大人一起躲在防空洞,某位不到一歲的嬰兒開始哭泣,殘忍的軍隊就在門口,眼看就快要找到這個藏匿處了。此時唯一救大家(也救自己)的存活方式,是把這個不懂世事的嬰兒活活悶死,如果是別人孩子,你會下手嗎?若是自己的呢?
有趣的不是答案,而是作答的過程。科學家實驗證明,當一個人必須思考並作出以上這些可怕的決定的期間,大腦出現刺激反應的部位,並不是理性的那一塊,而是主掌「感情」的那一塊。也因為如此,通常碰到以上這些可怕的情境,人類會突然捨棄平時買菜計帳、考試算數學的那顆頭腦,換成另外一顆。科學家認為這是「empathy」(神入、同理心)的原故,而empathy這種東西似乎與生俱來,假如小學老師允許孩子可以上課吃東西,他會很高興的聽話吃了;但假如老師叫孩子把坐旁邊的另個孩子海打一頓,他會稍稍猶豫一下,為何?因為他感受到對方的痛、對方的難過,文章強調,同樣的現象,也可以在「沒有思想」的猩猩族群觀察得到。
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突然「做壞事」?文章舉出希特勒為例,也舉出最近的連環射擊案件為例。答案很簡單,年青人圍毆老太太引起全鎮群情激憤,因為老太太看起來就像他們自己的祖母,但年青人打「華裔的送餐小弟」可能就沒人管了,因為對當地人來說「華裔的送餐小弟」就像一個alien,人性就是「排外」。而這種「裡外之分」,不見得是種族、宗教或性別,有時只是某個人被認為是「不合群」,因此被一群人「眾排懲罰」(shunning),將之孤立。
這篇文章寫得有點鬆散,有點欲言又止的味道,畢竟,「什麼讓我們維持道德」本就是一個沒有確切單一答案的話題,而且讀者一邊讀一邊無法制止的聯想到美國現在最棘手的伊拉克與中東問題,雜誌記者或許想避嫌。不過,讀完這篇報導,仍令我這個「華裔的送餐小弟」感到震撼的,是雜誌所舉的幾個「有道德的歷史人物」與「沒道德的歷史人物」,還是非常的「美國」,而且本身也有一些偏頗。看完不禁一歎,「連這一篇文章本身也並非百分百的『道德』!」這篇文章對「shunning」歌頌,就一如美國目前政策把異族當作「邪惡之軸心」(Axis of evil),但人類沒發現的是,這樣的shunning,可能間接造成一圈又一圈的對立,有時是國與國,有時是兩個學校,但更常見也更可怕的是一群人對一個人,而以現代科技來說,一個人,就足以毀了全人類五千年所努力打造的一切。
因此,當美國人歌頌著人類從猩猩時代就有的所謂「道德觀」,而我卻想,這不也意味著,所謂「道德觀」,本身就是像猩猩一樣原始,根本就是「猴性」的一部份。道德本身也是某種「猴性」,「猴性」一點也不文化,一點也沒有智慧,是一個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濫用的東西。
平時,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一起生活,因此一般人並不會感受到「猴性」的存在,直到你必須做出推一個人下橋擋火車或悶死一個baby來救一窩的大人,才會突然驚歎,哇,原來如此!原來它是存在的!但,這世界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順順遂遂的過日子!我們或許不必真的親身體驗以上那些可怕的狀況,但再公平的社會,也有弱勢族群;再理性的組織,也會產生衝突;再完美的婚姻,也有一邊稍稍傾斜,有些人假如走到很不順遂的時,或許是遭到迫害或某種背叛,突然間「走不出來」,就會突然看到身邊的「猴性」四處都是。假如這時候才開始認識「猴性」,就已經太晚了。
基本上我覺得人類最最根本的矛盾,就在於每一個人,都只有在當他處於較負面的情境時,才會感覺到「猴性」,然後才開始想辦法處理它,但由於此人已經處於負面,所以處理的方式,「肯定不會太優美」,造成反效果,反而讓其他正常人忽略了「猴性」的存在。而平常的時候,大家卻對猴性渾然不覺,忘光光,「順著大眾走」,和朋友一起打敵人,跟著揶揄、妒嫉、貪婪、驕炫…美國人以為「追求道德」是要殺死想殺他們的回教徒,基地組織以為「追求道德」是要殺死那些炸死他們親人的美國大兵…不知不覺中,大家一起加深了人類族群間不必要的積怨與矛盾。寶貝,大家都是共犯。
因此,我以為,既然科學家證實原來道德是「猩猩級」的東西,與其「追求道德」,我覺得比較有智慧的方式,是「避免猴性」。
而「避免猴性」的方法卻簡單不過了。我覺得,其實就是永永遠遠的「正面待人」即可。從每個人開始。
從這邊,來談談我自己的經驗。
我身邊有兩群朋友,一群是積極的人,一群是消極的人;通常積極的人都傾向「創業家」、「創意人」的性格,和他們吃飯的體驗通常不會太好,我們聊聊彼此的近況,對方會不停的說他自己的事,而我也說我自己的事,我其實不會全講,也知道對方不會和盤托出,但在這潔白的餐桌上,我對對方的東西充滿認同,在他所說的東西之中,找到我覺得很棒的地方,直接告訴了他;而他也過來與我說類似的話。我們的話不會太多,一頓飯匆匆一小時就結束,因為聽了對方一大堆光怪陸離的想法,我只想「趕快回家」,好好的整理整理,有很多東西可以想、可以做。我們帶回家的,是愈來愈多的「能量」。
但有時,我也會與比較傾向「批評家」的友人會面。我們會發現,有些話題,尤其是批評其他人、其他事的,常常一碰觸就像決堤的河水,嘩啦嘩啦冒出來,怎麼講都講不完,愈講愈high…。我在旁邊聽,就算不認同的,也點頭稱是;然後我的個性,總等到我覺得稍有一點認同的,再來附和一下。但當我們講完以後,我卻發現,我沒辦法做任何事。我甚至害怕做任何事。因為「他」被批評成這樣!
在美國,推文網站剛出來時,大家只想到,怎麼讓這個「推」的制度更公平,讓「好文」都會被「推上天」,但我們聰明的華人卻早早就提出,「既然有『推』,為何卻沒有『埋』?」他們以為,有「埋」的網站,最後也會吸引一群人過來「拚命埋」,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一群人「埋」到最後、幹剿到最後,默默葬送掉的是一股「能量」。當一個人不斷的找機會說「no」的時候,能量肯定是呈負成長的,當別人做了一大堆新的東西,你看不到,也學不到,因為總是要花很多時間去找尋別人的不對,在別人家的縫隙鑽呀鑽,鑽出了一點點碎屑,自己卻愈來愈累。
但,當我們永遠以「正面待人」,永遠以「正面看事情」呢?為何,我們說「yes」以後就有東西出來?
記得還在國外時,暑假都會回台北玩一個月,時間很多,每次有機會坐計程車、坐公車,都會與司機聊天。有時候一上車,聞到的是一股濃濃煙燻和檳榔味,但心情很好的我,不以為意,開始放聲讚美他裝的DVD音響怎麼這麼好聽!他的GPS怎麼這麼炫!還可以在車上看電視!花了多少錢?這時候,司機張開一口紅嘴,笑咪咪的說,「開了十幾萬啊,每天生活都在車上,當然要布置得舒適一點……。」一場聊下來,我覺得我學到了一些知識,也學到了一些判斷人生的準則,另外我更得到了一團好溫暖的力量,伴隨著回憶住進了我的腦裡。
有時候,明明心情不太好,又不小心坐上一台同樣沒什麼水平的計程車,讓心情更加低落,明明在趕時間,司機還給我慢吞吞的跟在車子後面,還在用無線電電話和朋友插科打諢,我受不了了,就開始「請問」司機,可不可以快一點?建議你,不要打電話,不要做事情,服務可能會好一點,大家的kimoji也會好一點……。下車以後,我氣憤未平,逢人就說這個討厭的經驗,但每一次說,就覺得又往下沉了一點點。
最近排行榜上的超級暢銷書《秘密》(Secret)(英語官方網站在此),最基本的訴求就是所謂的「Law of attraction」,吸引力法則。作者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人」。當你一直處在悲觀狀態,你便會吸引一群同樣悲觀的人在你的身邊,由於他們和你有同樣的東西可以罵、可以唉、可以嘆,但,當你好不容易走出悲情,準備推出一樣真正的新東西時,他們卻也會跑過來罵你。或許你也因為怕被他們罵,而放緩了出來的速度,也放緩了創新的速度。而當你一直樂觀,你吸引的,就是一群樂觀的人。這些人無論如何就是互相鼓勵,然後會一直不斷的嘗試、不斷的進步。而且,這些人還會彼此合作、彼此扶持,一起「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只會「說」一件有意義的事。我發現,在我一生努力的過程中,有支持的人,也有反對的人;有些反對的人,或許當時自成一群,但後來自己間很快就吵翻了。
一派完全正面的思考,和一派完全負面的思考,會帶來完完全全不同的人生。「猴性」是我們所有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假如連《時代雜誌》加上世界級學府的研究,都沒有辦法完全理解「猴性」,我想大家都還年輕,可以自己先開始釋放「正面的力量」,讓這個社會先充滿「陽光」與「愛」,「學習」與「實做」,這樣子,對大家不是都很好嗎?

Web 2.0的下一步:抓出每人心中所有的鑽石?


網路上要如何取得真實的「個人資料」(所謂「實名」),一直是有些創業家想嘗試的事。以我個人的習慣,網路上留下的唯一真實的東西是「姓」(Liu),至於「名字」我則有一個特定的假名,email則專留那個專門接垃圾郵件的,住址是隨便填一個舊金山住址,只要郵遞區號過它那關就好;假如還叫我填職業欄、興趣、如何知道這網站…等等,一定是亂選亂按。有一批創業家認為,這樣其實就夠了。個人資料「真」或「假」,其實不要緊,緊要的是每個人盡量「只有一個帳號」。換句話說,我在網路上碰到一位「Jenny」,她不一定是個女生,也不一定真的叫「Jenny」,但她的的確確是一個獨立的「個人」,而且不會假冒另一個人。一般網站很少人真的去用兩個email住址註冊兩個帳號,同時把兩個都經營起來,因此目前的機制是ok的。
然而,網站的未來,就是將60億人之間再找出更多連結的方法,有人認為,實名是個問題。韓國在今年初剛剛立法,凡是每日不重覆使用者超過十萬名的大型網站,一定要想辦法確認上面所有會員都是以真實姓名註冊,違者重罰。不過,我覺得我們重點應該放在,「實名」所帶來的潛在好處,大過「不實名」的危險度,因為,除了「名字」以外,每個人心中的「秘密」還有很多很多,都還沒有在所謂的「Web 2.0」時代分享出來。這些秘密,有的是不想在網路上公開的資料,比如個人工作地點、個人薪資…有的是買什麼車、小孩幾歲、參加哪些俱樂部。有的資訊則是「自己都沒有去想過的」,比如自己都去哪些網站,自己都去哪一間便利商店,每次都買什麼東西?甚至自己的基因有哪些問題?網站當然不可能公開這些資訊,但能否讓這些資訊有機會「晒晒太陽」,讓它們稍稍嶄露鑽石的光輝?或讓這些資訊有某種程度的交流,讓使用者玩出更有趣的東西、得到更大的滿足?
你說,這些資訊有什麼好玩的?有什麼了不起?網站開啟下一階段大門的大鑰匙之一,將會是真正雍關我們每日生活的「嚴肅資訊」。Web 2.0世代,一個網民,可以隨隨便便的就告訴網站他曾經去過哪個國家、想去哪個國家、喜歡哪個歌手、想買哪一款的相機……但這種資訊只是「玩樂資訊」,偶爾一次、可有可無;而且有人會用,有人不會用,而且都已經被Web 2.0網站們抓取得差不多了。但「嚴肅資訊」可不同了,它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而且,可知道大企業花多少錢向市調公司購買這些資訊?可知道大賣場花多少錢購入軟體來分析這些資訊?但這些資訊,只要創業家好好的想一想,說不定可以用巧妙的方式,「抓出每人心中深藏的鑽石」,拿出來,大家還謝謝你!這些小鑽石,我認為是互聯網的下一批大鑽石。
想「抓出每個人心中的鑽石」,絕非靠強迫,而要動點腦筋,製造出一個不同的情境。人們守這些「鑽石」絕沒守得這麼緊,他們說不定願意拿這些「鑽石」來換你給的另外一樣東西(或許是其他人的「鑽石」)。創業家可以再想想,怎麼讓它加上網路其他筆資料後,爆發出更大的吸引力,製造出病毒效應,讓其他人繼續過來「貢獻他們心中的鑽石」?
好久好久以前,我自己曾想過一個小小的點子,OpinionsAboutMe.com,中文翻成「中肯的意見」。目前許多網站都有開放這種東西,但都抓不到人們心中的鑽石。譬如餐館的官方網站貼一個「意見箱」,有任何意見都可以寫,除非真的有很不愉快的經驗,我就算被強迫填寫,也一定是亂寫一通,草草過關了事;雖然所有社群網站、BSP其實早就讓個人可以接收「悄悄話」,不過這種留言目前仍是很散的。有時,我們或許都需要大量周邊的朋友,為我們「提供某件事情的中肯建議」?OpinionsAboutMe就像一個一個簡易版卻強大的「意見箱」,新娘選了三套禮服,不想在結婚當天才曝露,希望先徵求一下身邊所有熟或不熟的朋友意見,該搭配哪一條項鏈?該先穿紅色的禮服還是先穿橘色的?假如一一的問,慢了一點,OpinionsAboutMe讓個人可以問問題,以鬼速寄給身邊的人,人人可以「匿名」回答。雖然「匿名」,但意見卻非常真,而且直接了當。至於要如何讓朋友因為「匿名」而不好好填寫,則又可以導入「token制」,就是到最後你可以查出有誰還沒有寫;每次寫,都要從第一題回答到最後一題,中間穿插數學題,全部答完才算「寫完」。OpinionsAboutMe透過實體的關係和網路的方式,一實一虛、一真一匿,可以搓玩出不同的組合,最後的結果,就是讓大家以非常簡單的方式,得到了一些以前得不到的資訊。而至於這個網站該怎麼利用這麼多資訊來爆紅,或許可將其中設定「公開」的意見調查問題,直接放在首頁,像hotornot一樣一則一則播放出來,有照片的優先播放?答問者亦有區隔化,從首頁直接回答的,和會員所指定的回答者分開。
另,《Sweet Spot》一書中也提到Linkedin如何技巧的取得900筆非常真實的個人資料:
……Linkedin拿當時大家只約略聽過的「六度分隔理論」當促銷工具,他們說,既然世上的六十億人有可能透過幾層朋友就可以「攀上關係」,我們當然不該只把「我」的資料放到網站上就罷手。除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工作狀況、照片,我們當然也應該把我們的「朋友」也都放上去,還有我們這些朋友的電子郵件住址,讓Linkedin去邀請這些朋友也進來Linkedin,等到你的朋友都把他們的朋友也都加入了此網站,你才可以開始認識「朋友的朋友」。它其實自動啟動了某種「利益交換」──以我的朋友,換你的朋友。Linkedin靠這個六度分隔理論,吸引了大量的「商務人士」,這些人是其他網站怎麼拉都拉不來的高層次使用者,也是學習最慢、最不常使用、也最沒有耐心去學新科技的「LKK」族群,但Linkedin很快就敲中這群人士的心弦,發展至今,擁有高達900萬名用戶,目前已涵蓋了150個產業,座落在400個國家地區。
而這900萬會員資料,除了真實的姓名外,重要的是,它還擁有了這些會員其他最重要的個人資訊:也就是他們的工作狀態、目前職位,以及朋友的名單,而且這些資訊大多仍都是正確的。這麼私密的資料,Linkedin要到手的方法,竟然是靠人性的弱點。
它用的是「朋友監督法」。首先,Linkedin在站內先提出要求,在Linkedin站內無論做什麼事,「都一定要使用真名」,這就好像貼一張紙在店門口,警告訪客不能帶食物入場,假如是自己一人,說不定就「偷偷摸摸帶進去」了;但假如旁邊有一位熟識者陪著,尤其這些人其實是「商務朋友」,則此人絕不可能在看到警示情況下,還大搖大擺的違規帶食物進場。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朋友牽制」的效果,讓Linkedin的使用者個個都乖乖的照著規範走,乖乖的一五一十填入正確的資料。
此外,當一個Linkedin使用者邀請朋友時,由於「邀請函」所留下的是他的名字,因此也不可能使用假名,不然他的朋友收到了這麼一張沒聽過名字的「加入邀請函」,應該也不會加入。假如有心人真的刻意去做一個假名的Linkedin帳戶,當這個不存在的人試著加入其他人到他的人脈圈時,由於其他人不認識此人,自然也會拒絕他,不讓他加入。
Linkedin教我們的是,網路上既然無法知道「真實」與「偽裝」,最好的監督者,就是你的朋友們。Linkedin的網絡效應,完全都是仰賴「朋友」來完成,而朋友除了負責提供他們自己的友人圈之外,最妙的是也扮演反過頭來監督此人的角色。由此可見,一個網站只要導入「朋友」,讓這些朋友都「看到」我的資料,這些資料應該都會大致符合站方的規定………像這種「抓出每人心中的鑽石」的服務,做成Facebook application真是最合適不過了,在既有的社群人脈網路上放這種東西,服務本身一次拉多人進來,再加上每個人news feed的推波助瀾。剛好,在這個星期六(12月15日)下午,於台北市文化大學推廣部 (和平東路二段/建國南路口) 501 教室,在台北即將舉辦一場有趣的Facebook Developer的小論壇,聽說已獲Facebook贊助,開場將有Facebook透過視訊會議從美國直接跟大家介紹Facebook網站,接著亦將有幾位美國回來的網路高手,與大家分享在Facebook開發應用程式的經驗。周末大家與其去看場電影,不如撥空參加這場難得的活動,想想幾個鬼點子,鑽石說不定可以手到擒來。

無糖的豆花


「靠,這個人為什麼站著不走?」我正在誠品排隊等著結帳,心裡暗罵一聲。
站在這傢伙後面已經至少一分鐘了吧,以為前面有人,看了一下,奇怪,明明就沒有人,這傢伙也明明知道還有人在後面等,竟還傻傻的枯站在那邊,不轉過頭叫我們先付帳?不用開口,轉過頭致意就好啊!至少,挪挪你的尊臀,讓出一個結帳的排隊空間嘛?
我終於繞過去,而這傢伙還在那邊裝作若無其事,轉頭看著上面,再看看左邊,再看看右邊。看他留了一腮短短刺刺的鬍子,上面掛著一隻黑眼鏡;手邊拖著一隻行李,鮮橘色的鞋。記得有人說,穿著愈鮮豔,就表示愈沒自信。
我總算付了錢,領過收據,轉過頭,再狠狠的瞪了那片鬍子一眼。那片鬍子不知為何,令我生厭;看到這片鬍子,我直覺這傢伙好像在隱藏些什麼噁心齷齪的事,可能是滿滿床底下的A書,或是滿櫃的成人漫畫之類的。我想這傢伙就算滿身噴著香水,我還是覺得他臭摸摸的。
我不知道,這,竟是我第二次見到宅男安德魯。宅男安德魯很有耐心的,等在這間有全亞洲最大書店的之稱的結帳台的旁邊。他其實很少這麼慢動作的。在其他地方,他都是急性子;他永遠要先按好電梯,再跑去上廁所,而且電梯是上向下向都按,明明是要下樓,看到往上的電梯仍照樣坐上去,再跟著電梯一起下來。宅男安德魯就是這麼急躁的人,開車時,行人燈只要顯示還有30秒以上,他就毫不猶豫闖紅燈違規右轉;拿到任何折價券,他也一定想辦法當天再返店用完,絕不拖到明天……。
可是,今天他一到這間全亞洲最大的書店,拿著一枝自動鉛筆,等待結帳的時候,整個急躁的手腳卻完全停住了。因為,在他眼前的店員頭上,他看到一些些的閃光,說不出那是什麼顏色,綠色的、藍色的,黃色的,某種很漂亮的七彩閃光組合,比小時候升旗朝會從蹲姿到站姿看到一片彩色光芒還炫麗;這些光芒,讓宅男安德魯覺得自己很像站在舞台上。
但,宅男安德魯並不想要這些光芒。閃光通常是在人很多的地方才會出現,人很多,然後又有美女在場,則又更加嚴重。這位誠品的女店員,宅男安德魯注意了很久了,第一次他找書,女店員親切可人,讓宅男安德魯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今天再次見到美女,宅男安德魯並沒想與她交換電話或什麼的,他只想買一枝筆,但,現在他卻無法自制的,眼前全部都是紅色綠色黃色的閃光,呼吸困難,動作也跟著遲緩;他感覺全世界都在看他,前面這個女孩,還有後面第二排的,後面第三排的,後面第四排的…。於是他愈來愈慢、愈來愈慢,只感覺到左右兩邊開始有微風飄過,排在後面的人繞過他身邊,也有人在瞪他,宅男安德魯忍住這些粗魯的人的粗魯舉動,不生氣,不回應,東張西望,裝作很輕鬆的樣子。
裝作很輕鬆,等到人比較少以後。等他自己比較鎮靜下來以後。
「還好,等一下已經約好。」宅男安德魯默默告訴自己。
終於,左右邊都沒人了。宅男安德魯深吸一口氣,準備把自己優優雅雅的挪到結帳台。說時遲那時快,一個個頭矮小的小弟弟不知哪個方向冒出來,東西往結帳台一丟,也準備付帳。
「弟弟你要買幾支?」店員小姐溫柔的聲音,宅男安德魯猛然一看,她嘴邊還旋出兩粒小梨窩。
「喂喂,他……插隊耶?」宅男安德魯大喊。他當然沒真的喊出來。他是在心裡悶喊。可能悶得太大力了,身體還微微顫了一下。然後,宅男安德魯瞄了旁邊這個身高只到他腰際的小弟弟,突然想起什麼,趁旁人沒注意的時候,用力的往旁邊推,把小弟弟惡狠狠的擠到一旁。小弟弟倒沒什麼反應,好像也習慣在大人堆間被這樣擠著推著,拿回了他的零錢,跑步離開。
終於,宅男安德魯伸出了手,手在天空小幅度的胡亂揮動,以幫助他把話講出來。
「哎,」好不容易一開口,他竟又被自己的聲音嚇一跳,因為這聲音剛好夾在其他講話的空檔,特別的渾厚雄亮。
「小姐,這支筆多少錢?」
可愛的店員小姐竟沒有回答,把筆轉一轉,上面的利百代商標後面,跟著一只藍色小框框,將那小框框推到宅男安德魯的眼前,裡面的那個二位數字,就是價錢了。小姐和剛剛對小弟弟的神情完全不同,笑容不見了,梨窩不見了,表情肅穆。
「你這個人,服務怎麼這麼爛!」宅男安徳魯覺得他應該這樣罵才對,但他知道,他要罵也罵不出來,好吧,此時他已經「解套」,趕快付掉一枝筆的錢吧,然後走出去吧。
走出去,宅男安德魯準備要到「下一個地方」,但還是忍不住的偷瞄一下剛剛那位清秀的小姐,她已經轉過頭,和旁邊坐著吃便當的另一位小姐開始聊天,那表情簡直不像小姐,反而像電視連續劇裡準備出言刻薄的阿婆…「那個人又來了,你不覺得他真的很怪………。」宅男安德魯腳步並沒停下,所以聲音很快就不見了。
接下來,宅男安德魯約好要去的地方,是一間醫院的三樓的腦神經外科。他去領取腦部核磁共振斷層掃瞄的檢查報告。
醫生掛出一張恐怖的照片,那是宅男安德魯大腦的切片圖,醫生不慌不忙,指著右後方腦幹旁邊的一顆小小的圓球。
「這是一顆水囊。」醫生說。
從照片上看出,那顆水囊自成一塊小區域,平常不易察覺,但只要把腦的兩半部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因為這顆水囊的存在,讓宅男安德魯大腦的兩邊變得看起來不太平均。醫生強調,沒問題,這個水囊是出生時就有的,沒問題。
沒問題!
「那,那些美麗的閃光呢?您不是說這樣才來照掃描嗎?」宅男安德魯問。
「腦部沒有問題,所以,閃光可能是眼睛太累所造成的自然現象。」
「那,」宅男安德魯繼續追問,「這顆水囊,會影響思考嗎?會影響觀感嗎?」
「還是……影響人際關係?」
只見醫生不斷搖頭,「人際關係的話,要去看心理醫師。」
什麼。
心理醫師?
「看看是不是社群焦慮症啊,或是什麼奇怪的毛病。最近那個張惠妹不就是得了這個?」
奇怪,宅男安德魯心想,他什麼都沒有說,這位醫師怎麼知道,他可能有社交方面的問題?
小時候玩棋,宅男安德魯就深深記得「一物剋一物」的概念,象可以吃馬,馬可以吃車,車可以吃炮…但在最後,是美女吃孔子,美女吃金正日,美女吃所有人,美女剋掉所有人,而美女當然也剋宅男安德魯囉。只是,宅男安德魯卻無法剋任何一人,所以,他一直都是自己一個人。所以他深深覺得,他有社交方面的問題。
管它邏輯有沒有問題。宅男安德魯還沒問完。
「那,會影響吃東西的習慣嗎?」
「不會,大腦主掌胃口胃覺的一塊,並不在這一區。」醫生說。
宅男安德魯一直深信自己的社交障礙問題,和他吃東西的習慣有絕對的關係。宅男安德魯最喜歡喝無糖的豆花,尤其是巷口那間「安平豆花」,他愛不釋口;每次一碗過來,強灌入口,讓豆花涼涼的滑入食道,喉間都是一片飽滿以後,還可以心裡淨空淨空的,毫無重量。因為它無糖。
只有無糖的豆花,才能進入他的身體。宅男安德魯拒絕其他東西的進入。
所以,要他乾一杯酒精下肚,感覺熱呼呼的灼燒和滿喉的苦澀,宅男安德實在沒有興趣。但,宅男安德魯還是步出醫院,準備來到晚間的喜宴。他喜歡喜宴,卻不愛吃大魚大肉,太鹹了,更不愛與好友拚酒幾杯。宅男安德魯認為,紅包是包給朋友,不是包給餐廳,他其實只想喝一杯水,看到另外一個也只想喝一杯水的女孩坐在對面,靜靜的一起參加一場喜宴。
所以宅男安德魯自然也不喜歡喜宴的致詞,那些理事長們,總在致詞要提到「颱風」,「政黨選舉」甚至「非洲肌民」等話題,譬如「今天祝賀這對新人,今天也剛好是中選會選出立委的日子」,讓人覺得,以後要萬一要把這些錄進DVD,這段話,會變得多麼「臭」、多麼沒有雋永意義?宅男安德魯知道,這些理事長們是想極力想跳離儀式的那些「老套話」,這一跳是跳出禮堂了,但還陷在禮堂外的社會,飛得不夠高。
宅男安德魯心中又想起了「一物剋一物」的事情。什麼都被美女剋,也什麼都被政治、偶像、社會剋,但,什麼要被他「剋」呢?
他環視喜宴會場一圈,彷彿在找尋什麼。剛剛吃下的那顆鎮定劑的苦味還在牙間,他想起他剛剛才從醫院出來。
就在這時候,宅男安德魯心想,應該沒有看錯,有個女孩,突然出現在紅毯的另一端,而且,直直的朝他走過來。可能是背景這時後慢慢鋪陳的音樂,可能是女孩的眼睛太迥迥發光,這時候,宅男安德魯感覺到,好多閃亮的東西又在眼睛旁邊跳舞了,燈光也打出了一條走道,麥克風聲音傳來輕輕的呼喚,「歡迎新郎新娘,第二次進場………」,他飄飄然的站起來,他想,應該是後腦那顆水囊叫他這樣做的,然後緩緩走向女孩,女孩也望向他,他覺得這張陌生的臉似曾相似,大概是從上輩子的回憶來的,他緩緩的伸出手,女孩的手也伸出來了…
他露出一個微笑,握住了女孩的手,宅男安德魯堅定的表情,好像終身的誓言。
「啊。」
下一秒,不,根本不到一秒的時間,宅男安德魯看到,女孩突然變了表情。臉上肌肉突然開始扭曲,宅男安德魯以為她怎麼了,也同時感覺到,手裡多了一條蛇…。
不,不是蛇,是女孩極力掙扎的手,宅男安德魯好像感覺到那細緻的肌膚上的纖微,碰撞著他掌間那條算命老師說淡得幾乎看不到的愛情線;好像感覺到女孩手指上柔嫩的汗毛,留粘在他冒汗的掌上一兩根。只見女孩放聲大叫,其他人紛紛站起來,宅男安德魯也站起來,不,他本來就站著,只是現在站得更直,站的理直氣壯,好像一隻老虎被幾百隻犀牛圍繞著的傲姿……他看著四方,頭暈目眩,然後,在他倒下之前,瞥見門口方向站著兩個人,那是已經換裳的新郎與新娘,滿臉驚愕。新郎不是宅男安德魯,新娘也不是她。
宅男安德魯,終於坐在地上。他放聲大哭,彷彿回到小時候。
這時間好像過了一世紀。他從不知道,他還有這麼多的淚水。
他覺得,這一百隻犀牛圍著更近了。好像有更多人站起了來,圍著他,看著他。有些人拿著手帕,有些人手伸過來扶住。還有剛剛致詞的理事長,還有新郎與新娘…。
通通都圍過來了。
「好可憐,是剛剛失戀嗎?」
「大概是剛剛那個女的伴娘的男友吧。」
「說不定是新娘的前任男朋友?」
「這麼認真的孩子,改天幫他介紹一個好女生吧……。」
宅男安德魯不想解釋了,也無從解釋。他只突然覺得,頭後面有一點涼涼的感覺。那顆水囊,是不是破掉了?他知道,有一個東西肯定已經破掉,這不是他的自尊,不是他的淚腺,而是他的防線。他突然開始聽見每一個人講話的聲音,他感覺到,自己對著每個人說「謝謝」,也對著看他的人沮喪。他和新郎新娘說了一聲很誠懇的對不起,也瞪了方才那個站在角落不知所措的女孩一眼。他突然感覺到,自己與每個人的連線。平常這種連線要「擋掉」,得花了好多力氣,但要「建立」,竟然就像人類本能。他不想再「剋」任何人了。
他緩緩的站起,走出會場,東西不帶了,外套不帶了。宅男安德魯走路的速度不再飛快,他不再先按好電梯,不再闖紅燈。這時候,他只想喝一碗,正常加糖的豆花。

「地圖日記」遠洋長征,以連續性社群元素直搗美國網路界


今年四月曾以「創業家2.0的21天架站策略」寫過「地圖日記」,對這個團隊非常欣賞,哥哥Jerry是留美的MBA,弟弟Andy是在史丹佛本來就認識的學弟,於美國Yahoo!與Oracle工作後,回台灣搞網路。Jerry負責行銷,Andy則不停的開發新功能、新版本、新產品,現在,我們大家都看到了這個團隊的威力,短短半年時間,以四坪的辦公室、平均幾乎只有三~四人的配置,會員數已達17,500人左右,每日的PV大約是10萬頁,而且繼續成長中,稱它為今年台灣最被看好的新創網站之一,應該當之無愧。
而台灣網路人或許沒注意到,地圖日記的英文版,早已於今年九月悄悄上線,網址在atlaspost.com,此亦為中文版的新網址,網站會自動偵測browser語言,若至右上角切換語言選項,切到英語後,記進cookie,以後都可以使用英文版(不過從此寫日記請以英文輸入,不要輸入中文)。重要的是,英語版和中文版,版型一樣、工具一樣,只是所有的信息都換成英文,內容也不一樣。如我上期在數位時代專欄所提及,網站國際化,是否應該為了貪求那多三倍的會員數,而讓會員全部攪混在一起?從之前DadaFriendster的有點失敗的案例看來,似為不智之舉。因此地圖日記決定一開始即巧妙切分語系,英文玩英文的,中文玩中文的,彼此完全看不見,接下來的挑戰,或許就是要怎麼杜絕「跑錯地方」的中文的問題了。
地圖日記在短短半年內達到這個高度,其中的成功關鍵之一是透過行銷議題操作,在台灣的電視、雜誌等主流媒體上大量曝光。這裡有地圖日記上過的所有電視新聞與雜誌報導。回首半年來,地圖日記的行銷計畫一個推一個,個個創意不輸網站本身。4月底先入選資策會web 2.0甄選,為站內帶來一群技術背景的網路重度使用者,直到六月舉辦了「線上剪綵」,才成功的為他們帶來第一波在後來真正「黏站」的真正使用者。9月中,地圖日記看到自己已打中甜蜜點(sweet spot),流量起飛,遂打掉原本「21日架站」時代的版型重新改版,並加入了更多讓網友彼此互動的元素,也功的讓每個user的平均PV從5頁成長到15頁。接下來就是11月中,操作「校園高個子美女」活動,並再接再厲於11月底舉辦「省錢型男」活動,帶來二波的媒體報導,而這些活動到現在還在持續的連帶發酵(propagate)中!做這麼多行銷計畫,地圖日記的感想是,這些活動的確為他們帶來蠻多的大學使用者,這是已經畢業好久的兩位創辦人在過去比較難接觸到的,不過,Jerry也感歎,台灣的網路使用者過去真正用過的網站並不多,要轉換大家既定的行為模式,並不容易。
地圖日記另外最值得驕傲的一點,應該是他們使用者的背景廣泛分布,「從國小四年級到50幾歲的工程師都有」。其中最重度的使用者,竟然不是一般所認知的重度使用者,而是「媽媽族」,或對文科系或醫科的「不黯科技的大學生」。地圖日記一直強調「製造溫暖」,讓人與人之間更多小圈圈,這些輕度網友,許多就是純粹喜歡「在地圖上互動」這件小小的事,一件小小的事,就足夠讓他們每天回訪使用。地圖日記到底有多「溫暖」呢?Jerry舉例,有個網友在今年6月份同時在地圖日記和無名小站、PIXNET等站申請部落格,同一篇文章貼好多個地方,只是單純希望「寫的東西有人能看到」。半年下來,在地圖日記的總流覽數為90000多,而在無名小站大概只有9000多,也就是1/10的量。這數字表示,雖然無名小站總會員數是地圖日記目前的100~150倍以上,但對於每個新會員來說,無名小站丟給你一棟功能強大的別墅,地圖日記卻丟給你一間大學宿舍的房間,雖然功能少很多,幾乎無法客製化,但只要他寫一篇文章,所有在它生活圈附近的朋友都馬上可以看得到。對讀者來說,地圖日記等於也在幫他「訂閱他家與他工作地點附近發生的故事」。據地圖日記提供的統計數字,每篇文章在發表24小時內 ,平均會有80以上的瀏覽數,驚人的是會有5篇以上的留言。對第一次的新來網友,24小時內的留言數更高達11篇,許多網友因此感受到「人情味」。
目前,地圖日記的中文版與英文版,都仍置放在Yahoo!奇摩於中華電信的機房,但一月以後,會更加強美國的佈局,除了再加強UI設計以外,也請來了一位ABC負責美國部份的行銷,行銷計畫將以「Travel Photo Contest」為「第一砲」,首獎是Wii一台。而英文版儘管已經開站,但目前仍刻意低調,只提供給親朋好友和他們美國的親朋好友測試,目前「會員人數」大約在500人左右,但有些會員,譬如這位住在華府的美國人,顯然已經愛上了地圖日記!他們預計於明年一月推出英文版的第二版,希望在一月底於美國加州舉辦的創投雲集的DEMO Conference中亮相。同期,Jerry也會到美國那邊做road show,向創投籌募資金,並在美國設立辦公室,到時候Jerry並打算與妻兒再次搬至美國。他認為,做行銷這塊,一定要在當地才有「感覺」,就像他們現在在台灣對本地的行銷已經很有「感覺」一樣。至於目前媒體報導地圖日記從50萬增資到500萬一事,Jerry表示一開始的50萬資本額是他與Andy兩人自存的錢拿出來創辦公司,後來親朋好友再現金增資到500萬。他們依然希望尋求美國創投的策略投資,幫助他們打美國市場。
地圖日記最令其它創業家欣賞的,是他採用了現有的工具(有的地方用UrMap,有的地方用Google Maps API),然後做一個目前已經成功的、很大眾化的東西(寫日記)。整體使用情境非常流暢,網站速度也非常快,後台的一些配置譬如「靜態網址」,在在透露技術人員的深思熟慮,再加上負責行銷的ㄚ芳的非常有趣的個人風格, Jerry以走過來的經驗說,社群網站和工具型網站不同,他的「甜蜜點」(sweet spot)是一個綜合的使用者經驗,裡面可能包括此服務對網友使用流程的規畫、互動性的設計、送禮物的設計……。到最後,網友不見得能很清楚告訴你他「到底喜歡地圖日記的哪一點」,但他可以很清楚跟你說,他喜歡在這裡的「什麼感覺」。
我自己認為,這個「感覺」最重要的基礎是,UrMap與Google Maps的API,幫地圖日記做出了另一個社群交流的「元素」,而這元素和一般的社群元素不同在於它是「continuous」(連續性)的,而不是「discrete」(一個一個的)(請見維基百科字典)。社群網站之所以「好玩」,是因為「連來連去連不完」,也為了想進入那個「鏈」而自己也來貢獻一點東西,但這些連結的元素,就是「好友」、「群組」、「音樂」等等,而書籤網站則以收過的「書籤」當元素,一些網站也用「語意標籤」(tags)當元素,但這些元素,都呈嚴重的「一個一個」的狀態,只能做「你還收了哪些其他書籤」,無法做「附近還有哪些書籤」,而且這所謂的「附近」很難定義,站方常常要「寫死死」(hard-code),隨站大小再抓個感覺。但,地圖日記的「元素」是靠日記的「地理位置」,透過地圖來表現,input容易,output也簡潔清楚,每一篇文章旁邊都有列表「附近的最新文章」,假如你兄弟飯店旁邊吃了一碗麵,寫了一篇文章,無論是你的讀者或你自己,都會想再看看同樣在南京東路上今天發生的其他的文章。這種「連續性」的元素與眾不同的特質在於,地圖是一塊大板子,可深、可淺,可密,可疏。今天地圖日記才剛創站,可以把地圖放大,先從整個座城市開始,等以後愈來愈多人,可以在一塊小小的淡水河畔的不同景點都有不同的日記(當然地圖也得支援到這麼細才行);而行銷計畫,也可以輕鬆的針對一小個小區域,先讓它「熱起來」,再照複製到其他地方。這樣的「元素」,和其他社群那樣「以網友製造之東西來連到網友製造之東西」不太一樣。
而類似的「連續性社群元素」的點子,可能還包括「時間日記」,一塊大日曆讓大家慢慢填,或許和手機簡訊結合,可細節到以分鐘為單位;也包括「職場日記」,所有的人的職業切分,畫為一張大地圖,甚至以每天做的事來分,譬如我是行銷經理,今天做了一份季簡報,內容不講,但講講感受與心情,然後被歸類到「職業地圖」的下面某一個點,大家可順便看看「附近」其他職位的其他日記…。地圖日記將成為繼FunP推推王之後的另一個最積極往海外發展的台灣新創網站,極佳的點子,一流的團隊,我們以他們為榮,祝賀他們,也祝福他們!

SocialPicks得雙站創辦人青睞,「企業必需品」策略奏效(上)


這周末,美國部落格VentureBeat從政府文件取得資料並公佈SocialPicks募得資金的消息,我在矽谷創業的弟弟劉威廷剛好回台北參加瀛瀛周歲生日,周六他到Facebook Application論壇分享,台灣網路人與他恭喜,他還嚇一跳。其實這筆基金很小,只是種子輪(seed round),不過,VentureBeat沒提到的是,SocialPicks除了被創投投資外,另外還得到矽谷幾個龍頭創業家的支持,包括以三絕無人能學HOTorNOT.com的創辦人、歐洲最大社群網站Bebo的創辦人都在這輪投資了SocialPicks,準備好好幫這網站一些忙,這才是值得振奮的。總之,此消息一出,美國部落客也興奮起來,宣布「社群投資,曙光再現!」不過,看著我弟一路走來,一路保密,現在終於有機會寫這篇文章,我的題目或許不會是「投資2.0」,而是「企業必需品」的厲害。
SocialPicks基本上是讓股票投資散戶可以分享自己投資組合的網站,每一支推薦,無論是「買」或「賣」都會被站方記錄下來,計算出他的「績效」,全站還可以排名。這個點子是我弟在去年三月想出來的,和另一位認識多年、加拿大第一理工學校滑鐵盧大學資工畢業的技術高手Keven,兩人一同製作。SocialPicks一開始便有親戚朋友與小天使的資金,威廷負責站務行銷企畫、版面設計,一手包辦重要決策,也寫了不少程式;而Keven則統籌最艱深的後台與關鍵程式技術。中間,兩人亦曾請來幾位高手進來幫忙,一位是史丹佛優秀的學弟,一位是台灣的技術高手,另一位是溫哥華請的一位年輕人,其中學弟至今仍是長期顧問。不過,SocialPicks大部份基本上仍是由兩位創辦人一手包辦,現在你看到的所有UI,除了那張logo以外,都是威廷一個畫素一個畫素調出來的。這樣的做法在台灣相當少見,但在美國是標準的矽谷網站「創辦團隊」的做法,創業家自己負責「收尾巴」,沒有文件,沒有PM,沒有Art,快速架站,快速to market,快速轉彎。
我弟與我個性迥異,他習於繼續細細雕琢同一個網站,而我信仰「網站量產」,但我們在「創業」一事可說有志一同。威廷於2005年至史丹佛畢業後,先加入矽谷一間叫BeVocal的網路公司,工作幾個月後,就和家人表示一定要出走創業,家人完全的支持;後來BeVocal被另一間VoIP公司Nuance予以買走(它的競爭者TellMe亦被微軟以更高價買走),眼睜睜看到前同事發了一筆。
單飛創業的威廷,以家裡作辦公室,用Skype與遠端的好友Keven合作架站。SocialPicks當年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完成了Alpha版,可說是真正做到了「創意勝」,當時就因為突出的點子,而得到Mashable的報導。去年八月正式推出Private Beta,也被TechCrunch特別報導,今年初正式開站又報一次。此後曾上過華爾街日報、富比士雜誌、華盛頓郵報,並獲NPR電台與Podcast的訪問。一年來,SocialPicks也從原本的「股票Digg」和「股票delicious」,加入了許多特殊的功能,譬如從其他網站萃取Warren Buffet等「Guru」的投資組合,又譬如將個人的portfolio與其他名人的差異對照,也加強了積分演算法,還加入了會員之間的minifeed…。不過,市場是殘酷的,儘管第一版推出時,SocialPicks是前所未有的第一個社群投資網站,但競爭者也很快推出產品,包括FeelingBullishBullPoo等等,後來,重量級公司進入市場,投資小天王Motley Fools自己製出Caps,「美國的張國治」股票名嘴Jim Cramer創立的TheStreet.com也自製Stockpickr,另外還有來自金融業界正規軍ZeccoWikinvest挾著大筆資金進場,此時,市場開始呈現混淆狀況,SocialPicks原本領先優勢出現危機,有些人開始擔心,SocialPicks只有兩~三人,是否可以贏過其他公司一次砸錢動員30~50人、挾大量行銷媒體優勢的網站製作團隊?
此時,SocialPicks嘗到了「企業必需品」這種市場的美妙滋味。記得威廷當初在幾個點子中作決定時,看準股票投資可能會成「企業必需品市場」而決定先做SocialPicks。所謂「企業必需品市場」,就是一個產品無論是不是全民使用,在許多大企業的眼中,可能會是很棒的新功能,若能擁有一個SocialPicks,大型投資公司或媒體的線上會員就算不增加也可以變得更緊密,而金融交易市場裡的「巨型企業」實在太多,雖然個個財力雄厚,要他們自家製作一個讓原會員自行推薦股票並比較投資績效的網站,很可能不在他們原本的專長以內,若要架這麼一個新站,肯定要找來新的主管、開始一個新的團隊,時間至少慢別人三~五個月,還得承擔一些非產品面的風險。但,假如他們「花錢買下一個團隊」呢?併購金額只佔每年預算的一點點,不但得到「First 1000」初步會員,得到「產品」,得到背後所有的技術,還得到原本的創業家拚死的幫你繼續把它做得更好。假如這幾間大企業再考慮到若「出手太慢」,讓其他競爭者搶先撈走這間小網站的「後果」,更會積極的抬價以求快速成就,這就是「企業必需品」的厲害。
這個策略顯然奏效,威廷發現,經營SocialPicks一路走來,主動前來與它接洽的大大小小的企業可說「從不間斷」,個個捧著銀子與誠意(當然也想得到主導權),威廷今年中旬有陣子勤飛紐約,慎選deal,而最接近成交的一次,是F開頭的某大國際財經媒體集團,於去年十月開始聯繫,經過半年的接觸,從談技轉合作,到談入股,最後開出了大約數百萬美元(新台幣近2億)打算併購,但後來半路殺出程咬金,terms談不攏,以致暫緩合作。當時F集團看中SocialPicks,就是標準的「買下企業必需品」的狀況,第一筆併購金額不多,「幾千萬台幣而已」,但只要繼續工作三年,創業家每人最後入袋的獲利可輕鬆超過新台幣幾億元。聽起來並不大,但注意,SocialPicks只是一個功能強,但流量尚未起飛的網站?而這些大大小小的deal,SocialPicks至今繼續進行中。
「企業必需品市場」一說,可說有一點點顛覆了原本網站創業的基本思考,另闢了一條新路。你說一個網站要起飛,一定要有很多很多會員、全民都使用嗎?端視這網站「創造價值」的方式。你說,Digg到底有沒有起飛?它的使用者離「全民」還差很遠,然而它在重度技客使用者的圈子中,卻有它無法抹滅的地位,假如你是一個大企業,想做一個產品挖這塊市場,Digg在你眼中就成了黃金鑽石,就是最好的購買標的。同樣的,在許多企業的眼中,「社群股票投資」是一個很好的構想,但他們也知道,要教育這群「散戶」仍需一段時間,但SocialPicks已經幫他們找來並訓練了一小批基礎且忠誠的使用者,每人在購進購出股票都會想到SocialPicks,這個網站的價值不言而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威廷在這段時間在矽谷的人際活動,是他覺得除了站務本身之外最大的收穫。在矽谷創業天堂,創業家之間有一個很緊密的network,擁有自己的創業網站,就是一張與其他高手交流最基本的「門票」。威廷在這段時間,從一個剛從畢業的沒沒無名的創業家,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引薦、吃飯、活動,和許多已成功的創業家暢談網路點子,也和許多正在「成功中」的創業家建立革命情感。今天在矽谷提到這個網站,許多人皆有正面的評價。而這些日子來,劉威廷曾在矽谷與幾位知名年輕網路創業家一起當「辦公室友」(officemate),其中包括IM網站Gabbly的兩位創辦人,大家除了網站以外,還以比賽做Facebook App為樂。另外還有目前Facebook App排行第十四名的Quizzes的兩位創辦人(現在靠Facebook App身價至少幾百萬美元)。當這麼久的辦公室友,吃飯咖啡打屁,無形中互相學到很多東西。今天夏天,SocialPicks更成功入選Y-Combinator(Y-Combinator相關請見這裡這裡這裡),而且是今年獲投資的19間網站中,拿到的terms最好的,當時,我弟和Keven還短期搬到Y-Combinator的所在地、麻省的Cambridge,就在哈佛旁邊的住宅區的一個長得像倉庫的地點,每周二晚上固定與所有人及Paul Graham聚餐,食物難吃得要命,但人很溫情,大家交流網路趣事,然後回家繼續寫程式……。
這就是網路的可愛。一直到今天,我和威廷仍時時透過MSN交換新的點子,他喜歡的我不見得喜歡,我喜歡的他也不喜歡,但到最後,大家的腦筋可說是愈動愈活,生活也愈來愈有朝氣。而SocialPicks的下一步,也在樂觀的氣氛、大老的幫忙下,審慎的繼續發展,會有好多好多的可能,就像萬花筒裡的紙片一般的綺麗變幻,也因為有了這些可能,無論昨天過得如何,我們每早起床,永遠可以聞到那清甜的第一滴晨露,然後,用盡力氣好好去忙它一天!

漫談部落格的「產業分工」


繁榮的新興產業,有些是從舊產業「重新整理」所引發的連鎖效應而來。拿晶圓代工來說,從前只有電子廠,沒有晶圓代工廠,直到聯電、台積電開始接單代工晶圓,慢慢收掉(或spin-off出去)非代工那塊,小而美的無晶圓設計公司(fabless)也如雨後春筍冒出,它們又衍生出其他競爭的設計公司……。在它們的隔壁的OEM廠,則亦漸往上下游通吃,先是出現了某種設計和量產的整合稱ODM,再繼續推廣從頭到腳包到好的EMS。你可以看到,雖然有些大廠如Intel除了一些IP外依然堅持「上游到下游全部自己來」,但一個產業的「開始分工」,的確造成連鎖效應,改變了整個版圖,從中第一個「得利」的是──消費者。
消費者得到更多樣、更高品質、更便宜的電子產品,也促使他們拿出更多的存款,去購買新東西,養成新的購買習慣,最後反過來提升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總收入,錢錢回到當初這些開始分工的大小廠的口袋裡!
讓人不禁聯想,若有一天,「部落格」也可以出現「產業分工」?可以想像,最後還是「讀者」得利。「讀者」愈來愈多,最終也肥了所有在這個「部落格產業鍊」的所有貢獻者,大家各司其職,快快樂樂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可以賺到錢。
上周參加一場出版人的座談,討論「網路時代的紙本書的讀者在哪裡」,在台上我沒太多意見,但在回程的車上,不知為何,腦中一直停不住猛想「部落格產業分工」的事。
上圖是Mr.6部落格的Feedburner訂閱人數成長圖,從數字看成績,記得去年大家還在說,1000人大約是台灣Feedburner訂閱人數的天險門檻了,當時ijliao兄已達大約2000人(之前筆誤,特向上次在Y!見過的怡志兄致意!),後來我們一起升到2000人。一個月後,這裡的人數已經是3600人。悠悠晃晃過了半年,現在這裡的總訂閱數已超過1萬人大關,算是坐穩目前台灣Feedburner訂閱最多的部落客(註:但本人並非最大部落客,只是某個重度使用者的數字高了一點,我會繼續努力,Feedburner有些很難修的問題也會想辦法快快修好,請多多包涵),但此數字和西方的Michael Arrington的60萬比起來還有60倍的差距,而且,無論東方還西方部落客,讀者仍只佔總上網人口的不到5%。許多出版人以為部落客是未來的作家,其實我們也都在問同樣的問題:「讀者在哪裡?」
還沒找到「讀者在哪裡」,我卻覺得,已經有點「寫不上去」。原因簡單,我的時間已經滿檔。還好由於寫日記的習慣,我的「Priority」設得還算ok,從前還沒寫部落格,事業排第一,日記排第二,其他零碎時間全部一團糟,桌上永遠沒清、鞋子不擦,衣服永遠是那幾套,家裡燈泡壞了也不換(之前有人留言說6太太很偉大,被您猜對了;祝她生日快樂)。自從有了部落格後,變成事業擺第一(因為這是「往上」的機會),部落格和日記排第二(因為這在記錄「往上」的過程),然後剩下的事情,依然全是一團糟──不按時吃飯、常忘了帶錢出門,忘記東忘記西,有時甚至忘了我寫過什麼東西,忘記東忘記西。有時甚至忘了我寫過什麼東西!
你說,有這麼忙嗎?為何連check一封email的時間都沒有?上次檢查email信箱是在前天,上上次是在上周一,這還是我最常檢查的信箱。這是因為,一旦坐下來專心一件事,就希望一氣呵成。一般現代上班族不太可能做到「一氣呵成」,動不動就被一封MSN短箋給折斷、一則叮咚簡訊短消息穿腦;一通電話、一句從其他桌傳來的同事聲音,長驅直入原本平靜的思緒。所以我常常搞自閉、耍失蹤,又搞自我隔離,來避免被打擾(也避免打擾他人),但,我不回那封短箋,它在那邊橘色的閃呀閃;不回那通電話,心中像是吊了好幾顆大石頭,而且就吊在我的頭正上方,誰知道那幾顆石頭何時會掉下來?當別人跟我說:「你很忙吼?」我很怕下一句接著就是:「一個人有可能忙到我寄你三封信都沒看到嗎?」「人有可能忙到打了兩天的電話都不接嗎?」
這樣忙下去,不行。
共筆,或許是一條出路,美國部落格早就開始共筆,實行最徹底的如SeekingAlphaHuffingtonPost,但,我現在更有興趣研究的卻不是「共筆」,而是將部落格產業分成「上、中、下游」,裡面包括各形各樣的水平異業的垂直結合。大家都知道的TechCrunch本身便是一例,許多創投或媒體工作者將他定位成「超級經紀人」(PowerBroker),這定位其實相當恰如其分,因為沒有其他部落格有著和他一樣的「宣傳」效果,最近有一些新進者試著以「共筆」或甚至如KillerStartup這樣的大眾共同評價評分來「挑戰TechCrunch」,但,就算他們一天報30家,速度再快,也達不到Michael Arrington一人每天「輕描淡寫幾句」。而他徵求共筆部落客已經很久,目前為止也只多了二~三位,而且依然以他的文章為主。如果以「供賞比」(Sharing-to-Watching Ratio,何謂供賞比,請看這裡)來看,TechCrunch可算是某種「降低S,以求更大的W」的成功案例,但他也讓自己「愈來愈忙」,事業亦不太可能「scale up」。
但近半年來,Michael Arrington卻顯然開始做一些「不是共筆」的「產業分工」動作。Michael Arrington宣布關了Edgeio公司,表面上似乎結束了創業之夢,但他卻在另一個創業舞台成功了將他的「超級經紀人」的角色更加擴大──今年秋天舉行的TechCrunch40,他找來超級創投家(來自Sequoia Capital)與超級創業家(Jason Calacanis)作後盾,這些人自己其實也都是部落客,總之,三個部落客「分工合作」,一同創造一個超級成功的主流級創業家與創投媒合活動,算是部落客之間某種產業分工的開始!
我認為,華人世界的部落格,應該也開始來研究研究可否「產業分工」。我常幻想,假設分工就從「共同經營一個部落格」開始,我若身處一個靈活運用上、中、下游資源的「超級部落格」的話,適合當哪一部份的螺絲釘呢?我覺得我還蠻適合處理「最上游」和「中游」。自己常靠那張隨身攜帶的八開小紙,隨時寫作,小學老師曾說我鬼點子特別多,太多點子,創業點子、行銷點子、激勵點子……聽到有人抱怨某某某,馬上產生趣味點子,然後寫在紙上,再把紙條帶回家,騰在日記上,每過了兩周,再把日記全部補上,然後印出來、裝訂成冊,放在家裡裝日記的大木箱裡。這些點子就這樣沉沒大海沒有浮出,實在可惜!假如有這麼一個「超級部落格」,幫忙想一些零星的點子,和其他人貢獻的點子作結合,然後我再作一些基礎的分析與串聯,再交由「下游」的寫作高手把這些有用的東西寫得生動有趣、全民都看得懂……應該蠻有意思滴。
從小就覺得,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活在「大時代蒙蔽症」中,我們都很「健忘」,大概只記得「近五年的時間」。我們現在都當晶圓代工這個產業「就是這樣」(as is),未來也應該是這樣?其實,現在的每一個新興熱門產業,當初可都是「另闢新路」的結果;今天的「理所當然」的康莊大道,當年可是充滿風險的一條歧路!許多大時代的公司,都曾走過「另闢新路」這條路,其他人都在做A,他率先做了B;那個B要不是特別的難作(因而不符正常計算的商業利益),就是特別的好作(以致乍看之下做不大),最後也因為選了這麼一條全新的路,脫離競爭,產生了出類拔萃的結果。所以,我總鼓勵自己不要和其他人在「同一條路」上走路,也邀請大家一起來走這麼一條不一樣的路。常常在部落格裡誠徵技術高手,現在我也想來問問,有沒有人有興趣加入這麼一個「產業分工」。除了中文以外,我亦一直想做英語系的部落格市場,對英語系市場有興趣的部落客,或是本身就有打算寫英語的部落客、在海外旅居並對部落格有興趣者,都可以與我們合作,總之,只要您敢毛遂自薦,我們就想辦法幫您安排,請寄來Scarly@voofox.com,謝謝。大家加油。

第三類分享


最近有些厭煩美國各大部落客一直講影音平台搜尋引擎書籤網站Facebook還有(自己也在做的)社群網站。這些網站確是目前網路的主流服務,但,難道沒有其他真的耳目一新,然後「比較好做」的超創新網站出來?甚至「善搞」也都「後繼無人」了,被「病毒影片」取代。我想,部落客都沒發現已經集中在某些網站了嗎?這就叫做「流行」嗎?後來整理了一下最近一個月內看到讓自己比較心動、驚豔的新網站,我發現,弄來弄去還是某一種「分享」,原來我也有偏頗。我特別喜歡分享型的網站。
分享的網站就是像YouTube把影片分給大眾、像StockVault那樣把自己照片分享出來,像Etsy把自己手作飾品賣出去,甚至像Zazzle把自己設計的衫給大家。分享不見得一定要由網友上傳內容,說不定可以由站方提供到某種程度,接下來由網友推推推、抓抓抓、傳傳傳來送給其他朋友。說不定可以由一個人分享給另一個人、或一個小小的群組,也算是某種分享。這些不算「正統」的分享網站,暫且稱為「第三類分享」。
第三類分享的好處,乃來自於原本舊型分享網站的壞處。分享型的網站已經太多人在做,而且切入點幾乎都一樣,申請帳號之後,基本上就兩條路,一條是我來觀賞別人分享的東西(以及評語等等),另一條是我也貢獻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去觀賞。人類社會基本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分享的東西,這五年來已經被許多網站「做掉了」,該參加的使用者也已經都參加了,照片分享書籤分享書評分享食譜分享旅行分享…許多其它特殊主題則都以forum的形式存在著,如Doom分享高爾夫分享盲友分享法拉利分享紅毛猩猩伺主分享……所以這時候再「進場」做分享網站,從Forum挑一個主題來做或許「做不大」,從其他大主題來做又是血淋淋紅海戰場。一切……都太遲了。
不過,「第三類分享」卻跳出這範疇。這邊有幾個我覺得可算是「第三類分享」的網站,它其實是在做某種分享,卻有它獨特的切入點;它顯然得靠「大家都愛分享」才能起飛,卻讓你不會感覺出這是一個分享網站:
第一,「同步分享」:大部份的分享網站是非同步的(asynchronous),你上傳一張照片,不會期待其他人和你一起看、一起討論,而是過一陣子以後才回來看看大家的評語與留言。SeeToo(不是司徒)是一個月前剛剛推出封閉測試的影音網站服務,以色列人做的,一開站就得到ICQ前創辦人的投資。這個網路服務基本上提供一個「讓你和朋友兩人一同觀賞一支影片」的服務。得到Beta測試權以後,下載一個小軟體,此後就可以在電腦內直接選擇一個檔案,然後再邀請朋友,兩台電腦同步播放,和他(她)一同觀賞。這是一個典型的「靠點子來規避技術困難」的例子,技術上來看,SeeToo不必設置龐大的影音伺服機與頻寬,而且只要從一台電腦播放到另一台電腦,頂多加一點設計,讓兩邊可以完全同步播放。它的本體應該是修過network的大學生都可以做到的基礎client-server串流軟體,SeeToo卻靠這個軟體,和其他「有錢的網站」一起搶食「影音分享」大趨勢。
從「同步分享」,我們應該還可以想出很多其他的點子。目前只有「朋友」才能透過IM跟我們同步聊天,有沒有什麼點子,讓陌生人也可以同步,卻不必像Skype有時接到歐洲人突然打電話來跟你聊天那般的不自在?
第二,「救急分享」:有個非常簡單的網站叫Confile.com,基本上讓每個人上載自己電腦裡的各種設定檔。設定檔可以從基本的Windows作業系統的設定,以及其他軟體的設定,甚至還有比如更高深的寫程式的後面的其他設定。分享這些檔案,並不會有太大的安全性的問題,可是對其他人來說卻有如「救急丸」。
寫程式的人都知道,網路上常有這樣的「救急分享」,許多程式不必動用開放原始碼軟體,直接網路上搜尋一下,就會搜到有人已經幫你寫好一段sample code,直接剪貼到程式裡,改一改就可以用了,搞到最後,巧妙的用關鍵字搜尋Google,竟變成也是程式設計師重要競爭優勢了。這種「救急分享」,目前還有「分享法律文件」、「分享PowerPoint版型」,有沒有其他的「救急分享」可以分享?或許進而改變整個產業做事情的方式,再也不必「從零開始」,以後都要到這邊先找一下分享的東西,才能開始做事情?
第三,「超簡單分享」:有個網站叫Big Numbr,讓人分享「數字」,譬如Slartidan分享了2的開更號,也分享了2005年德國女人的平均壽命(82歲)。之前曾在部落格寫過此點子,這個點子很棒的原因在於,假如設計得當,大家除了開始分享,也會跑來「引用」(也算某種間接的分享),這些數字很快就會變成Google上面的名列前茅的常客,有天被Google買下,然後像Pi這樣作特殊數字陳列。不過一個月下來,目前只累積了大約330個數字,並沒有起飛,我認為是因為它並未真正「做完」這個網站,以及行銷方面以死板的「假使用者填數字」來帶過。
另外,還有哪些其他「超簡單分享」?數字以外,或許可以分享「自己調出的顏色組合」,分享「自己寫的名言」,分享「自己買下的.com名字」?這些都有其他網站在做,但是都不是以「社群」、「分享」來做。至少,必須可以用簡單方式完成分享,使用者點進個人首頁可看到你還分享了什麼東西,其他人又分享了什麼類似的東西……而分享物本身必須「自成一頁」,讓搜尋引擎可以直指此頁,最後靠搜尋引擎,帶來大部份的觀賞流量。
分享還有機會。注意,我不是在說Web 2.0。我在說分享。分享和Web 2.0其實也沒什麼不同啦,儘管詞彙不重要,點子才重要,但小心措詞,或許會讓我們比動不動就說Web 2.0、創業、併購、賺大錢…還可以保持一些必要的「清靜」,讓大家把焦點放回到專業上。Keep Thinking,繼續思考,大家加油。

上班族「短期中型目標」,幫我們跳出宿命與悲哀


射手座的人好像都很喜歡「計畫未來」,我很愛寫下未來的目標,在一張Excel試算表裡面。從Excel第一代直到現在,電腦桌面都擺著這麼一張「生涯計畫」的excel表,上面寫著現在的年歲、明年生日的目標、後年生日的目標…。有時也設定年前的目標、夏天來臨前的目標、十月一日的目標……。任何的目標,只在心裡想想、嘴邊講講無效,白紙黑字寫在時間表上面,每天提醒,什麼時候該達成什麼事,達不到就是沒有成功,達到了就是人生又邁向前面一大步。
回想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光,當時想做點不一樣的工作,加入過的幾間公司都不錯,但當我做完公事,躺在椅子盯著電腦發呆休息,心中仍不禁湧出一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大概就叫做「小小上班族的悲哀」,尤其從國外剛回來感覺更為強烈。國外的朋友拿我三倍的薪水,我在這裡的工作卻辛苦他們三倍、坐在比他們小三倍的cube,還常有些和專業無關的英文翻譯的工作丟給我,讓我有些錯亂,好像自己沒有專業,在這邊身兼最基礎的英文顧問。這是在北美洲上班不會有的感覺,或許是空間,或許是壓力,或許是一種城市的氣氛,或許是經濟大環境……。
回顧一下,我發現,那段時間,我就是靠這些Excel試算表上面寫的「目標」熬過來的,讓我每日活得朝氣蓬勃,也完成了一些東西。我發現這些「短程中型計畫」就像前方山頂的一面面錦旗,讓我維持很高的生產力,忘卻「小小上班族的悲哀」,心中都是甜甜的巧克力。
不過,我好像是個特例;上班族有些會訂目標,但很少訂下「有效的目標」。這巧克力不是讓我當「阿Q」,而是真的要完成一些事情。有時面試人,當面問他:「未來兩年內,想完成什麼事?」對方眼睛會閃出一點點的驚慌,招架不住這種問題,心裡想的或許是,我的目標就是明年三月趕快到,要和姐姐一起去員工旅遊;我的目標就是要一路考到思科證照,也要取得你這份工作…。總之,一般都答不出來,讓我得給他一個「選擇題」,一,傾向這樣這樣,二,傾向那樣那樣,對方才會很快的選一個。對方不是沒有目標,而是目標訂得「沒效率」。
各位聽過,有些業務人員,會把報紙上全版的跑車圖剪下,釘在房間的天花板,每天早上起來就對著跑車喊:「我一定要成功!」這是業務人員的目標,因為他們有可能因為業績的突然成長,而在很短期就跑車入手。但,一般上班族沒有這種奢侈的機會。(當然換來的是較穩定的薪水),當時,我若給自己訂這種「明年要買跑車」的話,最後大概只會撲了一場空。
所以,要上班族「訂目標」,原來也是一門藝術。自己訂了這麼久目標,我發現對上班族最有效的應是「短期」的「中型目標」。
「短期」很重要,如果目標訂得太遠,「十年後要買一棟房子」,就不知道現在應該幹什麼才能達到那個程度,只能在現有的辦公室「空忙」,忙到最後說不定是「一場空」。如果訂「明年春天到歐洲旅行二十天」,說不定公司有假期,尾牙又抽到頭獎,男友拿紅利幫你買,馬上就可以成行了,現在也不必付出什麼努力。所謂「短期目標」的定義,基本上就是我們平時「可以想像得到」的期限,在壓力下,不失呼吸的空間。我自己有個「測試法」,測試這個目標會不會太長或太短,當那個日期訂下去,先問,「今天不做任何事可不可以?」答案應該要是「還可以」,倘若不可以,表示這是「超短程目標」,這麼短的目標,一來實現起來的回饋太小,二來要常常換目標也換得很累。然後再問,「假如一整個星期不做它,可不可以?」答案應該要是「不行」才對,也就是說,我們在這個星期內必須有所動作。我自己實驗結果,真正的「短期」目標,符合人類生理的平衡,你不必今天一定要做完,若今天心情狀況不佳就算了,但一整個星期,一定要有一天做點超大的事,才可以完成目標。從前寫書時,我每個星期訂要寫幾章,剩下時間自己調配,這招,讓我永遠能在限期內寫完一整本書。
除了「短期」,目標也要「中型」。所謂「中型目標」,是一個不會太小,也不會太大的目標。目標的size同樣也有測試法,我覺得,只要達成率落在「60%」左右,就可以叫做「中型目標」,這個比率的意思是,「中型目標」要「有點夢想,有點實際」,你若「做完」某件事,便拿下六成的成功率,但剩下還有四成,要靠運氣配合。譬如你希望在年底前升職等加調薪,這種事情可遇不可求,也非自己能掌控,達成率可能只有1%,這目標就「太大」了;有的目標,是要完成某社區大學MBA學程,這種目標只要你修完所有課,百分之百會完成,這種目標是「超小的目標」,只能算是「行動計畫」(action plan),不能算是有點夢想、有點實際的「中型目標」。
現在,在自己工作的場所,對「目標」的感受還蠻深刻,把大家帶來同一個「創辦團隊」不難,難的是,要如何讓大家長期的一起走下去?已成立的大公司有「模範員工」,你知道他待幾年、有怎樣表現,就會達到公司如何的升遷與獎勵;而大公司有名氣、有股票,我們一開始什麼也沒有,把五湖四海的各種人才通通「砰」在一起,大家心中各有自己原先的目標與夢想的情況下,還能讓大家都很high?坦白說,在美國有比較多的人和我一樣對互聯網有所「狂想」,找到共同目標較容易,但在這邊較為困難一點。
大家在心中永遠藏著幾個自己的私房目標,就像當初的我一樣,這些是無法改變的;小目標譬如工作時數太長,希望有天能回家吃晚飯;譬如公司太遠,有一天希望近一些…。大目標譬如明年要賺到人生第一桶1000萬,假如公司沒辦法幫忙完成,那只好在業餘炒股票賺賺看,工作變成只是一個安全網(safety net),不慎「住套房」還可以繼續有收入;假如公司太久沒有完成目標,就只好去找更好的工作,讓這些目標可以馬上實現、或更快實現。這些,都不是公司所樂見的。如果今天真的是和矽谷一樣一、兩個人一起創辦,然後再有五、六人加入,那可能就顧原本一兩人即可,不過,如果是「全部一起加入」,雖違背管理學基本原則,仍希望盡量顧及大家。可能達到這種「烏托邦」的境界嗎?人人有不一樣的目標,卻人人都愛死了這個工作?我發現,每個上班族的目標,一定都和公司的目標有所「相左」,但只要「短期中型目標」差不多,就有機會繼續下去。只要給同仁多一些選擇,多到大家都可以在公司提供的這麼多東西中,選一個配合他「短期中型目標」,這樣的話,便可以和公司一起發展。我們的一些專案規畫會走小型、負責、績效導向,網路上的環境本就適合這樣的風格,加上目前所建立的公司文化,為同仁提供了一個迥異於一般上班族的工作環境。
在朋友眼中,我是個急性子的人,不知道在趕什麼,一次想做這麼多事情;其實十年來,我雖立過至少30~40個以上的「短期中型目標」,有的準時達到,但有的也delay、有的從未成功完成…。不過最後「結算」下來,我仍然是一個「做了蠻多事的人」。這就是「目標」的力量。那,你的「短期中型目標」是什麼呢?

ideeli靠「說不出的需求」,窮人也可帥擄富人精品族群


這期RedHerring披露特殊型購物網站ideeli(欲進去參觀請在邀請碼欄位輸入「cnet」)剛取得380萬美元(台幣1.2億)的創投資金,ideeli是一個B2C購物網站,不同的是,這個購物網站是專門給名紳、貴婦的,它只賣「名牌」、「精品」,而且在網路這個開放環境,它卻反常的將網站大門緊閉,只讓「有邀請函」的網友登門購物,其他不在這個圈圈的一律被排斥在外。有趣的是,ideeli似乎並不是唯一貴婦御用的封閉型購物網站,同一篇文章披露,法國也有一個封閉型的高級購物網站Vente Privée非常成功,另一個封閉型的網站Gilt.com亦取得資金,於是,Redherring一嘆:「一股『勢利眼』的風潮正在蔓延中!」
創投顯然是看在那間法國網站Vente Privée 的機會才投資ideeli的,不過,這些報導沒提的是,ideeli最可讓創業家學習的地方,卻是它和Vente Privée的反差。Vente Privée是一家1997年便創立的老公司,員工數高達600人,至今仍是私有公司,據GigaOm數據,去年它的總收入為3.3億美元(台幣100億元),是前年同期的兩倍;而今年預計成長到4.7億美元,總和有效會員數達到200萬人左右。很不錯吧?但這種規模,已經不是一般手無寸鐵的小創業家可以做的事,就算拿到資金砸錢也不一定會砸過老牌網站。但,ideeli用一個迥然不同的方式來搞。如圖示,它其實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販賣高級精品的部落格」,CNET將它比喻成「每日一商品」的Wootdelight.com,但我覺得ideeli甚至不像Woot這麼辛苦,並未堅持「每天一個商品」,看它貼商品的時間,大約都是兩~三天不定期一次,一次一次來,每一個高級包包、飾品,一一深入介紹,還會精心找來外站有趣的延伸閱讀,譬如該產品設計師的面對面訪問。每推一樣商品,賣個100個,「小賺」100萬台幣,慢慢賺。即使沒有那380萬元的創投資金,我看ideeli大概也永遠不會倒店。
對Ideeli來說,它的成功建立在兩派「關係人」身上,第一,一定要有「廠商」的支持,第二,一定要有「消費者」的支持。但這世界對創業家很不公平的rule就是,無論是廠商還是消費者,永遠是往「大公司」靠。一個新創網站鬼都沒有,ideeli厲害的是,它轉而求抓住廠商與消費者「說不出的需求」,這些需求不像「學生就是需要便宜的內衣」、「銀髮族需要居家照護」、「附近一大堆上班族,他們肚子一定會餓」如此明確,做了就有人來買。有些需求,說不出口、形容不出來,但大家都「隱約知道」。
為了打這「說不出的需求」,ideeli以封閉邀請制來經營。你可以說它此舉是想搞封閉的貴婦族群,但從它網站看來並沒有這麼強的社群功能。ideeli決定「封閉」,首先是看在廠商要的是一種「大家都聽過,但平常不容易看到」的有點矛盾的品牌印象,就算夜市比中山北路人流多一百倍,LV旗艦店就是要開在中山北路而不是開在夜市;ideeli幫廠商在網路上的人煙較稀少處開一個秘密基地,幫它量身介紹最力推的產品,廠商馬上覺得tone調很合,也加以配合。廠商那邊搞定後,ideeli也搭著這個味道,在消費者中建立一種神秘感,讓大部份的人都進不去此網站,得到邀請函就會特別珍惜,並吸引一股很大的好奇心,大到可能讓消費者一聽就永遠都記得,就像我現在永遠記得我還沒親眼參觀過aSmallWorldMetrofunk
接下來,ideeli繼續加強已經拿到邀請函的「富人消費者」這端。有趣的是,ideeli竟然在網站裡大賣「折價商品」,據說此網站的打折幅度至少九折,最低五折,而且唯一的「黃金會員」,每個月8美元(新台幣300元,一點都不貴),主要提供的「黃金服務」,竟然不是讓富人買到最貴的商品,而是比別人「早一個小時」拿到「打折資訊」!網站還對這些「黃金會員」提供「簡訊服務」,自動將最快打折資訊送到你手機上(或許收到這種簡訊也是一種很爽的感覺,可和朋友聊天炫耀)。這些招術在許多不富有的人如我的眼中,很想驚呼「不可思議」,不解的問,「富人竟會花錢買來快一點聽到打折資訊?」
顯然,富人也會想找折價券,一方面是天性,會賺錢才會變富人,省錢也是在「賺到錢」;一方面,富人買太多奢侈品或許也有罪惡感,買到折價商品就可以多買一點;另外則是習慣與成就感,沒有想太多,買到折價品就是比較爽就對了。所以,LV包包可能可以對這個族群推出「五個包包算你15萬台幣」的這種折價法,平常消費者聽到那個天價就跑掉了,富人卻會趨之若鶩;有的商品還可以抽獎,免費贈送,最後,富人還是享受到了一種「只有我拿到這東西」的特殊成就感。Ideeli很巧妙的抓住富人「說不出的需求」。
打富人市場,還有一個好處。之前曾對某新創公司建議,若急著獲利,可以考慮馬上挖富人的市場,譬如做旅遊分享的網站,從網友自助旅遊的足跡,自動整理一些前所未有的奇怪行程,讓富人看到,可以自己「召團」,召成了就找來導遊,價錢貴五倍,富人卻可以享受其他人從沒試過的旅行團行程。富人的圈子也小,口碑很快傳出去。當你的網站可以在富人心中建立「我們需要這個網站」的印象,就會有富人付費;若富人不夠多,你喊一下「要倒囉」,就會有富人投資,並且幫你拉來其他富人投資者與消費者。這點,ideeli這間公司似乎就是一個成功案例。它在今年五月其實就已經開站,到現在半年的時間,卻完全沒透露它賣多少錢、它收了多少的高檔會員費,而且每一「篇」的「物品」的討論區並不踴躍,雖然從前的列表顯示許多已經「sold out」,但有些商品卻回流回來繼續再賣一次,判斷這個網站目前並未打中「甜蜜點」,賺錢也是一次一次的小賺,並未產生雪球般的網路效應與會員爆量成長。Ideeli竟能在此情況下順利取得380萬美元的資金,或許創投本身partner是富人,覺得這種東西很有趣;或許創投這邊有一些有把握的人脈、推廣方案。更好的地方是,這樣的針對富人族群的網站,也算是某種「企業必須品」,這世界富人永遠都在,而企業來說這是一群「特別的客戶」,平常難以去照顧,但像這樣一個網站,成本低,不必自己去做,既有會員的忠誠度也高,價值高。如GigaOm那篇說的,ideeli現在或許可以高價賣給一些女性雜誌媒體順利出場。
這就讓創業家想想,網路對富人來說,還有什麼感覺可以去挖掘?網路資深人士流傳一句話,「網路是窮人的原子彈」,但富人也很需要網路啊。只是那些都是「說不出的需求」。矽谷成功創業家曾和我聊到「變成富翁」的感覺,他們說,有次走進一間以前都不敢進去的高級皮草店,撲鼻的皮革味,看到第一件外套上面就赫然寫著「20,000」,單位是美元,他們卻一點感覺也沒有,心中頓時有了很深的失落感。就算刷卡買下那件外套,也感覺不到任何爽快。這時候,網路或許能讓富人「找回感覺」,或許是賣一種最珍貴的東西,或許是一種「全球最好」而不是「地方最好」的感覺…此外,富人常常喜歡花錢包一個某某某,一間俱樂部或一個人,擁有一種「它是我的獨家私房」的感覺,或許網路也可挖掘看看。如果以台灣的環境來看,愛網站的創投儘管不多,但富人仍然不少,從「說不出的需求」開始,像ideeli以小成本打起,在此時機點還真是蠻值得一試的創業策略。

Product Clash的小勾勾,小網站,小成就


回顧周末,我們看到Mozilla準備推出Weave讓Firefox跨機儲存使用者設定資訊,我們看到iPod的音量將自動降低以保護年輕人的耳朵,在這些「大新聞」中,我們也看到一個小小的標題,「Product Clash開站」!「Product Clash」只是一個小小的Web 2.0風格網站。這小小網站儘管被他們一語管作「某種變型的Digg clone」,卻輕鬆得到TechCrunch貢獻一則小篇幅報導,也打進Techmeme這周末的頭條之一。看看最近推出的新創服務各門各類都有,這個小網站推出第一步的「小成就」讓人還頗為訝異。
「Product Clash」基本上讓人把兩個「3C商品」放在一起比比看,譬如「Playstation 3 vs Nintendo Wii」、「iPhone vs. SamSung F700」、「Nikon D40 vs Canon Rebel XT」整個網站簡簡單單,就是兩個電子產品不斷的「PK」,也沒有第三個產品。這種點子顯然不及外面一些「比較購物」網站這麼驚人,不如許多社群購物網站的宏圖願景,台灣的癮科技PK之前也有推出「PS3、XBOX 360誰強?」的主題,但「Product Clash」這個小網站的製作成本也極低,一個工程師兩個星期或許就做出來了,製作人為兩位英國大學畢業生Jonathan Beddoes與Jeroen Seghers,從Facebook的資料,去年才剛從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畢業,大約才25歲。而且像「Product Clash」兩邊各擺一個數字,大家就知道你要幹嘛,不必舌燦蓮花去推銷網站,只要可以忍受別人說你是「Digg clone」,就可以輕鬆攻佔媒體版面,我相信,它也已吸引到一些初步使用者。
「Product Clash」本身做不大,但做為一個大站底下的「行銷計畫」,倒是可行之舉。這次和我弟聊到一種2008年的架站策略,就像車子後面裝一個拖東西用的固定器(hitch),然後就可以勾個U-Haul車廂,從外面看上來,是一個大站(車子本身)拖著一個小站(後面的車廂),兩個站並肩行走。這「小站」的目的是要讓使用者先被「勾住」,利用原先這些使用人口,把前面主體的「大站」慢慢做起來。在2007年,我們在腦中模擬使用者可能採用我們網站的方式,已不若當年在1997年簡單;2004年以來,美國網民使用習慣再次被Web 2.0網站重翻了一次,現在網路上的網站再次呈「飽和狀態」,每個重度使用者習於使用的網站有好幾個,每次加入一個新網站,作email認證、把個人首頁填滿,對使用者來說都是壓力。因此,有些新網站開始使用Yahoo!、AOL、Google甚至Facebook的login API,只要是上述網站的會員,就可以直接認證,不過這些API提供的資料殘缺不全,誠意不足,拿會員登入資料「硬爬」(scape)他們網站來抓資料也不見得是永久解決方案。此時,有了「小勾勾」,再大的網站,也有了一個「入口」,像「Product Clash」這樣一眼就懂,我很快就舉起滑鼠要去按左邊的那個產品,一按,就叫我申請會員……它成功的讓我從「動眼」到「動手」,取得了我的「第一次使用」。
萬一小站成功「勾」上了,但大站沒有起色?從「Product Clash」來看,「小勾勾」本身也有它「賺小錢」的機會。這兩位創業家絕非等閒之輩,蠻有賺小錢的頭腦,我們看這個「XBOX 360 vs.Nintendo Wii」,顯然只是新會員自己submit的主題,站方根本來不及把細節填滿,但假如你在Google鍵入「XBOX 360 vs.Nintendo Wii」,它已經排在第14位,算是很不錯的成績了。而種種跡象看來完全是因為雖然很多人專為「XBOX 360」做網站,也很多人專為「Wii」做網站,但沒有許多人針對「XBOX 360 vs.Nintendo Wii」而做網站。人潮進來後,旁邊已經準備了整排「想買Wii嗎?」的Google Adsense廣告伺候,下面還指引去買Amazon的產品,買到可以抽成。然後,這些產品也被分類為 Cameras、Cellphones、Computers、Gadgets、GPS(竟自成一類!)、Home entertainment、Peripherals、Portable media,每一類的標題都是「Product Reviews and Price Comparison of Best …(類別名)」,這一些頁面一定也吃了不少Google過來的搜尋結果。而這一切一旦起飛後,都是由網友貢獻的資訊不斷長大,網友會不斷製造「XX vs. OO」,吸引人潮進來,點擊廣告、購買商品,站方只要在家睡覺就好。
因此,雖然這種「小勾勾」網站做不大,但肯定可以成為行銷活動的要角,尤其在東方世界出來網路服務的,沒有機會當面和西方人「說清楚」我們要幹些什麼事,我想兩位英國大學生也面臨類似的難題,只好做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方向(3C),網站點子也是人家「一看就懂」的東西。他們更隨後推出Facebook Application,以「送iPhone活動」來吸引注意,只要在一月一日前推薦最多位朋友加入這個Facebook App者,就可以得到iPhone。不過,我對這個抽獎活動就有點保留,目前這個活動在Digg可說完全不流行(才2個digg),而且受限於Facebook的每日二十朋友的增幅,或許這場比賽不應比直接推薦朋友數,也要涵蓋「所有下線」才好玩。
「小勾勾」還有一個好處。這種東西我很愛做,讓人回想起從前做網站的日子,「生出」一個酷酷的小東西,拿出來給人家玩,小小的東西,就可以先「勾住」人,對製作人的成就感也非常的大。我發現現在在徵才時,前來應徵的技術人常常無法感受到架一個網站的好玩之處,當然你把這件事當工作做,把它做好,並無錯處,但有些好玩的東西沒感覺到,真是可惜,很像天生有一副好歌喉卻從未上過KTV一樣。網路很好玩,不用說自己寫站了,就算只寫一篇文章,也可以讓你初嘗一些前所未見的大趣味。對年輕人來說,網路是大機會,從1994年至今,一直都有「黑馬」幹掉大站,除了微軟外,所有的「黑馬」都是靠幾個年輕人的「創意勝」,而不是低價或客戶關係…而這些「黑馬」很多都是從一個「小勾勾」的心態、用一種自己從沒想過的姿態開始起飛。年終將至,2008年想必並不會不同。

耶誕雪夜的封鎖、腳印與琴聲


“Chestnuts roasting on an open fire… Jack Frost nipping at your nose… ”
傭懶的嗓音,緩緩的進行。
瀛瀛,你肯定沒聽過這首歌,對小孩來說,這首有點太成熟的《The Christmas Song》應該不會是有生以來認識的第一首耶誕歌曲。
不過,這首歌對爸爸來說特別有意義。那時候,是剛到溫哥華的第二年,爸爸從小學鋼琴,學到初中就中斷了,直到那年才又報名了鋼琴教室,爸爸是裡面最「老」的學生。十七歲,在台灣已是不太可能可以隨便學琴的年紀,加拿大也差不多,同教室的「同學」都還在念小學和初中,我在他們之後,上去彈了這一首「The Christmas Song」。伴奏與和絃已經被老師改得超簡單,表演場所是溫哥華Richmond的一個購物廣場,我的爸爸媽媽弟弟都在下面觀賞,我現在只記得當時緊張得腦子一片白,但緊張中,還是將這首《The Christmas Song》一字沒錯的彈完了。
高中時期沒人逼我練琴,每三次有兩次請假,在老師眼中屬於「奧客」的學生;第一天就彈「歌劇魅影」(顯然老師放棄慢慢培養),最後一天彈「Somewhere out there」,兩年沒有進步過。不過,當有人問我,最喜歡的耶誕歌是哪一首?我一直都知道答案。而我心中出現的,是一個陶醉的琴手(是我自己的身影),還有那首《The Christmas Song》(是CD放出來的音樂)。
在加拿大就是這樣,除了我自己,什麼人也沒有。你要學琴就學吧,不是為了任何人,所以自由發揮;就好像你要打籃球就打吧,這麼多個球場籃框,嫌這個球場的人太厲害,永遠可以到隔壁小學校去打。因此,我心中的那個陶醉的琴手從來不曾遠去過。
「Jingle Bell, Jingle Bell, Jingle all the way……」2007年耶誕夜,昨日,台北的2000家全家便利商店其中一間店外,聚了一群戴著紅色耶誕帽的大人與小孩,有的鼻下裝了棉花當鬍子,他們帶著鈴噹,放鬆的歡唱,對著夜市走出來的每個人報以微笑;我則從便利商店提了幾瓶飲料和便當出來,往反方向快速走離,「Jingle Bell」的鈴聲漸漸被馬路的公車聲音蓋過。
瀛瀛,這個叫做耶誕的節日本應該是很熱鬧的,但爸爸一直都有另外一種過節法。回到家,你正在ZZZ,被開門聲驚醒,揉揉眼睛看著爸爸。
「瀛瀛,今天是什麼節日你知道嗎?」
瀛瀛你滿臉困惑,額頭上寫滿問號。於是,爸爸我呢,開始引吭高歌,唱了一首我最喜歡的耶誕歌給你聽。
“…And so, I’m offering this simple phrase……to kids from one to ninety-two……”
唱得實在也不是很好。但瀛瀛看著爸爸,目不轉睛,雙手揮舞,興奮發出嬰兒的聲音。
瀛瀛,爸爸一直覺得,耶誕節根本就是一個設計給夜晚的節日。看我們的農曆新年,舞龍舞獅、放鞭炮,都是在白天完成的;但耶誕節的印象,永遠是一面大月亮,老公公、雪橇、暖爐、白雪;依稀看到一個小房子,屋頂被雪積白,窗檯也是雪白,屋簷垂下幾條凍雪,窗內因室內暖氣而霧茫茫,裡面傳來「Jingle bell、Jingle bell」,全部都在室內進行。
因為是室內、因為是夜晚,因此在國外的耶誕夜,總有一種被「封鎖」的感受。被關在家裡,那幾盞燈怎麼開都開不亮,懷疑是眼睛的問題。由於耶誕節是一個比感恩節、比萬聖節、比情人節或母親節都還大的節日,地方愈大,愈易寂寥,節日愈大,愈易思鄉;海外華僑,沒辦法過中國新年,只好努力的把12月24日的夜,好好的把它過好。不過,華人再多,也是常進出的那幾位阿姨一起過節。不然就是全家人一起過,開著電視,吃著平常不會常吃的西式餐點(才有過西洋節的氣氛),偶爾有一兩位故鄉來借住的親戚朋友……。這一天與其叫過節,不如叫睡覺天還來得恰當,不必想明天,因為好幾天不必上班上學。不必上班上學,多睡一天,也多一天孤獨的關在家裡。
當時,家裡的木房子就在城市外圍的小山腰,很大的院子,有點坡度,我爸爸喜歡裝飾耶誕小燈,院子裡的三棵大小樹都繞了燈,有紅的、綠的、黃的…全家出去吃中國餐館,回來順便還繞了家附近社區一圈,每一棟房子都會多多少少布置一點,有的還纏到屋頂上去;我們總要繞幾圈,確定我們家是全社區裝飾得前三名漂亮的,才滿意的把車子停回車庫。在這段被「封鎖」的假期中,這是我們熟悉的小小快樂泉源。當時的那個世界,好像一個臨時的舞台,我們從不覺得那是一個永久居住的地方,等到雪停了,我們要走出去。
但當我們還沒推門出去之前,我們卻不知道,封鎖,原來也是另一種更無垠無涯的「開放」。
漸漸接近耶誕午夜,回家車輛的兩條輪跡,慢慢被快雪給覆蓋,窗外雪片速速掉落,草皮和走道已分辯不清,看上去軟軟棉棉的純白色的一層大毯。這時候, 我們離開室內的暖氣與「Jingle bell」,推開大門,把自己的腳步放進那白色一片的大毯,留下了幾個腳印,抬頭一望,屋頂是白的,比屋頂還高的杉木的葉片上也都是白的,整個世界被雪映得白白亮亮的,幾乎和白晝一樣明亮,好像一個沒人表演的舞台。而且,雪會吸聲音,在這個有點微亮的舞台所講的台詞,縱使再用力嘶喊,也全部都被「消音」,既然喊出聲音,沒有什麼回音,索性來演一齣啞劇,做了一個雪人,放在地上。今晚有酒今晚醉。整個天地第一次變成自己的私人房間,整個世界變成布景,我們在舞台上,演一齣安靜的、黑夜的劇。自己演自己的。
在這個被封鎖的舞台上,我們躲在木屋裡,把東西做了。幾乎沒有競爭。當時買來一本一千多頁的DOS書想把DOS系統整個摸清,看了五個月看不完,沒有人知道這件蠢事;不過買來C++、Java、Perl馬上就寫出一兩支帥透的程式,也不會有人看到這些驕傲事。那時候我寫日記,寫得也真的不好,發現有些錯別字,一錯就錯了五年,直到後來在其他地方寫文章才有人告訴我,但當時也不知道,就這樣寫寫寫寫寫。
由於這是一個封鎖的舞台,所以我們不必橋位置。我們走過去,把自己放進一個位置;反正這位置也沒人要,過去還蠻容易的,左右邊沒有人來作我們的基準點,所以我們習慣以天空為我們的基準點,以這個大地為我們的舞台。每個人都有一個舞台,如同每個家門前都有一個院子。
有一種說法,瀛瀛,當我們突然想起某個很久沒有想起的畫面,就是即將把它忘掉的時候。今年,瀛瀛,爸爸過了回台北以後的第四個耶誕節,突然在心中清楚的響起《The Christmas Song》,那個旋律在耳邊的聲音之大,令我不能不跟著唱,不能不讓那個幻想的陶醉的琴手再次出現在眼前。而現在你讀到的這篇文章,寫完以後發現誤寫到Word暫時檔,找不回來,不見了,憑印象再騰寫一遍的時候,瀛瀛,你開始哭了,你媽媽忙著播放兒歌,跑去泡牛奶,天下大亂;這時候,我竟倉皇的摀起耳朵,猛地搖頭,掙扎萬分的想辦法把這篇文章敲一個大概,因為我怕,怕那個畫面真的就要從我記憶消失,就這樣永遠不見。我跳到自己腦海中猛力的往前游,追它,把它追回來,我覺得那很重要,不只對我而言。
“Although its been said, many times, many ways…”
“Merry Christmas. Merry Christmas. Merry Christmas…”
然後瀛瀛,我來到你面前,輕輕擦去你眼角的淚,再次輕輕的吟唱了一次,祝你耶誕節快樂。在這首歌和那地方忘掉之前,我再唱一次給你聽。
“to you.”
我想告訴你,當你有天回到同一個大地與同一個雪夜,希望,你還會看到我的腳印。
希望,你也會聽到琴聲。

[順便一提]耶誕假期,大家在家搜尋的竟是……


Yahoo!奇摩高層的演說中,常常提到搜尋引擎的「關鍵字分布狀況」,原來是呈非常非常「長」的長尾,大家搜的東西都不一樣。這件事對像Google Adwords這種關鍵字廣告生意來說是個長久的福音,長尾的關鍵字分布,長尾的收入來源,但是對一些成天想知道「大家都在流行什麼?」的生意人來說,昨天大家在搜「大中至正」,今天可能變成都在搜「黃金蛋」,就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而且每一個關鍵字可能都只有幾十人集中在搜,不知道可以從其中匯整出什麼樣夠規模的生意機會?
但,我發現在放假期間,搜尋引擎的結果會有所不同。人在公司時,所搜的東西都是一些公務方面的,譬如寫部落格用的那些關鍵字,或是律師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名字,人人都是「各搜各的」,但,放假的時候,用電腦機會不多,但我們只要上網搜尋,應該是想搜平時生活的東西,這些事情顯然會集中很多。世界上雖有幾萬種工作項目,大家互相不懂,但,就只有十種以內的球類運動可玩,健身房也只有十種以內的常用工具。像蔡依林、唰唰鍋、貓空欖車這些字眼已成人民必須常識…也就是說,查一查放假期間的搜尋狀況,或許比較容易查出一些平常看不到的趨勢。
於是我跑來看看Google Trends在今年耶誕假期期間的熱門關鍵字分布,令人有些創業點子從腦中冒出來:
一、商店的開放時間:12月24日有好多人都查了「Walmart holiday hours」,12月25日也有人查了「Is Walmart Open on Chistmas」、「Stores open on Christmas」「Restaurants open on Christmas」。可見大家放假的時候,尤其是放這種非周末的超級長假,最關心的就是某某店有沒有開門?落單在家還可以到平常的商店購物買物嗎?從這邊,或許可以做一個提供「動態開放時間網」的網站,專門提供所有商店的開放時間;現在要找商店的電話與住址,網路上一大堆「黃頁」網站可以找得到,但並不是每家都有提供「開放時間」,而且是「動態的開放時間」。這樣的網站,除了讓商家開始靠你網站切割時段(譬如兩點以後來吃飯的打八折)、在颱風假宣布「我還有開店,趕快來我這邊消費」,或許也是讓所有商店終於開始線上化的第一步。
二、一小時內暴速流行的東西:在12月24日當天的前十大關鍵字中,有四個提到「聖誕老公公」,而且全部都是像「santa tracker」、「santa radar」、「where is santa claus」…仔細看,原來他們都在找「norad santa tracker」,這個小玩意使用Google Maps和Earth畫出聖誕老公公的軌跡。12月25日當天晚上則有一堆人查了「g4 free stuff」、「g4tv」、「g4tv.com」,這是一個關於遊戲軟體的新的脫口秀節目。這個是個很強的生意機會,因為Google的爬蟲就算爬得再海速,也沒有快到可以在一小時以內針對這麼一個熱情的字眼把它全部爬完。或許可以來做一個「一小時流行網」,利用某種爆衝的眾人力量,將這小時的流行的東西做出匯整,假如運用得宜,Google就算不買下來,這個站在Google上被點閱率也高,看到它就好像看到Wikipedia出現在搜尋結果,「必點啦!」
三、歌詞:搜尋關鍵字中常常都是歌星、影星、歌曲、電影的名字,已經不是新鮮的新聞,但從關鍵字中可發現常有人在找「xxx lyrics」,也就是某某歌曲的歌詞。譬如在12月21日這天有人找「Sweet Home Alabama」、還有人找「bohemian rhapsody lyrics」甚至「Vacation lyrics」,或許是要截一段歌詞放在自己的email簽名檔裡,告訴大家要去度耶誕假期?還是剛好電視在播這首曲,勾起許多人的回憶?做歌詞的網站已經很多,隨便查一個「Sweet Home Alabama」,Google翻三頁都翻不完,但有沒有辦法歌詞中嵌入相關連結,一邊看歌詞一邊可以連到其他也用了同樣的字的其他歌詞?(這個應該不難做),歌詞容易被其他站抄走、「爬走」,但這種相關的內站連結,就無法輕易的抓走了,讓觀眾在這歌詞中可以享受比其他單調網站還多元的感受。

Kina小女子,成功推出14天「病毒連續劇」




最近愈來愈有感覺,短片遲早成為網路的大宗。它不但讓一般網民瘋狂轉寄、掀起一陣陣笑聲和討論,也會繼續成為創業家集中精力發掘的新領域,至少,所有的行銷計畫都會開始考慮製作「快樂病毒影片」的可能性。看,台灣的Web 2.0網站始祖HEMiDEMi最近有些大動作,先是推出Facebook Application,再來也推出一部黑米二周年紀念影片。有趣的是,這部影片不只是熱情的音樂和有趣的照片,還有,嚇!留言竟然從右邊冒出來,一則一則的蓋過影片本身!(當然可以按「關掉」),令人想起日本宅男影片分享網站「ニコニコ動画」(NicoVideo)的創舉。聽我們家阿潼說這網站是2ch的版主兩三個人做出來的,並且於兩個月前為台灣的網民推出了繁體中文版
從這邊可看到,創業家已經開始考慮將YouTube的介面與平台,做出一些變化,誰能夠搶先做出「更好玩的YouTube」,誰就能「贏者通吃」。有些可能的創業點子,或許可以從最近流行的「快樂病毒影片」觀察到──
最近美國技客界很流行「2 Weeks for Kina」,這個網站的來源是一位叫做Kina的女孩為了參加MySpace舉辦的歌手徵選來「拉票」用的,目前這個徵選開放投票已有九天,只剩五天就要定勝負,因此,Kina的影片和其他病毒影片比較不同的地方是,其它影片都是出來一支,爆紅以後再出下一支,但這個「2 Weeks for Kina」,本身就是一齣正在進行中的「連續劇」──它先和觀眾說好,OK,從今天開始,我要錄下我唱歌的樣子給你聽,這樣連續兩周結束。Kina說到做到,過去八天中,她已經分享了八則她唱歌的影片,未來的五天還會天天一則。當然,「Two Weeks for Kina」的另一個意思是,Kina希望大家「每天都回來觀賞,也每天投她一票嘛!」,還說「假如你是一個大忙人,小女子可以幫你寄email提醒!」
這樣的「病毒連續劇」的好處是,Kina理所當然的擁有十四支砲火、十四個機會,不必全部集中在一支,而且短片三分鐘的威力會遠遠超過一篇三千字的文章。而且人性就是會對「連續劇」有一種追逐的興趣,好奇:「Kina的最後一集不知道會錄什麼?」為了那個「看不見的底牌」感到好奇,因此瘋狂的收看、轉寄。Kina目前放出的八支砲火,果然有一支打中了甜蜜點,這首自創的「Gotta Digg」歌,顯然很有頭腦,把腦筋動到技客與重度使用者身上,後面還有姐妹一起合聲,歌詞顯然有「高人指點」,超級爆笑:「我永遠都推蘋果,永遠都埋微軟……留言系統早壞掉…Digg不完美但至少要感謝它不是Slashdot…」這部影片在前天推出,短短不到兩天內已經被Digg了五千四百五十三次,並且在YouTube直接收看的就有13萬次,還在不斷增加中,我看完以後,半天時間心裡都在唱「Gotta digg, gotta digg, gotta digg…」。
製作這樣一齣簡單的「連續劇」,不見得比連續寫文章三十日還難。影片隨便錄,只要有「梗」,只要有「點」,不必剪輯,就可以「上」了。這種連續劇不必像Lonelygirl15那樣,刻意去拍出某劇情,Kina只是天天唱不一樣的歌,觀眾對明天就有一定的期待。「病毒連續劇」不只是病毒行銷的機會,應該也是創業家可以思考製作的變種影音分享平台。

[隨手一寫]ElfYourself帶領賀年flash軍團,重現江湖


記得去年底由OfficeMax推出的ElfYourself賀年網站,曾創下一個月就達到Alexa一百多名的記錄。後來,Kijiji也在中國新年推出了「豬頭賀卡」。那,今年最熱門的賀年網站在哪裡?
首先,ElfYourself又回來了!十一月中旬「重開站」以後,它的Alexa排名又再次從零一路飆升到186多名,奇蹟重現!
此外,今年我也接到一個蠻特別的賀年flash,它先讓你投一個加幣25 cents的硬幣,投出以後,它一路的滾滾滾,最後掉到右下角的機器中,「叮咚」,計數器上面的數字加一。
「恭喜你,已經讓BCHydro捐了一些錢給Children’s Hospital!」
什麼是「BC Hydro」?它是加拿大西岸的電力公司(因為那裡的發電靠水力因此以此名命名),而「Children’s Hospital」則是溫哥華的兒童綜合醫院。顯然這兩個「公部門」有一些合作計畫,每次有人投一顆硬幣,就等於多了一個PV,假如到了一百萬個PV,BC Hydro就捐贈5000元加幣給兒童綜合醫院。
從這邊可以聯想到,假如做一個這種的flash,從頭滾到尾,花個三十秒,可以播放廣告。從前的AllAdvantage做出廣告讓人瞪著賺錢,現在沒人要這樣瞪著廣告。但是像這種賀年的flash,好玩又有意義,還讓一些人很想轉寄出去,讓大家幫忙「加一」。從計數器顯示,目前已經有130萬人「加一」了。這數字就算再「澎風」,至少也有50萬人是真的。
而且,這個站一做出來,轉寄的氣勢不比ElfYourself差!才短短的一個星期而已,馬上讓BCHydro的流量爆升,而且依圖表來看,它的增速比ElfYourself還快,說不定,再過一個月,它即將變成今年耶誕賀卡的奇蹟?

為何亞洲女人偏愛白種男人?這本書只解決1/2的問題


大街上,看到一個黃皮膚、黑頭髮的黃種女士,牽著身邊高大金髮碧眼的白種男士的手,你直接的印象是什麼?通常分成好幾種,有的人認為,這是白種男人來到異地觀光,剛好遇到一位親切熱情的導遊,他教她英文,她教他中文,男士到這裡無親無故,照顧他一陣子以後就電光石火。有的人認為哎反正有的女生就是喜歡老外,說不定昨晚看到「是她的菜」在Pub釣到的,這些人往往以「異色」眼光來看待這件事。但我們多多少少還是會覺得,奇怪,為何很少看到「相反過來」,黃種男人挽著白種女人的手逛大街?
這期的《亞洲週刊》有篇叫做《Yellow Fever》的文章摘錄一本叫做《The Asian Mystique》的新書。我認為,這本書是一大進步,因為它至少正視了「黃種女人與白種男人」之間的奇特吸引現象。但,假設這篇摘文將整本書的意思摘盡了,我想,整本書到最後依舊只「講了一半」。而我敢說對這件事比較了解的原因是,儘管我身邊有幾對朋友,都是這樣的異族聯姻,而且他們是純純相愛,這可以寫一篇愛情故事,和書中所述的「變態喜愛」(fetishism)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我從整個西方社會的氛圍去感受,卻可以看到其他的「不公平」現象。
這本書儘管未提到這些,但它至少正式提出幾個令人吃驚的數字──所有美國的婚姻中,目前只有5%是西語裔娶華裔、黑人嫁華人這種的「異族通婚」,只比20年前的3%微幅增加,但是,若分開族裔來看,竟有高達三分之一(33%)的亞裔人士與異族通婚,相較之下,只有十分之一的美籍黑人與異族通婚。隨便一數,看,幾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華裔女性如《喜福會》的Amy Tan(譚恩美)、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主播Connie Chung(宗毓華)、演員Lucy Liu(劉玉玲)的「老公」或「男朋友」,都是白種男人。
此書作者訪談了幾位學者教授,學者認為,黃種女性可能是因為某種「Hiergamy」(階級通婚)的本能,為了將自自己社會階級最大化而和主流男士結為連理,以在一個社會中得到她想要的「完整感」。至於男士方面,有位學者說,雖然異族通婚,多多少少要面對家人及周邊的一些無形壓力,但卻也有一種「冒險」的刺激性,而白種男人教育背景,讓他們天生比東方男性還愛好冒險。唔。
接下來比較有趣的是,這本書開始問一些蠻有地位思想的華裔女性,請她們發表關於白種男人對黃種女人「特殊情愫」的看法。這些女生都說:「哎,這種事情,我們早就知道了!」
有一位日裔女學生在哈佛校刊中形容,「我走在路上,可以馬上感覺到有白種男人對我特別喜歡,你會感覺到,有人從很遠很遠就開始看著你,接著直接了當的走過來,在眾目睽睽下跟你搭訕(筆者註:好像有某種把握度「他會成功」,就算「被拒絕」也不會太丟臉,這感覺不好,他們敢對白種女性這樣嗎?)。甚至有時,這個男生手裡還牽著另一位黃種美眉的手,他竟然敢大剌剌的,直接對妳眼神挑逗。」這個女生還觀察,從前好像還沒這麼嚴重,最近呢,「這種現象到處都是。」(這是中國熱的副作用嗎?)
這些黃種女士,尤其是高學歷、有思想的女士們,對這種現象相當「五味雜陳」(mixed feelings),被關注、被追求,當然是件很爽快的事,全場最帥的王子就這樣情傾於妳,但,她們交往沒多久,女士也很快的發現,王子似乎不是被她個人特質給吸引,而是被「她是東方女性」這件事給吸引,男士們會開始期待這位東方女士「能夠表現得『像東方女士』」,也就是比較順從,比較聽話,不要和「他們家的白種女士」一樣,想法這麼多,體型這麼巨大,這麼不給他們「尊嚴」……。於是,這些有思想的黃種女性對白種男人的「變態喜愛」非常不爽,她們尤其痛恨白種男人一語雙關的對她們說,「我很喜歡你們國家的人!」有一位女生更將這種男人稱為「loser」,非常火大,
另一位從台灣過去的華裔女性,更指出這種「變態喜愛」的存在,給一些其他的「正常人」帶來很多困擾。她指出,她曾經和白種男士交往了五年,她知道她的男友對她並不是「變態喜愛」,但,也因為周邊人皆對他們的關係用異樣眼光看待,蒙受很大的壓力。另一位女士也說,黃種女性與白種男性「交手」這幾十年下來,有些因為自己的經驗(可能交到一個死都教不會的白種男人),或是別人的經驗(看到身邊女生被白種男人這樣對待還沾沾自喜而感到不屑),間接的讓華裔女生的圈子中出現了「兩個水火不容的派系」:「只和白種男人交往」與「絕不和白種男人交往」。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講得很中肯,而且對這個許多人切身感受的事情有所進一步的研究,但最後,它只講了一半,Why?因為它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華裔男士」。你說,這本書的題目是在研究黃種女性與白種男性的特殊情愫,本就不應該「離題」,不是嗎?但,這樣的現象一直發生在美國,這本書就是整個西方世界在討論這種問題的縮影,身為華裔男士,永遠站在旁邊點頭當觀眾,但當大家看完這本書,當大家結束了這場關於「變態喜愛」的討論,甚至解決了這場「變態喜愛」的問題,難道世界就大同了嗎?我覺得,他們沒有討論到「重點」,或許,他們根本就不care討論到重點。
重點是,你們不覺的很奇怪,為何有這麼多華裔的「女名人」的名字,但講到華裔的「男名人」,只能提到Jakcy Chan(成龍)和Martin YanYan Can Cook的電視大廚)?
為何華裔的男子(或這世界的任何人)必須把整灌髮油倒在自己頭髮上,把自己的身體整個撐起來像美式足球員,讓自己長高個一兩吋?
有沒有人做過調查,目前黃種的通婚一共有33%是異族通婚,那剩下66%,有幾成是因為新移民、還沒有機會「嘗試」過與白種男人交往?
還有,一旦這些黃種女性與白種男性交往,再「轉回」到華裔男性的比率有多少?反之,白種男性與華裔女性交往以後,「轉回」到白種女性的比率又是多少?「轉回」的原因只是因為受不了上述的白種男人對東方女人的變態喜愛?
最關鍵的問題是,假如有天,這本書所講的所謂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大家都是單單純純談戀愛,那這種黃種與白種的通婚,真的會減少嗎?還是反而會爆量增加?
男性與女性生理有所不同,「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這是生理的問題,不是文化的問題。但這問題,卻長期的被忽視。這本書有沾到邊,至少用科學方式,確定了有「白種黃種情愫」這一回事,但別以為這件事只有一本書就「寫完了」,下面還有至少一大半的冰山還沒浮出,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而已,或是我們選擇把髮油往頭上倒,當一個次等的公民,平平靜靜的過一生就好,來迴避這個問題。長年住在東方世界的,甚至不解為何「這也會是一個問題」。很抱歉沒有在這邊寫得很清楚(這是我此生最想寫的一本書)。我深信,當世界慢慢的合而為一時,這會是很多很多衝突的來源,也是我們下一代、或下下一代,所要面對的嚴峻考驗。

[淺淺一寫]媽媽族群全都要自己作生意

在美國,好幾本暢銷作品最後都會賣成東西。《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清崎最後賣最好的就是「現金流遊戲」(Cash flow 101 Game),一盒這樣的遊戲要價一、兩百美元,還是有人郵購好幾盒來送人;而《The Secret》電影以及後來的暢銷書,最近也都「引發」了一大堆想從這邊做出新生意的直銷與傳銷式的點子,在Google上查查「The Secret Pays」(也見這些人自己介紹自己)。由於這個題目可能會有點爭議,所以寫到這裡,停。
重點是,這些東西都推向誰?它們在北美洲所吸引的人口,和在亞洲所吸引的人口有何不同?在美國,它會吸引的,和亞洲一樣同樣是熱情的大學生、絕望的上班族……但似乎還多了一個族群。這族群叫做「家庭主婦族」,它們還會幫這族群取名字,譬如叫做「WAHM」(Work-at-home Moms)。所謂的「WAHM」為數眾多。單單看「討論區」,就有Internet-based MomsWAHM.comMoms Talk ForumFreelance Moms’ Forums等等。這些討論區裡面不是在講育兒的事,而是講「我今天有個事業,應該怎麼行銷?」去看看上面這些熱門討論區會發現,她們之間,無論是什麼事業,都會互相幫忙教導,這種熱情,和年輕人的線上遊戲討論區的熱情簡直可說是有得拚了。
這點我們自嘆匪如,我們的媽媽族似乎不太自己作生意,都在帶小孩上下補習班,都在做家事、應付婆婆,然後都在「學東西」,學瑜珈、學國標舞、學英文……美國人不喜歡叫家庭主婦,美國的家庭主婦的家裡沒有龐大家族體系,她們有些只是因為想照顧小孩(也一定要照顧小孩)而待在家裡,很自由,也很「無聊」,我想美國媽媽也會學東西,但更多的是想「自己做生意」,由於美國幅員廣大,媽媽「關在家裡」,就算會開車也哪裡都去不了,只有家裡一條寬頻電路、或一條電話線,因此,她們是許多網路事業很自然的第一個考慮的族群。
這個觀察可能有幾個衍生的創業機會,第一,台灣或許也可弄一個,以同樣方式吸引更多在家的媽媽加入一個「自我提升順便增加家庭收入」,一個新的「積極媽媽」族群或許就這樣被炒作起來了。第二,網路產品對美國行銷時,媽媽族群是可以考慮的一個重點對象。之前向許多人提起此點子,大家以為我要推「育兒」,其實更厲害的是這一群「WAHM」。我們還需要多多瞭解這個族群的內心世界才是。

小分享:愈走愈多條路的「練功」哲學


上周六,睡了一身飽,將累積整周的疲勞悉數放掉,然後帶著剛剛在早餐店的滿身油味,肚子裝了一些乳製飲料,近中午的時分,開車的台北某條高架道路上。老婆說,嗯,今年耶誕節的氣氛似乎有些奇怪,下周就是耶誕節,路上卻陰陰的,沒什麼人在慶祝,是錯覺嗎?
我們可以在那邊討論老半天,然後說哇經濟真的不好嗎,我們要怎麼辦,移民好了,還是打電話去叩應節目……其實,我們對這些都有點冷感,乾脆找個出口,讓車子離開那條冷冷清清的高架道路,走下面,一個轉彎,馬上看到路口擺了一攤玩具,好多人在選購;然後再轉到某條大道,聞到一股芬芳味,原來是安全島的小花開了;轉頭一看,是賣房小弟燦爛的笑容……這條路不是原本平常在走的路,卻帶給我們和平時不同的感受,原來,在這城市裡,「換一條路走」竟是一帖有效的快樂秘方!
但,有多少人知道,「換一條路走」也是人生的一帖成功秘方?
對許多年輕學子與上班族來說,現在這個程度,最要緊的就是「練功」,在一個社會的教育體系下繼續被磨練。但我們可知道,現代的教育注重「專業分工」,其實都在勸我們「盡量不要換路」?經由學習以後,看起來是「愈學愈多東西」,但所有的學習最後都是在作某種「窄化」的動作,永遠都會不經意或故意的「愈走愈窄」,比如說,學資工的,大一還在上歷史學、語言學、人類學,到了大四全都是只剩下資工專門的作業系統、編譯器、進階電腦網路之類…如果你的履歷表上面除了在網路公司做工程師,還包括在永慶房屋賣房子、在新光人壽賣保險,那一定被歸類為「有暇疵」的履歷表。學問一定是愈來愈專精,沒有人愈學愈「散」的。
但這真的為人生有幫助嗎?
大約三、四年前開始,有一陣子所有的從西方到東方的大演講家譬如那些哈佛教授、IBM大主管,通通都在講「Inter-disciplinary」,也就是「跨多種領域的通才」,他們認為,從現在一些學校開始提供許許多多的譬如機械 + 商業 + 設計的「跨領域科系」,一定要懂這個懂那個。這個趨勢除了訓練一個人多一點專才,也是在訓練我們「愈走愈多條路」,通常這種科系訓練出來的「通才」,雖然起薪不高,但他在社會的第一個位置可能也會是一個讓他接觸各領域「三教九流」的最佳視野,這樣的人在21世紀或許會更成功,因為這人生千變萬化,十年的時間,誰都無法預測,更何況是整段職涯橫跨至少三十年,你確定你現在所學的,到了五十歲還會帶給你東西嗎?一個工程師要「練功」的話,當然是要在「資工」這條路繼續走到最後一關;但如果要練出21世紀的「一生的功夫」,絕不能在這體系下思考。懂得常常「換一條路走」的人,往往是「練功」練得最多者。真正保護自己,讓自己成功機率「最大化」的「練功策略」,是「給自己多一條路走」。
個人現在從事網路業,則是另一種面向的「愈走愈多條路」。這領域上面的浮冰,本身以更快的速度飄移。我誠實,無法像許多專家這樣,斬釘截鐵的說出你應該怎麼做,因為我自己也沒有100%的把握。不過,我確定的是,一定要把握時機把東西做出來,一定要「出牌」才有機會贏得這場比賽。所以我的想法一直都是「實作」,給自己爭取出牌的機會;用一個全新的東西、一個原創性十足的作品,來闖出一條沒有任何書本講過的新路,而且要走出很多條路,這是唯一請命運之神眷顧的機會,也是重製近五年來那些「連創辦人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成功的」所有網路大成功案例的正確方法。
這個方式到了我們公司,延用至大大小小的事情上。我發現,當我們第一次作出決定,不見得會是100%正確的決定,但我因為做了決定,其他人的建議就紛紛湧至了,聽聽他人的建議,再加以微調。我不敢說,我作了最正確的決定,但我作了最多的決定;很快的下手,很快的開始玩,並且很快的調整;以公司來看,全職員工不到十位,但從頭到尾幫忙過我們的人高達二十人次以上,進進出出,人事成本保持極低,而且每個milestone從一開始的程式、版型到後來的行銷方案,我們不斷的作出決定,國外朋友與本地高手可以看看我們的決定以MSN討論、協助,這些決定一起進來,最後加起來的總量是很驚人的。我們的第一個產品並不完美,我們依然敢於「決定」,前方也浮現愈來愈多條路。
也謙卑的希望,「愈走愈多條路」,不只為台灣網路帶來另一種思考模式,也是為所有上班族建議了「另一套練功方法」。高手,通常是不會給自己「另一條路走」的,因為既然你是高手,當然就在最拿手的道路上,把它走得更好;所以在台灣,所有給自己「另一條路走」的,許多都是在那條路上面排名在第兩千萬吊車尾的,逼不得已,才會開始考慮很積極的「換一條路走」,直到又「卡」在那條路上面──
也送給這些已經在走「另一條路」的伙伴們,人生是個藝術,我們喜歡走得跟人家不同,我們也走的和彼此都不同。孤單嗎?不會。最後負責評斷的,還是自己的職業人生,給自己多一條路走,每個月多給一條,每一年多給十條,愈走愈多條路,最後人生色彩肯定不會單調,身上的「功夫」也提升到從沒見過的境地。

[順帶一提]Gmail將導入社群系統,這是下一個「甜蜜教育」嗎?

不是只有台灣的「部落駭客」會去看網站的原始檔,美國部落客也會。Google Operating System的部落客Alex Chitu,這幾天以一篇「可以從Gmail收到朋友的動態?」引起騷動,因為他顯然在Gmail的JavaScript原始碼中,找到了Gmail準備「社群化」的蹤影(Alex肯定每天早上對著Google的JavaScript跑diff),Alex框出其中一段JavaScript顯示,Gmail似乎有意另加一個視窗,讓使用者收到某種「update」,然後還可以「delete」它等等。
重點是,這位部落客觀察,由於同樣屬於Google的Picasa已經推出「朋友動態」,而且不必是你的朋友,只要「訂閱」即可follow任何人的動態。Google Reader也讓你與你的Gtalk朋友分享訂閱。Google牌的社群網站Orkut也在三個月前加入類似Facebook的minifeed功能。這一連串的動作,讓人可以順著這邏輯,作出一些有點可怕的假設:萬一,Google將Galk的名單換成Gmail的名單,甚至不要名單,只要寄過email給我的,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動態?可怕嗎?
但,「朋友動態」實在太有魅力。兩年前,大家還認為讓社群網站起飛的「共同甜蜜點」,是在「個人檔案」與「好友名單」的交錯,上面再「蓋上」其他基本的留言系統及其他社群元素如履歷表與相簿等功能。但,自從Facebook去年九月推出News Feed,從一片嘩然爭議,到現在各家社群網站紛紛採用,「朋友動態」已經堂而皇之成為社群的新甜蜜點,今天,OpenSocial的三大API中,「朋友動態」更正式入宮與「個人檔案」、「好友名單」成三強鼎立的局面。
若觀察亦可發現,各家新的社群網站,最近一直想辦法在「朋友動態」這點上面拚命「踩紅線」,想辦法打敗其他人的News Feed。Facebook上次也因為Beacon踩到地雷,但無損它在「News Feed」這端的已然「革命成功」。社群網站認為,這些朋友動態對使用者是一種「教育」,這種教育一開始是「震憾教育」,後來大家習慣了,就慢慢變成「甜蜜教育」。至於是否「教育的有點過火」的問題,可能就交由網友慢慢討論。
有趣的是,明年,會不會再出現下一個「News Feed」?下一個社群網站的「甜蜜教育」是什麼?網路就像大腦,只用了5%而已,多去挖挖看全球十二億上網人口之間的其他連線方式,接下來可以玩的還挺多。

SocialPicks與路透社合作,小公司不見得比輸大公司(下)




上周演講,有人問我從這麼多成功案例中,是否已理出網路「必勝」公式?「必勝」這個字令人壓力很大,我心裡一直想,美國近期的所謂「成功」,許多到最後都是被大公司出大錢囫圇吞下,OK,被大公司買下,被大公司買下,怎樣才能被大公司買下…?
在車上,突然想起電影常常聽到的一句台詞,「Are you thinking what I am thinking?」(你正在想和我一樣的事情嗎?)
在某一些產業裡,假如大企業對你講了這句話,那是在威脅你,要你準備認命收攤結束了,但,在網路界,當大企業與你這樣講,說不定他是在跟你討論有沒有合作的機會!上周Mashable報導,SocialPicks的服務即將被路透社(Reuter)採用在自家網站,並且以「Stock Buzz」品牌推出,並對其會員喊出「Social Networking That’s Profitable!」看到的所有的東西,都是「Powered by SocialPicks」。Mashable那則新聞已把我想說的都說完了,其餘的合作細節無法透露,但我還是想寫這篇文章,淺淺的分享一下,我在矽谷創業的弟弟從他的SocialPicks與路透社的小專案中,所學到的「大企業在想什麼」一課。
去年七月,威廷在某個座談會,無意間與路透社(Reuter)的某個人換了名片,一看,乖乖,這個人的頭銜是「head of innovation」之類,也就是「新事業部總監」。在矽谷的場所,這種「碰到大人物」的事可說司空見慣,當年還在史丹佛念書,就和Google、Yahoo與新浪網的「C」字輩人物碰過面,但我們通常只是把自己在做什麼告訴對方,對方再和我們哈啦幾句,大公司小公司天差地遠,可以合作些什麼?兩方「識趣」的自動「轉檯」到下一處。
但在這天,威廷碰到這位「大頭目」,隨意聊聊他的SocialPicks,沒想到,這位新事業部頭目表露出非常大的興趣,一直追問SocialPicks的願景與製作細節,沒多久,他微微一歎:「這個東西(指「社群投資」Social Investment這類點子),我們早已經想做!沒想到,你們這麼快就做出來!」
威廷聽了,心中暗忖,SocialPicks很有創意,但卻也不是讓火箭升空的困難技術,憑路透社的全球資源,為何早已想做卻一直都沒做出來?需要這麼久嗎?當時威廷心有警覺,說不定路透社即將很快的推出一個複製網站幹掉SocialPicks。
後來,路透社不但沒有推出產品,反而出乎威廷意料之外的,他接到通知,路透社「Reuters Media」的總裁,將於九月的某一天到矽谷洽公,那段時間將可以與威廷「吃個早餐」,希望威廷回覆時間。於是,就在九月的某一天,威廷一大早來到史丹佛旁邊East Palo Alto的那棟新的Four Seasons Hotel,與這位總裁共進早餐,據說談了近兩個小時,許多是關於產品的東西。這位總裁熱情洋溢,沒有架子,當威廷後來轉述這段過程時,我心裡一驚,創業家一般以為,要發生這種機會,可能要抓緊時間和某個高層一起搭電梯,然後把自己的想法講給他聽,用37秒來爭取多一小時的pitch機會,但,以威廷這次與路透社的經驗,我們發現,天,只要「和大公司想得一樣」,一切就像肥皂般的溜滑!
此後,路透社常常從紐約,以conference call的方式,幾乎每周與威廷開會。這段合作案慢慢的烘焙,過了一年,終於談定。像這樣小網站與大企業的合作,如果有金錢來往,通常有兩部份,一種是一次性的付款,所謂的NRE,另一種是獲利分享,Revenue sharing或profit sharing,或者兩者皆有。
錢事小,重要的是,網站的特殊環境,其實鼓勵更多這樣小網站與大企業的合作。怎麼說呢?看,從去年七月到談定,過了整整一年,比威廷想像的還要久。為何一樁合作案需要決定得這麼久?威廷口風很緊,沒有多說。但我以自己在大公司工作的經驗,大公司人多,制度也多;有形與無形的牽絆也多。以大公司的資源,理應可以提出和它資源成比例的新創點子,但最後會會因為內部的內耗而互相抵消。就算案子通過、開始做了,和外面的創業家比,做得非常非常的緩慢;而網路一日三變、一年千變,這樣下去,大企業別無它法,只能與外面的新創網站合作,最後,或許就只剩把它買下來一途!當然你說,Yahoo!有時候一天就買三個網站,他們還是有些時候「動作迅速」,不過一整年下來,他們也就「出重手」這麼幾次,和它龐大的資源實在不成正比;而大公司通常傾向對中大型網站才出手如此迅速,對真正的小網站,大公司內部的繁瑣互動將無法從頭到尾支撐住任何與小網站接觸的流程。
而小公司的好處就是,它「說動就動」。網站比其他產品容易製作、推出,大小公司都做得出來,但大公司並不會因為東西簡單就少掉那些politics和必要的層層的矛盾(譬如我們在大公司常看到的,就是財務部與行銷的矛盾、新事業部與市場策略部的矛盾……)因此,小公司反而有優勢。這不是大公司的問題,而是小公司的機會,以及新的大公司、小公司合作的默契。大公司花點「小錢」,讓好東西可以馬上開始對他的會員「試試」,小公司則拿到「大錢」,可以再請人把自有產品做得更好。這樣的合作,一次解決大公司與小公司要的東西。
當然,這也意味小公司的挑戰。這挑戰不只是要小公司小心,不要因為「錢好賺」而掉進接案公司的「代工框框」中,此外,小公司要抓緊它的決勝秘訣:「Always think like a monstrous corporation, and act like a sole proprietorship」,想像你自己是個大公司,不要怕去和大公司搶點子,但是堅持用「一人公司」的味道來做出來。新創產品每一步都是新的,就算是「克隆」也有全新的行銷計畫;只要是新的東西,就算公司再小,也會在內部引發爭議,由於每一個爭議都是建立在未知的未來,最後只能用「EQ」,而不是用邏輯來解決,但過度強調EQ的公司反而失去了「one man show」的魅力。看了許多小公司,有些founders最後皆翻臉清算股票,然後才漸漸走向成功之路。原來無論是大公司與小公司,都有自己的經營藝術。

長期被忽略的留言者,集結成一個「暗黑版」無名小站?


最近TechCrunch連報了好幾篇關於「留言者」的新網路服務的文章(這裡這裡這裡),其中DisqusIntense Debate雙雙趕在這個月開站,而早他們一點出道的Sezwho也宣告取得100萬美元的小額創投資金,並號稱已有300個部落格使用他們,總涵蓋人數高達10萬人,讓人豎起耳朵警覺,這,會是下一波使用者製造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熱潮嗎?
你說,之前不是已經有了coCommentco.mment?不,以上只是「留言管理系統」,只是一個「工具」,幫助留言者或其他任何關心留言的人可以繼續「追蹤」自己在哪裡留言,以及該處因為他們的某一句話而延伸出來的其他討論。而十月新出來的這批關於留言的新服務卻走相反方向,它們不是「工具」,它們所挖掘的是留言者的「另一面」,也就是想秀、想表達、想分享……的那一面。因此,這些新服務都要求部落客得幫忙入插一些程式,將Wordpress、MT部落格或phpBB討論區等等留言系統,與他們的系統相連,最後的結果就是:從此以後,留言者終於有了「家」,而這「家」的「入口」不會找不到,就在平常人來人往的部落格裡,只要你留言,別人就可以看到你的「家」,因此不必再四處飄流。
譬如,「A VC」創投部落格裝了Disqus,你可以看到,像這篇文章的留言區,每一位留言者的名字旁邊都出現一張小照片,點進去可看到Ewan先生的「profile」,而這只是一開始而已,Disqus可以讓其他讀者幫這些留言者「加分」,也用「Twitter概念」同頁顯示其他Ewan所「訂閱」的他人留言。另一個服務Intense Debate則走更「豪華」路線,如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版,除了上述的功能,Intense Debate順便還將部落格寄主的留言系統也轉為可以「無限層回答」,也可以到留言者的「profile」,裡面列了該站留言者在其他地方發表的高論;而SezWho則走簡約路線,譬如VentureBeat的留言介面,你會看到SezWho讓每個留言者旁邊多了一條「血」,可以看到這個留言者在整個網路圈目前的評價如何。
究竟「留言者」(commentor)有何了不起,值得讓這些網站掀起一陣熱?最關鍵的原因是,「留言者」是目前Web 2.0的世界裡相當「尷尬」的一群人,有的人將他們歸為「觀眾」、「潛水族」,但一般觀眾或潛水族其實讀讀就好,並無興趣表達意見,不可能像留言者這樣每天回來留言;有些人將「留言者」歸類為某種輕度的部落客,但我們發現,有些原本就有部落格的留言者,寫部落格卻不如寫留言這麼精彩,有的從留言者忍不住「下海」寫部落格,最後繞了一圈,還是回來做「留言者」。假如你說部落格是Web 2.0最成功的一塊,則「留言者」也是現今網路界很重要的一群人,有些「重度留言者」,名氣甚至已超過大部份部落客,每天在好幾個地方出現、評論、留言,而留言者所做的事,是一種「逛了才說感想」,因此通常是飽讀詩書,張嘴就是一條長江、知識的聚寶盆。我們可以說,部落格界不能沒有「留言者」,因為他們,部落格才會這麼精彩,每天除了期待新文章,還有新的討論、爭執、熱血與冷酷,在這個部落格也因為長期一群留言者的支持,為每天的文章添加靈魂,也幫忙糾正文章中的錯誤,有時還爆爆料、推薦其他相關網站。
由於留言者(尤其是「重度留言者」)至今仍處在一個「沒有家」、「不知是觀眾還是創作者」的尷尬位置,因此就有了「留言者市場」這個機會。現在已經太多網站、插件、廣告服務,集中在挖「部落客」這一塊,但如果我們說全世界有1000萬名部落客,那「留言者」有多少人?假設每個部落格平均至少有一位不重覆留言者,還好吧?以這樣保守來計算,留言者的總數,至少等於部落客的人數吧!「留言者」就是部落格的「鏡子」,部落格有多少個,留言者的總數一定等於它,這又讓我想到小時候看的聖鬥士星矢,有一陣子出現「暗黑聖鬥士」,每隻聖鬥士都有一個有如影子的「暗黑版」。
重點是,「留言者市場」到底有多「藍海」?在美國,已有這麼多家BSP在競爭,台灣更已有這麼多BSP打出一片天,新的部落格一直開,新的元素一直長,部落客已有太多選擇、一大堆邊欄工具可用,但和部落客數量等同的「留言者」們,在今天,竟然還是用和五年前一模一樣的方式,在網路上穿梭留言。他們還真的是被遺忘的影子!
這影子,難道只有目前coComment打出的這片小江山?「留言者市場」肯定還有潛力,只是我們還沒做出「留言者」會喜歡的東西而已!若想挖「留言者市場」,第一件事可能要再研究一下「留言者」的特殊特質。留言者之所以不是部落客,因為他們不會花很多時間在「建立自己的領土」,不會像部落客有這麼強的「建立我的作品集」的渴望。不過,留言者擅長的是很會讀、很愛讀,讀完以後產生一些精闢的感想,瞬間濃縮成一兩句話,然後留言。「留言」這動作,已經到了他們的極限,不會再更多了;許多留言者甚至願意直接用「匿名」留言,「反正用本名也沒人認識,反正我偶爾才留一次!」沒想到哪一天突然和某人對槓起來,樓上樓下在那邊喊來罵去,最後愈留愈多,於是那個匿名就變成他的本名。既然「留言者」就是喜歡這麼「低調」,其他網站像coComment想從留言者這邊來提供一個超級管理工具,已經超過了留言者的習慣範圍,不會有太多的成果。而其他點子如Tangler,雖打入相關族群如WeeWar魔獸世界,或許真的提供了嵌入部落格與論壇的widget就讓美國部落客將它與其他留言者服務一起相提並論,但我也不覺得它有多好了。「留言者市場」一定要從留言者最常出沒的地方開始,因此,與部落格、論壇、聊天室的完全結合是很重要的,整個流程、版面、動作也應愈簡單愈好。
吊詭的是,「留言者」在留言的方面不想勞師動眾,但常常本身卻也是網路上的「重度使用者」。目前已經有太多網站,無法突破「重度使用者」的範疇,因此一般認為,網路下一波大機會會在那些「輕度使用者」身上,但輕度使用者的網路使用習慣實在讓我們難以捉摸,譬如為何這網站明明比較慢卻要用它?為何常當機卻要用它?有一批網路創業者(如我們Voofox)試著在挖這群輕度使用者,意圖再創MySpace的甜蜜點、擴張到1000萬會員以上,但也有它的風險存在。這時候,「留言者市場」就有趣了,因為它竟然是「重度使用者」之中的一塊小小的未開墾的綠地。他們已經和網路上其他的重度使用者或部落客一樣,「玩得非常投入」,因此他們的行蹤與使用習慣,也相當容易掌握,當我們要設計一塊新服務來打「重度留言者」這市場,可以直接以「重度使用者」的定位來設計網站,所有的Web 2.0元素一口氣全部上,卻以最簡單的介面去包裝它。十月開站的這幾個網站都有抓到這點。
Web 2.0的「全民分享」大夢,目前確實仍存在著「供賞比」過低的問題。不過,多次演講中我也明述對於這方面的看法──Web 2.0確實無法「全民」,但,目前它所挖到的人,無論只有1%也好、只有一萬人也好,這一群人,已經被Web 2.0網站給寵到了,讓他們享受到被注目的感覺,讓他們習慣了分享、習慣了與群眾互動,這時候,要他們今天開始不寫部落格,也不可能了。而「留言者」也是一樣的道理,Web 2.0繼續往下走,這些人會繼續跟著我們。這群「留言者」和其他「嘴巴閉得更緊」的網路重度使用者不同,「留言者」每天都在製造新的內容,而且真的有可能「以一句話抵人家一篇文章」的深度,因此留言者不是過客,留言者絕對還有潛力變成另一種前所未見的「部落格」,若能掌握他們,你或許能在部落格的「暗黑界」中,成為無名小站、PIXNET的「唯一暗黑分身」,獨享超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