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cializr是一個上個月才正式公佈的社群網站,提供大家一個實體活動(event)如生日派對、迎新送舊、尾牙、演講、烤肉、郊遊的線上邀約平台,不但可以互相寄活動邀請函,還可以看看你的好友最近打算參加什麼活動、你訂閱的群組最近又有什麼新活動等等,很多人將它與Evite比在一起。這個Evite現在已進入美國人的日常辭彙,成為「線上邀請」的代名詞:「下個月要開迎新派對?好,那我等一下趕快把我的Evite做起來。」「等一下我會寄給你一個Evite,要來喔!」目前Evite的每月不重覆瀏覽人次為570萬人,到達率為3.2%,這個數字聽起來還算OK,但如果和其他目前才3、4年的社群網站的人數相比,目前已成立8年的Evite實在沒什麼好炫耀的。比如說,我本身並未擁有一個正式Myspace首頁,但幾年來已收到過至少100份Evite,記得自己也發起過至少5個Evite,寄給至少50位友人。人人都要辦活動、開生日派對,也要參加活動、參加派對,以Evite今天在市場上的高知名度與市佔率,竟只有區區570萬名每月忠實使用者?
原因也蠻明顯,或許我不是每個月都接到活動,有活動的時候才會想到Evite,而且不是每個活動都得Evite。我們看到Evite的設計,至今讓它只能提供「一次型服務」,這個服務就是讓你可以在線上邀請朋友,讓朋友接受邀請,這次的邀請和上一個沒有交集,和下一個也沒有連結;朋友與朋友之間只在這個Evite互相知道對方的存在,下一個Evite,就有緣再相會。Evite的服務被切割成「每次活動」,而非切割成「每個人」。我們看到和Evite競爭的其他類似網站大多脫不了這個範疇,比如Planyp.us讓大家除了邀請之外還一起規畫活動,Renkoo將IM即時通訊融入派對聯絡這檔事,MyPunchbowl專攻瘋狂派對,InviteForGood則附上慈善捐款機制,如果說網站的經營年數乘以10就等於它相等的人類歲數的話,這些仿傚Evite這位「80歲老公公」的網站們還真的就像80歲老人,創意不足,愈走愈冷門。而其他曾經爆紅的網站如被Yahoo!買下的Upcoming.org以及Eventful系統,雖然在某程度上完全跳脫「一次型活動服務」而提供了「活動總覽」,但它終究仍然是以「活動」為主,「人」為輔;而不是人和活動兩者兼顧。
像Socializr這類型的標準社群網站,總是以「人」為出發點,說白話一點,其中最主要的差異便是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個人公開首頁」(profile),讓使用者可以看到其他朋友最近參加什麼活動,對哪些活動在注意,加入了哪些群組,群組的動向最近又是怎樣云云。社群網站中的所謂「個人首頁」的設計不過就只是抓住了一點,那就是無論你這個人要接受什麼服務,你就是一個「人」,我提供的不只是服務本身,而是給你這個「人」一個「接受服務」的地方。那它的「感染力」如何來的?簡單,當每個人都擁有了這麼一個公開的小首頁,站方只要把你的朋友最近在這首頁做的動作(甚至其他瀏覽的動作)通通報給你知,比如「小美昨天第一次看了一個叫做Kenny的新相簿!」、「小芳幾個小時前才剛剛加入一個叫做『波特蘭的眼鏡族』的新群組!」、「康康五分鐘前才在一個叫做Pupu的留言版留言了!」,馬上就讓這個站變成超好玩。
如果以開餐館來說,Evite和Socializr的差別可以這樣大略形容之:Evite就像開一間超大的連鎖餐館集團,旗下有牛排館、日式燒烤、火鍋,讓你來店享用大餐。Socializr則是為每人開一個專門吃飯的個人小包廂,你每天就坐在裡面等吃就好,它會幫你送來各式你想要的山珍美味,順便也在你個人包廂的牆上貼著密密麻麻的最新消息,跟你說其他人點了什麼來吃、最近什麼大家最常常吃、讓你加入你有興趣的食品總類來討論最近什麼最好吃,而這些餐廳的菜還往往不是Socializr自己做的,而是從別處取來的東西,Socializr專注的做這一個一個「個人化包廂」的維護工作。
而且,和其他各型各類擁有「個人首頁」的社群網站比較,我覺得像Socializr這種網站又特別的意思,因為它試圖將社群網站的細菌效應,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社群網站玩到今天,「動作」其實都大同小異,加新相片、加新的mp3歌曲、收到新的網站書籤、寫新的日記、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群組,但我們一般人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當然遠遠不只這些,如果要「報馬仔」來讓大家相處得更融恰,還有很多馬仔可以去報。Socializr報的是「參加活動」這件事,還有什麼其他的事情可以報呢?
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已經「e化」了,比如我們現在慣於使用線上銀行處理轉帳、使用線上股票看盤與下單;我們用線上表格申請學校,在線上直接作員工在職訓練。我們到線上查詢公車路線圖,在線上訂火車票,許多服務都已經「e化」移到線上完成,不過他們目前仍是完全的「每次型的單向服務」,網站只服務每次主動前來的使用者,唯一有社群味道的是留言版、討論區,這樣的社群運作方式可說是五年前的搞法,既然「e化」也已經八年了,我們現在來看看,可不可以將這些線上服務再一次的改造,將它們「S化」?
「S化」的S,當然就是Social Networking的意思,這裡所謂的社群網站,其實也不必太多更動,只要先為每個人加入一張公開的「個人首頁」,讓他們可以加入好友、監視好友(當然可以調整哪些要被看到、哪些不能被看到)。目前或許三大入口網站Yahoo!奇摩、PChome Online、天空Webs-tv目前已掌握幾乎所有一般性的線上服務,但人們私底下所使用的「e化服務」常常是其他組織如政府機關、學校、補習班、百貨公司、社團、銀行所提供的,這些「e化」服務目前全台灣肯定有超過2000萬人在使用,超過目前網路總人口1400萬人。或許一個隱型的龐大創業機會,就是將這些線上的「一對一」服務全部串聯起來,為它們設置「個人首頁」,比如一個頁面就將你的所有理財需求所需的服務全部囊括,一個頁面就將你的所有線上購物所需的服務全部提供,這個站本身不做服務,只提供送到各別服務的連結,不過在上面又為使用者架設了可以公開的「個人首頁」,並可以在這個人首頁之上加入我的最愛、我的朋友、我的群組,也隨時知道大家在做什麼、添加了什麼好東西,集好幾個重要的「e化」服務來變成更大的一場「S化」服務,無論台灣這邊目前沒有半個成功的「個人首頁社群網站」的原因是出於大家不想用、大家不會用,還是大家已滿足於現在四處打游擊似的架部落格,無論什麼原因,我想這麼一個「S化」的服務是有它獨特的吸引力。
Socializr的創辦人Jonathan Abram不是普通人,正是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六度分隔理論」交友社群網站Friendster的創辦人,Friendster後來因為諸多難堪的原因如網路太慢、使用者愈來愈多拉丁美洲裔人等因素而被後起之秀如Myspace、Facebook、Bebo、Orkut、hi5、Piczo等趕過去,價高的時候不賣,目前市佔率不到1%,估值可能連最後一個創投offer的幾百萬美元都不到了,可能是因為經歷過這場「從天堂掉地獄」,以致於Jonathan這次創業竟然特別低調,只從10幾個天使投資人身上拿了77萬美元,窩在舊金山一個小公寓,只請了二位員工,並親自寫程式,想要來一段王子復仇記、少康中興。目前市場上對Socializr的評價是褒貶皆有,但我自己的看法是,Jonathan顯然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來和Evite搶市場,因為它已透露了一股不同於目前社群網站的「S化」氣勢。
原因也蠻明顯,或許我不是每個月都接到活動,有活動的時候才會想到Evite,而且不是每個活動都得Evite。我們看到Evite的設計,至今讓它只能提供「一次型服務」,這個服務就是讓你可以在線上邀請朋友,讓朋友接受邀請,這次的邀請和上一個沒有交集,和下一個也沒有連結;朋友與朋友之間只在這個Evite互相知道對方的存在,下一個Evite,就有緣再相會。Evite的服務被切割成「每次活動」,而非切割成「每個人」。我們看到和Evite競爭的其他類似網站大多脫不了這個範疇,比如Planyp.us讓大家除了邀請之外還一起規畫活動,Renkoo將IM即時通訊融入派對聯絡這檔事,MyPunchbowl專攻瘋狂派對,InviteForGood則附上慈善捐款機制,如果說網站的經營年數乘以10就等於它相等的人類歲數的話,這些仿傚Evite這位「80歲老公公」的網站們還真的就像80歲老人,創意不足,愈走愈冷門。而其他曾經爆紅的網站如被Yahoo!買下的Upcoming.org以及Eventful系統,雖然在某程度上完全跳脫「一次型活動服務」而提供了「活動總覽」,但它終究仍然是以「活動」為主,「人」為輔;而不是人和活動兩者兼顧。
像Socializr這類型的標準社群網站,總是以「人」為出發點,說白話一點,其中最主要的差異便是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個人公開首頁」(profile),讓使用者可以看到其他朋友最近參加什麼活動,對哪些活動在注意,加入了哪些群組,群組的動向最近又是怎樣云云。社群網站中的所謂「個人首頁」的設計不過就只是抓住了一點,那就是無論你這個人要接受什麼服務,你就是一個「人」,我提供的不只是服務本身,而是給你這個「人」一個「接受服務」的地方。那它的「感染力」如何來的?簡單,當每個人都擁有了這麼一個公開的小首頁,站方只要把你的朋友最近在這首頁做的動作(甚至其他瀏覽的動作)通通報給你知,比如「小美昨天第一次看了一個叫做Kenny的新相簿!」、「小芳幾個小時前才剛剛加入一個叫做『波特蘭的眼鏡族』的新群組!」、「康康五分鐘前才在一個叫做Pupu的留言版留言了!」,馬上就讓這個站變成超好玩。
如果以開餐館來說,Evite和Socializr的差別可以這樣大略形容之:Evite就像開一間超大的連鎖餐館集團,旗下有牛排館、日式燒烤、火鍋,讓你來店享用大餐。Socializr則是為每人開一個專門吃飯的個人小包廂,你每天就坐在裡面等吃就好,它會幫你送來各式你想要的山珍美味,順便也在你個人包廂的牆上貼著密密麻麻的最新消息,跟你說其他人點了什麼來吃、最近什麼大家最常常吃、讓你加入你有興趣的食品總類來討論最近什麼最好吃,而這些餐廳的菜還往往不是Socializr自己做的,而是從別處取來的東西,Socializr專注的做這一個一個「個人化包廂」的維護工作。
而且,和其他各型各類擁有「個人首頁」的社群網站比較,我覺得像Socializr這種網站又特別的意思,因為它試圖將社群網站的細菌效應,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社群網站玩到今天,「動作」其實都大同小異,加新相片、加新的mp3歌曲、收到新的網站書籤、寫新的日記、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群組,但我們一般人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當然遠遠不只這些,如果要「報馬仔」來讓大家相處得更融恰,還有很多馬仔可以去報。Socializr報的是「參加活動」這件事,還有什麼其他的事情可以報呢?
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已經「e化」了,比如我們現在慣於使用線上銀行處理轉帳、使用線上股票看盤與下單;我們用線上表格申請學校,在線上直接作員工在職訓練。我們到線上查詢公車路線圖,在線上訂火車票,許多服務都已經「e化」移到線上完成,不過他們目前仍是完全的「每次型的單向服務」,網站只服務每次主動前來的使用者,唯一有社群味道的是留言版、討論區,這樣的社群運作方式可說是五年前的搞法,既然「e化」也已經八年了,我們現在來看看,可不可以將這些線上服務再一次的改造,將它們「S化」?
「S化」的S,當然就是Social Networking的意思,這裡所謂的社群網站,其實也不必太多更動,只要先為每個人加入一張公開的「個人首頁」,讓他們可以加入好友、監視好友(當然可以調整哪些要被看到、哪些不能被看到)。目前或許三大入口網站Yahoo!奇摩、PChome Online、天空Webs-tv目前已掌握幾乎所有一般性的線上服務,但人們私底下所使用的「e化服務」常常是其他組織如政府機關、學校、補習班、百貨公司、社團、銀行所提供的,這些「e化」服務目前全台灣肯定有超過2000萬人在使用,超過目前網路總人口1400萬人。或許一個隱型的龐大創業機會,就是將這些線上的「一對一」服務全部串聯起來,為它們設置「個人首頁」,比如一個頁面就將你的所有理財需求所需的服務全部囊括,一個頁面就將你的所有線上購物所需的服務全部提供,這個站本身不做服務,只提供送到各別服務的連結,不過在上面又為使用者架設了可以公開的「個人首頁」,並可以在這個人首頁之上加入我的最愛、我的朋友、我的群組,也隨時知道大家在做什麼、添加了什麼好東西,集好幾個重要的「e化」服務來變成更大的一場「S化」服務,無論台灣這邊目前沒有半個成功的「個人首頁社群網站」的原因是出於大家不想用、大家不會用,還是大家已滿足於現在四處打游擊似的架部落格,無論什麼原因,我想這麼一個「S化」的服務是有它獨特的吸引力。
Socializr的創辦人Jonathan Abram不是普通人,正是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六度分隔理論」交友社群網站Friendster的創辦人,Friendster後來因為諸多難堪的原因如網路太慢、使用者愈來愈多拉丁美洲裔人等因素而被後起之秀如Myspace、Facebook、Bebo、Orkut、hi5、Piczo等趕過去,價高的時候不賣,目前市佔率不到1%,估值可能連最後一個創投offer的幾百萬美元都不到了,可能是因為經歷過這場「從天堂掉地獄」,以致於Jonathan這次創業竟然特別低調,只從10幾個天使投資人身上拿了77萬美元,窩在舊金山一個小公寓,只請了二位員工,並親自寫程式,想要來一段王子復仇記、少康中興。目前市場上對Socializr的評價是褒貶皆有,但我自己的看法是,Jonathan顯然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來和Evite搶市場,因為它已透露了一股不同於目前社群網站的「S化」氣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