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讀到一篇加拿大的華爾街日報Globe and Mails的文章,讓我尤有感覺,它題目也以倒裝句法取得很好,令人琅琅上口,叫「When small is career beautiful」(這裡、這裡有不必付費的版本),一周以來,「Small is career beautiful」這句話一次又一次在耳邊響起。這篇文章在討論的是,許多高階主管從大公司的經理、副總、總經理一路爬上去,旗下管了好幾千個人,最近卻開始喜歡跳到「小公司」,當個「校長兼撞鐘」的CEO;不只CEO,從主管到基層人員,許許多多優秀的人才也開始外流到「小公司」。為何?這篇文章訪問一些人下來,得到的答案是「可以掌握方向盤,開往成功」(directly involved in steering it to success)。
這已經不是一種勇氣或反骨,也不是因為小公司可以領較多的股票一次發財發得過癮,而是一種「方向盤就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覺。
搭著這個感覺,今天將這兩個月的徵才工作做個總結。這些日子的點點滴滴值得回味,不只因為終於找到一批很有爆發力的創業伙伴,也由小處看大處,由自己的小經驗看大現象,從小小的徵才活動一窺台灣軟體產業人才狀態,再從台灣軟體產業對映出整個全球年輕人職涯的趨勢變化。
在徵才的過程中,技術人員方面,從求職版到自己用各路找來的,一共有四、五十人次左右,對這幾十個人過來面試,無論是資深還資淺,無論名校或專科畢,無論有留學還是沒留學,我都只給一張潔白的紙,考他們同樣的題目:「把一個array的內容整條倒過來,原本在第一格的東西變到最後一格,原本最後一格的變成第一格」,再補充一句:「不必求運算效率,只要趕快寫出來。」
然後,我出去倒一杯水,三分鐘後回來,看看桌上那張紙。你可以相信嗎?居然有四分之一的面試者,還是一張空白的白紙。對方自己解釋:「啊,抱歉,我還在想最棒的解法。」但我不會再給機會,圓場一下就將對方打發出門。一段程式有千百種寫法,有好有壞,但一個寫程式的人連loop都還沒開始寫,連variable都還沒開始開,已經不是創造者的思維,可見他應該沒有寫過大量的程式,沒有寫過「自己的程式」。這些日子來應該都是在改別人的code或是編製著非常簡單的邏輯。看到這樣我不禁覺得惋惜,從前學程式的人,人人都是腦筋靈活的創造者,但曾幾何時隨著程式語言的進步,寫程式的漸漸變成「作業員」,只是在一個大產品的一個小小的生產線,人腦只是在代替一些機器無法做的小動作,寫程式變成只是一份「工作」。當這些高手面對一張什麼都沒有的白紙,竟然沒辦法在上面盡情奔灑。
同樣的事情不只發生在寫程式這檔事上,還有其他的工作亦然。我想問問,在這個島裡正在努力工作的年輕白領職業人,多久沒有那種「創造」的快感了?多久沒有像那篇文章說的,把那個人生方向盤,牢牢的掌握在自己雙手之間?
台灣各大學每年訓練了這麼多高科技尖兵,目前卻全部跑到三種地方:
第一,上市大廠。大廠可以拿配股拿紅利,假如是國防役尚有道理,但台清交全國排名前10%的畢業生真的覺得自己只值這麼幾張股票呢?在硬體大廠搞軟體,身為配角,自主性低,今天你做audio codec,哪天整個被hardware solution整個取代掉。幫別人寫driver,做了五年就這麼幾條簡單的邏輯換來覆去;做支援的更慘,明明是會寫程式的戰鬥人員卻變成後勤單位,甘做小螺絲釘也要擠進大廠。最好的狀況就是內部創業,但鴻海的沛鑫、台塑的台塑網,可以盼到幾個?大部份的軟體人才的人生被電子業的大機器給掌握住,成立螞蟻雄兵,等到必須離開它時,它也不會特別照顧你一人,你只是好幾千人中的其中一位隨時可被取代的小員工。
第二,外商。外商是老外的外部單位,所有掌控權更是在海外,整個部門無聲的說掰掰,就算最後榮升到了董事或總經理,也要戰戰競競的回母公司述職。萬一母公司和另一家公司玩親親、合併成一家公司,還得和幾條街遠的另一個外商總經理搶那唯一的新公司總經理職。這樣的職涯在和親友換名片時,對方一聲「哇,你在xxx工作!」可能讓人稍感安慰;可以放外國式假期時也想起外商的好,但放完假,還是得繼續每天花一半時間在工作上面,而這份經歷現在愈來愈不稀罕,每間公司在全世界都有幾千人擁有一模一樣的名片、title與經驗。
第三,自己接案。自己接軟體專案是獲利頗豐的辦法,但永遠要聽客戶的話,問題是客戶往往都是電腦白癡,接案的人卻得為了區區八萬、十萬而言聽計從。這次面談的求職者,許多都拿出一系列的「個人作品集」給我看,有的人的作品之多,竟要分兩頁才能全部列完,但這麼多作品有什麼用?我請對方上網秀出最滿意的作品,卻發現只是某某政府單位做的網頁,問他有什麼功能?就是留言版、登入而已,整個網站看起來一點都沒有出奇之處,還沒畢業的大學生就做得出來了,但這些人才卻花了十年做三十個這樣程度的作品。但他說,不不不,別小看這個網站!它可是合乎盲障系統!這個可是合乎CMMI Level 2的水平!(後來才從某位資深人士那邊發現,CMMI這件事在台灣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接政府或大廠的專案)
至於「小公司」呢,則永遠被大家排在最後一個順位。
能活在世界上,每一個生命都是奇蹟。工作的時間佔了這難得生命的二分之一以上,大部份的人沒有生到好家庭,一輩子都要貢獻大量的私人時間給工作、給公司,但現在,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在工作的同時,也雙手掌握著自己人生的方向盤。但,「小公司」依然不敵大公司。在大家眼中,小公司有很多不盡理想之處,譬如許多人過來我們這間「小公司」面試,皆是才華洋溢的技術人員,但深談之後卻告訴我,他們的職涯目標,就是希望把這一身的技術甩掉,慢慢淡化,慢慢轉成一位「主管」。有的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不希望在小公司,因為小公司一定叫他什麼都做;小公司就只有十個員工,一定是扁平化組織的設計。我當場就反問幾個問題:萬一,十年後所有公司都是扁平設計呢?萬一,十年後大家發明了一個輪流主管制呢?有某位在大型網站工作過一年的年輕人,一過來就對我們這間小公司獅子大開口,意思是說,在Y!一年,就可以當我們家總監了:「我要月薪20萬,想幫你建立一個teen。」我想,先把N和M念清楚再來吧。
小公司為何是人生的方向盤?簡單一句話:小公司可以在給你薪水的同時,讓你擔任一個很重要的「實職」,這實職不是一個頭銜,而是一個可以很清楚的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現在二十五歲就當副總的多的是,但真正能舉出紮實成績說:「x!那個某某某就是你眼前這個老子做出來的!」在大公司,這樣的表現機會五年才一次,還要東限西綁;但在小公司,天天都有這樣的表現機會。
我發現台灣去美國大學念書、畢業的資工系學生,幾乎都留在海外了,至今沒有看到太多回到台灣的。台灣薪水低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他們表示「根本不知道回台灣可以做什麼」。看了海外的世界,他們發現,這島上沒有屬於他們的地方。在大型美商軟體公司,每一位工程師從菜鳥、升到高階,然後就會有人跑來問你,以後再升的話,要選「主管」還是「技術」的track?選了「主管」,你就是變成管這群工程師的經理,選了「技術」,你還是坐在角落的工程師;但在「技術」繼續升上去,做到「guru」、「architect」,薪水不輸給CEO,房間也不比副總裁小,而且每天都可以碰技術。我有一個住美國的好朋友,從前也很希望有日可以作「主管」,結果現在,他顯然心境有了改變,很驕傲的告訴我:「我就是一輩子做工程師了。」他目前在一個知名網路人身邊工作,以後網路人創業,他就是第二號員工。我笑說,下次到美國,他可能要開法拉利來接我了。
照人們現在計畫自己的職業生涯的方式,往往只有「三年」的能見度,現在的科技變化如此迅速,三年就整個變得不同,三年就可以讓一間看起來無懈可擊的大公司股價落底,也可以讓一個很有經歷的人馬上陷入失業危機。電視上說,現在最熱門的是生技!那我們趕快去念生技。但我們已經是二十五六歲的人,怎麼來得及轉,等到轉成又畢業了,是不是就只抓到那趨勢的「尾巴」?如果再繼續讓別人幫我們操控這個「人生的方向盤」,我們夜裡怎能睡的安穩?
我在《搶先佈局十年後》作出的最驚人的預測,就是未來台灣最熱門的行業,竟然是「跨國國際經理人」。這不是全球的趨勢,而是只限於台灣,我預測所有的大公司如可口可樂、IBM、Intel、奇異、Toyota的人力資源總監,都會通通跑來台灣;全球所有最優秀的獵頭公司都會在台灣,為這些國際公司找到幫他們管整個亞洲的國際經理人。這種預測很多人說很扯蛋,怎麼可能?但我就問,現在大家覺得「七年級生」和「六年級生」有明顯不同,但「八年級生」呢?和「七年級生」又有何不同?顯然的,西元1991年出生以後的「八年級生」正是開始大量的在幼兒時代就接受純正雙語教育的一群,這批人到了現在十年後的2017年會剛好滿26歲,也就是研究所剛畢業、投入社會工作之時。這批人中文好得可以跟大陸十億市場溝通,英文也讚得可以和母公司交流,然後台灣出生的由於這裡特殊的政治氛圍,許多人沒有太強烈的民族與國家屬地感,住哪裡都可以;加上全球華僑總數近幾年快速爆增,在陌生地愈來愈不寂寞。種種跡象加起來,這會造成一連串的社會經濟變化。
但在這個預測之下,職場會發生什麼變化?簡單,十年後,六年級生開始跨入四十歲,七年級生開始跨入三十歲,但這島上的產業可能全部外移,這些人卻還在地球村一點一滴的龜速學英語。六年級生和七年級生帶著一點點紅利賺來的錢,再加上亂七八糟的經歷及幾張過期的證照,完全打不過簡簡單單、一開口就一條長江的「八年級生」。
若沒有掌握自己的方向盤建立出個人的特色。四十歲以後,你要去哪裡?
比財富,你只是一群有房有車族的其中一位,這筆錢還不夠一輩子免工作,說不定明年股票崩盤你就完蛋了。
比經歷,你只是幾萬名同樣學經歷中的其中一人。而且履歷表一字排開,所有四十歲以上的優先被丟棄。
比實力,你在老時代的地方建立了了不起的東西,管理過千萬雄兵,但在現在新型的講求快速的公司裡卻英雄無用武之地。
但,當我們有了自信,從今天起,把方向盤握到自己手上,做法或許就會不同。我們或許可以自己拿起筆,在這白紙上畫出一幅慓悍的駿馬,以及一片璀燦的人生。
這已經不是一種勇氣或反骨,也不是因為小公司可以領較多的股票一次發財發得過癮,而是一種「方向盤就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覺。
搭著這個感覺,今天將這兩個月的徵才工作做個總結。這些日子的點點滴滴值得回味,不只因為終於找到一批很有爆發力的創業伙伴,也由小處看大處,由自己的小經驗看大現象,從小小的徵才活動一窺台灣軟體產業人才狀態,再從台灣軟體產業對映出整個全球年輕人職涯的趨勢變化。
在徵才的過程中,技術人員方面,從求職版到自己用各路找來的,一共有四、五十人次左右,對這幾十個人過來面試,無論是資深還資淺,無論名校或專科畢,無論有留學還是沒留學,我都只給一張潔白的紙,考他們同樣的題目:「把一個array的內容整條倒過來,原本在第一格的東西變到最後一格,原本最後一格的變成第一格」,再補充一句:「不必求運算效率,只要趕快寫出來。」
然後,我出去倒一杯水,三分鐘後回來,看看桌上那張紙。你可以相信嗎?居然有四分之一的面試者,還是一張空白的白紙。對方自己解釋:「啊,抱歉,我還在想最棒的解法。」但我不會再給機會,圓場一下就將對方打發出門。一段程式有千百種寫法,有好有壞,但一個寫程式的人連loop都還沒開始寫,連variable都還沒開始開,已經不是創造者的思維,可見他應該沒有寫過大量的程式,沒有寫過「自己的程式」。這些日子來應該都是在改別人的code或是編製著非常簡單的邏輯。看到這樣我不禁覺得惋惜,從前學程式的人,人人都是腦筋靈活的創造者,但曾幾何時隨著程式語言的進步,寫程式的漸漸變成「作業員」,只是在一個大產品的一個小小的生產線,人腦只是在代替一些機器無法做的小動作,寫程式變成只是一份「工作」。當這些高手面對一張什麼都沒有的白紙,竟然沒辦法在上面盡情奔灑。
同樣的事情不只發生在寫程式這檔事上,還有其他的工作亦然。我想問問,在這個島裡正在努力工作的年輕白領職業人,多久沒有那種「創造」的快感了?多久沒有像那篇文章說的,把那個人生方向盤,牢牢的掌握在自己雙手之間?
台灣各大學每年訓練了這麼多高科技尖兵,目前卻全部跑到三種地方:
第一,上市大廠。大廠可以拿配股拿紅利,假如是國防役尚有道理,但台清交全國排名前10%的畢業生真的覺得自己只值這麼幾張股票呢?在硬體大廠搞軟體,身為配角,自主性低,今天你做audio codec,哪天整個被hardware solution整個取代掉。幫別人寫driver,做了五年就這麼幾條簡單的邏輯換來覆去;做支援的更慘,明明是會寫程式的戰鬥人員卻變成後勤單位,甘做小螺絲釘也要擠進大廠。最好的狀況就是內部創業,但鴻海的沛鑫、台塑的台塑網,可以盼到幾個?大部份的軟體人才的人生被電子業的大機器給掌握住,成立螞蟻雄兵,等到必須離開它時,它也不會特別照顧你一人,你只是好幾千人中的其中一位隨時可被取代的小員工。
第二,外商。外商是老外的外部單位,所有掌控權更是在海外,整個部門無聲的說掰掰,就算最後榮升到了董事或總經理,也要戰戰競競的回母公司述職。萬一母公司和另一家公司玩親親、合併成一家公司,還得和幾條街遠的另一個外商總經理搶那唯一的新公司總經理職。這樣的職涯在和親友換名片時,對方一聲「哇,你在xxx工作!」可能讓人稍感安慰;可以放外國式假期時也想起外商的好,但放完假,還是得繼續每天花一半時間在工作上面,而這份經歷現在愈來愈不稀罕,每間公司在全世界都有幾千人擁有一模一樣的名片、title與經驗。
第三,自己接案。自己接軟體專案是獲利頗豐的辦法,但永遠要聽客戶的話,問題是客戶往往都是電腦白癡,接案的人卻得為了區區八萬、十萬而言聽計從。這次面談的求職者,許多都拿出一系列的「個人作品集」給我看,有的人的作品之多,竟要分兩頁才能全部列完,但這麼多作品有什麼用?我請對方上網秀出最滿意的作品,卻發現只是某某政府單位做的網頁,問他有什麼功能?就是留言版、登入而已,整個網站看起來一點都沒有出奇之處,還沒畢業的大學生就做得出來了,但這些人才卻花了十年做三十個這樣程度的作品。但他說,不不不,別小看這個網站!它可是合乎盲障系統!這個可是合乎CMMI Level 2的水平!(後來才從某位資深人士那邊發現,CMMI這件事在台灣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接政府或大廠的專案)
至於「小公司」呢,則永遠被大家排在最後一個順位。
能活在世界上,每一個生命都是奇蹟。工作的時間佔了這難得生命的二分之一以上,大部份的人沒有生到好家庭,一輩子都要貢獻大量的私人時間給工作、給公司,但現在,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在工作的同時,也雙手掌握著自己人生的方向盤。但,「小公司」依然不敵大公司。在大家眼中,小公司有很多不盡理想之處,譬如許多人過來我們這間「小公司」面試,皆是才華洋溢的技術人員,但深談之後卻告訴我,他們的職涯目標,就是希望把這一身的技術甩掉,慢慢淡化,慢慢轉成一位「主管」。有的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不希望在小公司,因為小公司一定叫他什麼都做;小公司就只有十個員工,一定是扁平化組織的設計。我當場就反問幾個問題:萬一,十年後所有公司都是扁平設計呢?萬一,十年後大家發明了一個輪流主管制呢?有某位在大型網站工作過一年的年輕人,一過來就對我們這間小公司獅子大開口,意思是說,在Y!一年,就可以當我們家總監了:「我要月薪20萬,想幫你建立一個teen。」我想,先把N和M念清楚再來吧。
小公司為何是人生的方向盤?簡單一句話:小公司可以在給你薪水的同時,讓你擔任一個很重要的「實職」,這實職不是一個頭銜,而是一個可以很清楚的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現在二十五歲就當副總的多的是,但真正能舉出紮實成績說:「x!那個某某某就是你眼前這個老子做出來的!」在大公司,這樣的表現機會五年才一次,還要東限西綁;但在小公司,天天都有這樣的表現機會。
我發現台灣去美國大學念書、畢業的資工系學生,幾乎都留在海外了,至今沒有看到太多回到台灣的。台灣薪水低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他們表示「根本不知道回台灣可以做什麼」。看了海外的世界,他們發現,這島上沒有屬於他們的地方。在大型美商軟體公司,每一位工程師從菜鳥、升到高階,然後就會有人跑來問你,以後再升的話,要選「主管」還是「技術」的track?選了「主管」,你就是變成管這群工程師的經理,選了「技術」,你還是坐在角落的工程師;但在「技術」繼續升上去,做到「guru」、「architect」,薪水不輸給CEO,房間也不比副總裁小,而且每天都可以碰技術。我有一個住美國的好朋友,從前也很希望有日可以作「主管」,結果現在,他顯然心境有了改變,很驕傲的告訴我:「我就是一輩子做工程師了。」他目前在一個知名網路人身邊工作,以後網路人創業,他就是第二號員工。我笑說,下次到美國,他可能要開法拉利來接我了。
照人們現在計畫自己的職業生涯的方式,往往只有「三年」的能見度,現在的科技變化如此迅速,三年就整個變得不同,三年就可以讓一間看起來無懈可擊的大公司股價落底,也可以讓一個很有經歷的人馬上陷入失業危機。電視上說,現在最熱門的是生技!那我們趕快去念生技。但我們已經是二十五六歲的人,怎麼來得及轉,等到轉成又畢業了,是不是就只抓到那趨勢的「尾巴」?如果再繼續讓別人幫我們操控這個「人生的方向盤」,我們夜裡怎能睡的安穩?
我在《搶先佈局十年後》作出的最驚人的預測,就是未來台灣最熱門的行業,竟然是「跨國國際經理人」。這不是全球的趨勢,而是只限於台灣,我預測所有的大公司如可口可樂、IBM、Intel、奇異、Toyota的人力資源總監,都會通通跑來台灣;全球所有最優秀的獵頭公司都會在台灣,為這些國際公司找到幫他們管整個亞洲的國際經理人。這種預測很多人說很扯蛋,怎麼可能?但我就問,現在大家覺得「七年級生」和「六年級生」有明顯不同,但「八年級生」呢?和「七年級生」又有何不同?顯然的,西元1991年出生以後的「八年級生」正是開始大量的在幼兒時代就接受純正雙語教育的一群,這批人到了現在十年後的2017年會剛好滿26歲,也就是研究所剛畢業、投入社會工作之時。這批人中文好得可以跟大陸十億市場溝通,英文也讚得可以和母公司交流,然後台灣出生的由於這裡特殊的政治氛圍,許多人沒有太強烈的民族與國家屬地感,住哪裡都可以;加上全球華僑總數近幾年快速爆增,在陌生地愈來愈不寂寞。種種跡象加起來,這會造成一連串的社會經濟變化。
但在這個預測之下,職場會發生什麼變化?簡單,十年後,六年級生開始跨入四十歲,七年級生開始跨入三十歲,但這島上的產業可能全部外移,這些人卻還在地球村一點一滴的龜速學英語。六年級生和七年級生帶著一點點紅利賺來的錢,再加上亂七八糟的經歷及幾張過期的證照,完全打不過簡簡單單、一開口就一條長江的「八年級生」。
若沒有掌握自己的方向盤建立出個人的特色。四十歲以後,你要去哪裡?
比財富,你只是一群有房有車族的其中一位,這筆錢還不夠一輩子免工作,說不定明年股票崩盤你就完蛋了。
比經歷,你只是幾萬名同樣學經歷中的其中一人。而且履歷表一字排開,所有四十歲以上的優先被丟棄。
比實力,你在老時代的地方建立了了不起的東西,管理過千萬雄兵,但在現在新型的講求快速的公司裡卻英雄無用武之地。
但,當我們有了自信,從今天起,把方向盤握到自己手上,做法或許就會不同。我們或許可以自己拿起筆,在這白紙上畫出一幅慓悍的駿馬,以及一片璀燦的人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