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Golbee部落格交易所,開拓第三類虛擬交易市場


Golbee部落格交易所的新版,本星期正式宣布開站。「Golbee」這個怪名是將「blog」倒過來寫再加上兩個e,顧名思義,它是一個可以將「部落格」當作股票「買賣」的虛擬交易市場。譬如在尚未正式開站前的周日的首頁排行榜我們可以看到,部落格圈的「股王」是「老貓學出版」,它的個股基本面資訊區顯示周六收盤價為G幣13.70元,股東人數有15人,流通股數共計879股,下方還有一個小框框可一覽老貓的部落格。第二名為Benjamin的「紅色長角三倍速」收盤價為G幣12.40元,股東人數共12位,流通股數為1262股。這樣計算下來,Benjamin的市值還比老貓多一點點。(附註:以上資料已被重新洗掉,隨著新版開張而重新計算)
這個有趣的「部落格交易所」來自於學界,是清大的王俊程教授主持的
社群網路互動實驗室為了研究社群關係所架設的作品,當初是因為看到部落格已成網路奇特現象,許多人形容部落格,他們則想給部落格一個實際的可量化的價值。他們相信若深入研究,可以從人際網路之中觀察到肉眼所看不到的關係線。互聯網既然已經幫我們搭好一便靠各類社群網站連繫的「人網」,在這個人網之上來做些這方面的實驗,真是再方便不過了。為了從這樣的關係中「抓」出一些實際的數字與成果,王教授率領了研究生設計了這個「部落格交易所」,有買方有賣方,有供應有需求,以成交標的(部落格)當做橋樑,希望從中研究出一些關於社群的新概念。此站的主要邏輯設計由一名低調的研究生主導,另外有同學幫他先鋪好原始「買賣股票」的底層架構,包括顯示交易資訊、下單狀況等等,美編工作則另找同學幫忙,然後這位研究生再接手自己改。
這個網站早在去年暑假就開始製作,本來要以「部落格文章」為交易標的(而不是「部落格」),但經過一次測試之後,發現一個大問題:文章的產量太大,後浪推前浪,造成「標的太多」,一篇新鮮文章過了幾天就爛掉,沒人想買了。趕緊關上門,經過冗長的討論,直到今年四月才又推出第二版,改以「部落格」為主要買賣標的,不過股價仍然完全由買家與賣家之間的成交價格來決定,外部資訊並不影響股價,後來總共註冊的只有78人,扣掉假帳號的情況,大概六十多人,其中一半是清大學生,跑了一陣子之後,沒想到RSS自動執行的排程(負責萃取最新文章的功能)發生問題,遂又再次關站。
這次改頭換面再次推出第三版,又做了一些有趣的改變。最重要的是,股價不再只隨著買賣雙方喊價,還會參考
部落格觀察資料以及搜尋的PAGE數這兩大資料而漲跌。除此之外,也用這兩個數據作適當的IPO(股票上市)的初始值。「買家籌碼」的部份,每位新使用者皆得G幣一萬元,以目前股價都是10幾元來看,每人最多大約可購買7000個不同的標的,籌碼決定的原則是盡量不要多到影響整個市場。而「流通張數」的部份,則是在IPO的時候,根據部落格觀察貼紙的閱覽數來算,想法是股數要盡量多一點,但是不能太多,以免影響玩家之間交易。而這兩筆外部資料對股價影響的計算公式,基本上是拿這個禮拜兩個參數的成長率的平均,和上個禮拜的成長率的平均相比較,如果本周較高,股價就上漲,如果本周較低,股價就下跌。
其實,對於清大人來說這東西並不是新鮮玩意,在清大應有許多同學聽過
2007清大藝能歌喉戰人氣交易所。這是部落格交易所團隊,在今年初看到清大剛好在舉辦歌唱比賽,靈機一動,打算把交易所的機制,套在比賽的冠軍預測上,因為歌喉戰是短期的歌唱比賽,所以這個交易所其實只run了四天,還提供一筆獎金給最後「猜對」的同學,最後總共吸引了八百位清大學生註冊。但這次試驗可說是露盡了網路上的虛擬交易所的潛在弱點,儘管限制註冊時只限清大的nthu.edu.tw的電郵住址,但「假帳號」問題仍非常嚴重,許多玩家為了拿獎金,竟然開幾個假帳號做假交易;若沒有獎金,大家的動力又不高,「部落格交易所」的製作團隊從這次歌喉戰的經驗可說學了不少。
其實像「部落格交易所」這樣的虛擬市場在美國有兩大種類,第一種是歷史較久的
「預測市場」(prediction market),也就是專門為了預測某一類的事情而開放給民眾買賣的虛擬買賣平台,交易著關於某一件事的股票,譬如2008年美國總統民主黨候選人會是誰?經過幾十年的實驗結果顯示,這類的預測市場好像還真的可以準確預測未來,老外認為是「群眾智慧」(wisdom of crowd)的彰顯,目前這類的預測市場交易平台在美國有IntradeTradeSportsHedgeStreet,還有專營明星的Hollywood Stock Exchange、專營電玩的simExchange,另外有專門提供企業的軟體顧問服務商如InklingConsensus PointNewsFuturesInnovateUs。在台灣則有Swarchy未來事件交易所,提供了許多有趣的預測,譬如他們在幾個月前就在玩副總統候選人的預測了,最近新發行的「事件股票」還包括台股六月收盤預測中央銀行會調整利率NBA將由Spurs還是Cavs掄元總冠軍,Spurs在短短一個月內從24元衝高到81元。這裡並有使用者排行榜,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位使用者Kang在這個月賺了一大筆,眾多使用者中有五位使用者似乎在資產上遙遙領先。除了「預測市場」之外,第二種常見的虛擬市場,基本上是架在一個變動得非常快的資料庫之上(至少一天變一次),譬如職業運動即為一例,已經有「夢幻運動」系列,包括SportingNewsYahoo!ESPN.com,並造成強大的邊緣經濟效應,專門提供「夢幻運動」的相關新聞與戰績資料的RotoWire,還有聊天室如RotoKindomFantasy Baseball CafeSportsline.com也都跟著紅了起來,整體產值驚人。
但是,除了上述「預測市場」與「夢幻運動」這兩大類外,其他試圖開出一個「第三類」的虛擬市場的一直都沒有闖出什麼大成果(注意,交換線上遊戲的虛擬寶物,並不算作這裡所說的虛擬交易市場)。所謂虛擬市場的美麗之處在於使用者之間在沒有任何金錢交易的情況下,主動且熱情的在一個憑空造出的「市場」裡,買賣著憑空造出的「股票」。這樣的活動一直讓我們仍然有很多的想像空間,這樣的創意真的很好玩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理論上來說這樣的買賣行為可以讓群眾一來再來,並且費心思在一支又一支的「股票」上面,真的是很難得的利用人性的萃取群眾想法的好工具,站長也不必持有什麼執照或根循什麼法令就可以「玩群眾」,讓群眾互相制衡,集中力量一起拔河。第二,可以看到一些平時還沒有量化的東西也開始可以被量化,真的很吸引人,讓看棺很好奇到底某某東西會值多少錢。工頭堅之前提過的
「台斯達克」計畫是第一個針對台灣Web 2.0小公司的虛擬交易市場,而「部落格交易所」則是台灣部落格圈所看到的第一個。
不過,我對它還有一個更特殊的想法:希望這類的交易市場,可以成為網路世界衝進大眾市場的急先鋒。目前網路的使用,就是不如電視、手機這麼「大眾化」,連後起之秀的「GPS」都氣勢萬千遲早超越網路使用率,但全世界的人,無論是四、五十歲輕度使用者,還是從沒碰過電腦的電腦白癡,有誰不知道「買賣股票」這件事?台灣這邊,大家在平常的時候可是很了解股票的運作,因此任何一個虛擬交易平台,都很容易在這個地方炒新聞。不過,一個成功的虛擬交易平台很不容易設計,就算制度再完美,它仍然缺了一個會讓使用者一來再來的「磁力」。這個交易平台,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計算漲跌的依據,因此Golbee部落格交易所導入部落格觀察等外部資料是一正確決定,但除此之外,這依據一定也要符合以下兩點:第一,它正是使用者原本就以「粉絲」的程度非常關心的,比如NBA球員們每一場球賽的數字,大家本就很關心,將這數字變成交易系統理所當然。第二,它的這個外部資料的更動頻率非常高,每天都有所不同,而且精美的包裝這些數字,讓它巧妙的影響漲跌。對於第三類的虛擬交易平台來說,以上兩點皆難。不過,若能做出一個成功的交易市場,群眾彼此互相拉出一個環環相扣的複雜、平衡系統,這系統當初只有一顆星星之火,就點燃了,剩下來就變成一個自己自足的交易平台,群眾會自己回去、自己著迷,拉朋友進來,生生不息。
比如說,創業家或許可以來做一個「台灣好萊塢交易所」,主題就是「猜猜下周各明星的上報率」,你來買賣蔡依林已經有人在做了,但你這支股票會隨著蔡依林下周在各媒體曝光版面大小、次數、照片數等而漲跌,也藉這個規則來順便鼓勵群眾自行上載所持「明星股票」的各地新聞,站長可以輕易統整出一個「本周所有蔡依林新聞連結」的專區,為自己加分。一開始也不必太多股票,只要把幾個競爭中的對手來比一比就好了。另外,也可以來一個專經營各大新聞媒體的「獨家」率,譬如東森新聞本周有幾則獨家新聞,會影響它的漲跌,也藉此順便就收集了每周各大新聞的獨家新聞。這些點子,一方面全民都可以懂、都有興趣,另一方面當全民都迷上這個系統,這些力量不致於只是「玩玩就算」,而都有為這系統添一些讓人一來再來的內容價值。
而這只是第一步。在網路上,有能力「自行製造」資料的人就有如坐擁黃金山,這資料愈複雜就愈有價值。這些漲跌與買賣的資料,或許不只造出「第三類虛擬交易市場」,還造出「第三類新媒體」、「第三類搜尋引擎」,還有好多好多可以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