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7日星期六

EzCheat,先有「需求」再找「分享」


EzCheat是由清華大學一批畢業生所製作的考古題和作業報告分享網站,讓同學們上傳考古題檔案(格式以pdf、doc、jpg皆可)、下標籤、搜尋資料庫、下載考古題、評分,也用「好人點」來鼓勵分享多可下載更多,另外還附設討論區鼓勵交流。儘管「分享考古題」這件事情一直都以不正式身分存在於實體與網路上,但這個EzCheat應該是有史以來做得最完整的。
去年開站以來,目前已累積459份考古題,另有一些習題、研究報告、和課堂講義,大部份來自發源地清大,有310份考古題,第二名交大有64份考古題,另外台師大有40份,台大也有11份,而學科範圍海涵機械系、電機系、光電所、經濟系、文學、哲學、特殊教育學等等,開 發者也不完全是資訊系學生,譬如負責人之一之創研社前社長為化學系畢業,因為對生物資訊感興趣而間接修了電子商務學程,才和同學合作了這個「Web 2.0網站」。目前平時每日大概400多人次拜訪,總瀏覽人次已突破十萬,已註冊會員數也已達1185人。據瞭解站務的同學笑著表示,平時大約只有百來人參訪,但到了期中和期末考,流量會明顯大幅上揚。
不過,據說EzCheat已在清大校內掀起不小的爭議,教授抗議這樣做違反「著作權」,雖然這種指控合情合理,但連我這外人都感到莞爾,考古題就算不在線上流傳,私下也難以杜絕,EzCheat讓考古題一代傳一代,等於敦促老師們要更用功勤奮的出新題目,不要用從前的題目,應該對學生也更好才是。不過教授們也不必太擔心,因為EzCheat在創辦人相繼畢業後,由於創研社並無相關人手,已形成無人維護的狀態。儘管無人維護,網站依然繼續照常運作就是了。
嚴格說來,這個網站不見得可以被正統介定成「Web 2.0」,但它卻被學生公認為最受用的「分享網站」,所以,從開發者到客戶都不是資訊本科出生,也從一開始就成功跳出Web 2.0重度使用者的範疇。EzCheat顯然是「先求需求,再找分享」,管它什麼RSS或社群或標籤,我們知道學生需要考古題,那就來開一個網站讓大家分享考古題吧!
反觀我們主流的Web 2.0網站,收集了這麼多內容,給它們標上這麼多標籤,成為經驗累積的大本營,但在設計上有些卻已有點本末倒置,趨於「先求分享,再找需求」,跟EzCheat恰恰反過來。這些網站確實也順利的找到一批願意分享的人了(上網人數的2%),可惜的是,由於並沒有直接對應到「需求」,那些分享出來的東西的價值也被大大壓抑了,有些小網站漸漸淪為分享者在裡面窮攪和、空歡喜,有些網站也發現自己成長趨緩。既然Web 2.0以「分享」為主,那我們為了此網站的發展,一定要問這個問題:「分享什麼東西,最有價值?」有價值,才有客戶。
最、最、最有價值的東西在哪裡?並不見得是一篇好文章,也不見得是一則新聞,更不是個人的意見,在這個現實的人類世界裡,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有人「需要」的東西;我愈需要,造成了需求,它就愈有價值,可以賣給我。既然如此,那剛剛那個問題應該改問:「Web 2.0這麼多分享中,哪些真的直接了當的完全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了?」哪些是為人們的「問號」提供了一個他等待已久的答案,而不是硬塞給他一個「驚歎號」,希望他付錢、多多使用這個網站?
「維基家族」中,撇開發展的好壞不看,我覺得僅次於維基百科之後,最有意思的應該是WikiHoweHow之類的「維基說明書」,因為「分享經驗」這檔事真是Web 2.0眾多分享中最美的一種,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問題,有些是一般人都可以提供的經驗,分享出來,就為其他人省下許多時間。記得一位史丹佛教授說過,人類歷史上最美的系統就是「論文系統」,全球通用,所有的論文無論何種語言都有統一的格式、公開發表的管道、收藏的方法,引述的規矩,因為這樣,每個學者不必「從頭開始」,不會重覆研究其他學者已研究過的東西,也讓學者們的智慧一代疊一代的堆積成人類今天的文明。
假如Web 2.0也可以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達成這種經驗的累積,該有多好?假如感受到到底多少「經驗」每天都被發佈在Web 2.0世界裡,就會感受到維基百科的size竟是這麼渺小如豆。這世界還有許多的問號,人們每天拎著這些問號,有些問號是一長串的深度問題,在Google上面發問,Google給它的答案卻很有限,但這些經驗這些智慧,其實都已經在Web 2.0網站裡;以部落格為例好了,部落客天天貢獻智慧,這些智慧曝光一兩天,然後就得慢慢沉澱到海底。目前已經太多人在分享這些智慧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介接的引擎, 針對每個「問號」來解答、針對每個「需求」來提供服務,這個引擎可以到Web 2.0的浩海中去找尋解答與服務,「先求需求,再找分享」,而不再是「先求分享,再找需求」,這類型的新網站,在每個利基市場,個個都是小巨人,都可產生很嚇人的價值,將Web 2.0總價值更上一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