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上已有很多wiki,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外,另還有WikiTravel、WikiNews,WikiQuote、WikiBook、WikiSource、WikiHow、Wiktionary、WikiTimeScale,還有特殊針對某議題而開發的如WoWWiki(遊戲)、MusicBrainz(音樂)、Evangelism Encyclopedia(宗教)、Wookieepedia(電影)等等,總和起來有一百家以上,其中很多是和維基百科一樣是WikiMedia啟動的姐妹專案,有的不是。
維基號稱讓每個人都可以貢獻智慧,但真正會去改的人只佔了所有讀者的20%不到,不過即使如此,目前的「wiki一哥」維基百科全書Wikipedia已經夠完整也夠正確了,但wiki觀念僅止於百科全書嗎?好像又令網友有點失望。
在這麼多Wiki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維基說明書」WikiHow網站,它從前叫eHow,後來才導入wiki,主要提供生活周遭一切事情的「使用說明書」,讓網友可以共同貢獻如何做蘋果派、如何換車胎、如何安裝Windows,還有輕鬆一點的如如何玩DDR跳舞機、如何自己做臉、如何閃避子彈。目前已收集了幾乎一萬則各式各樣的說明書,號稱有120萬名使用者。
聽起來好像很不錯,但仔細想想,網海中有很大部份的網站都是在教人做XX事的,這個「維基說明書」已做了這麼幾年,世上有這麼多事情要教(可能比維基百科的單字還多),而現在只累積了一萬則說明書,而且每一則頂多只教了幾個步驟,實在太過簡陋了。事實上美國早有許多提供專家智識與意見的網站如Ask Jeeves、About.com、Answers.com等,雖然做得很大,但在美國我若想學某些事,仍不會直接求助這些網路專家,譬如我要查「換輪胎」好了,我不會去查WikiHow,也不會去上述Ask系列網站,而是去查Google,後面加個「tutorial」、「for beginners」,再從網海中找出哪些是在教學的,然後從這麼多其中找出比較有公信力的。
換句話說,在說明書這檔事情上,wiki不算是太成功的。
回到原點,如何將wiki落實在「使用說明書」這件事情上,要如何吸引幾百萬名網民來無私奉獻智慧?要如何讓這幾百萬名網民一起做出的東西,不要變成一碗噁心的爛糊泥?要怪不能怪網民,而是要怪wiki的使用界面,和整個網站設計的方式。Web 2.0喊出的眾多路線中,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它的「簡單」與「感染力」,這是一定要存續的概念,所以雖然wiki整個大觀念是Web 2.0的鼻祖,但它執行起來卻是Web 2.0家族中最笨重的成員,所以,目前的wiki可能只是「Web 1.9」,真正的Web 2.0 wiki還在後面!
在台灣呢?如果要查「如何換車胎」,很多人會馬上聯想到「雅虎奇摩知識+」,雅虎奇摩知識+在台灣推行的成功,讓外國人跌破眼鏡,虛擬的知識點數與頭銜,對台灣網友竟有如此大的致命吸引力?當然也有人歸功於雅虎奇摩現在在台灣的超高市佔率,大家想到要去雅虎奇摩的引擎搜尋,不如直接去它旗下的奇摩知識+。雅虎奇摩知識現在被老外拿來研究,但研究方向卻不見得正確,儘管雅虎奇摩知識+的人氣旺盛的背後原因可能有很多,但絕對不是因為它的「使用者界面」,因為它畢竟仍是純文字、不甚支援簡易操控的圖解,以使用者界面來說,一點也不簡單與也不具感染力,如果也把它稱為某種wiki行為,它一定還是「wiki 1.9」。
關於「維基使用說明書」這方面,我當然已有很多想法,現在想來聽聽對這話題有興趣的網友的意見,說不定可以一起搞個前所未有的東西。
至於如何吸引更多網友到同一個網站貢獻智慧,有什麼東西又真的需要靠網友去貢獻智慧,我們可以來看看Google這個已經在實驗室養了好多年的Google Sets,它試圖幫助目前搜尋引擎所搜尋不到的地方:人的大腦。對每個使用者而言,「換車胎」的意義皆不相同,所能聯想到的東西也都不一樣;目前Google主力搜尋引擎的排序技術顯然只能死板板的在網海現有的互連情形中去理出頭緒,卻不是從人腦直接出來的直覺性的聯想,Google Sets就是要收集這樣的聯想。
可是,Google Sets首頁這5個用UL與textbox組成的單調框框,讓人去自由輸入字串,實在有夠無聊!它是夠簡單了,但卻不夠感染性。我和弟弟之前曾推出一個Mindgle引擎,就是和Google Sets很像,但讓人在brainstorm的過程中比較有連續並且上癮的感覺,但最後仍因為「不夠好玩」而沒有成功。要如何讓使用者願意自由自在瀏覽並提供資訊、引爆資訊,「感染力」是很大的要素。
Web 2.0才剛開始,wiki也還有下一代,等著創意家把它實現。或許,Web 2.0的真正商機也從那時候正式起飛。
維基號稱讓每個人都可以貢獻智慧,但真正會去改的人只佔了所有讀者的20%不到,不過即使如此,目前的「wiki一哥」維基百科全書Wikipedia已經夠完整也夠正確了,但wiki觀念僅止於百科全書嗎?好像又令網友有點失望。
在這麼多Wiki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維基說明書」WikiHow網站,它從前叫eHow,後來才導入wiki,主要提供生活周遭一切事情的「使用說明書」,讓網友可以共同貢獻如何做蘋果派、如何換車胎、如何安裝Windows,還有輕鬆一點的如如何玩DDR跳舞機、如何自己做臉、如何閃避子彈。目前已收集了幾乎一萬則各式各樣的說明書,號稱有120萬名使用者。
聽起來好像很不錯,但仔細想想,網海中有很大部份的網站都是在教人做XX事的,這個「維基說明書」已做了這麼幾年,世上有這麼多事情要教(可能比維基百科的單字還多),而現在只累積了一萬則說明書,而且每一則頂多只教了幾個步驟,實在太過簡陋了。事實上美國早有許多提供專家智識與意見的網站如Ask Jeeves、About.com、Answers.com等,雖然做得很大,但在美國我若想學某些事,仍不會直接求助這些網路專家,譬如我要查「換輪胎」好了,我不會去查WikiHow,也不會去上述Ask系列網站,而是去查Google,後面加個「tutorial」、「for beginners」,再從網海中找出哪些是在教學的,然後從這麼多其中找出比較有公信力的。
換句話說,在說明書這檔事情上,wiki不算是太成功的。
回到原點,如何將wiki落實在「使用說明書」這件事情上,要如何吸引幾百萬名網民來無私奉獻智慧?要如何讓這幾百萬名網民一起做出的東西,不要變成一碗噁心的爛糊泥?要怪不能怪網民,而是要怪wiki的使用界面,和整個網站設計的方式。Web 2.0喊出的眾多路線中,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它的「簡單」與「感染力」,這是一定要存續的概念,所以雖然wiki整個大觀念是Web 2.0的鼻祖,但它執行起來卻是Web 2.0家族中最笨重的成員,所以,目前的wiki可能只是「Web 1.9」,真正的Web 2.0 wiki還在後面!
在台灣呢?如果要查「如何換車胎」,很多人會馬上聯想到「雅虎奇摩知識+」,雅虎奇摩知識+在台灣推行的成功,讓外國人跌破眼鏡,虛擬的知識點數與頭銜,對台灣網友竟有如此大的致命吸引力?當然也有人歸功於雅虎奇摩現在在台灣的超高市佔率,大家想到要去雅虎奇摩的引擎搜尋,不如直接去它旗下的奇摩知識+。雅虎奇摩知識現在被老外拿來研究,但研究方向卻不見得正確,儘管雅虎奇摩知識+的人氣旺盛的背後原因可能有很多,但絕對不是因為它的「使用者界面」,因為它畢竟仍是純文字、不甚支援簡易操控的圖解,以使用者界面來說,一點也不簡單與也不具感染力,如果也把它稱為某種wiki行為,它一定還是「wiki 1.9」。
關於「維基使用說明書」這方面,我當然已有很多想法,現在想來聽聽對這話題有興趣的網友的意見,說不定可以一起搞個前所未有的東西。
至於如何吸引更多網友到同一個網站貢獻智慧,有什麼東西又真的需要靠網友去貢獻智慧,我們可以來看看Google這個已經在實驗室養了好多年的Google Sets,它試圖幫助目前搜尋引擎所搜尋不到的地方:人的大腦。對每個使用者而言,「換車胎」的意義皆不相同,所能聯想到的東西也都不一樣;目前Google主力搜尋引擎的排序技術顯然只能死板板的在網海現有的互連情形中去理出頭緒,卻不是從人腦直接出來的直覺性的聯想,Google Sets就是要收集這樣的聯想。
可是,Google Sets首頁這5個用UL與textbox組成的單調框框,讓人去自由輸入字串,實在有夠無聊!它是夠簡單了,但卻不夠感染性。我和弟弟之前曾推出一個Mindgle引擎,就是和Google Sets很像,但讓人在brainstorm的過程中比較有連續並且上癮的感覺,但最後仍因為「不夠好玩」而沒有成功。要如何讓使用者願意自由自在瀏覽並提供資訊、引爆資訊,「感染力」是很大的要素。
Web 2.0才剛開始,wiki也還有下一代,等著創意家把它實現。或許,Web 2.0的真正商機也從那時候正式起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