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VentureBeat提出一個叫做「VentureBoard」新服務,為小型網站公司提供一個線上買賣市場,在上面買服務、在上面找股東、最後在上面賣掉自己整間公司。顯然,他們看到已有好幾家網站公司選擇在eBay上面把自己賣掉(如Kiko、jux2、DigForIt),但在eBay只能死板的作基本買賣交易,事實上關心這種事情的人也希望同時有其他的服務,譬如投資公司部份股權、多認識此公司、討論區、或法律、財務、行銷等其他專業服務(professional services),於是「VentureBoard」讓有公司的可以賣公司,有錢的可以買公司,有服務的可以賣服務,所有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常常上來聽聽風聲。
VentureBeat為知名部落客Matt Marshall從原本的在矽谷報紙Mercury News旗下的SliconBeat自行出來轉而開設,痛失台柱的SliconBeat從此關站(點進首頁即可看到,當然水星報可能也有插股),從名字上就知道,這次他們更專注把自己定為成「矽谷創投的先聲」地位,照理說創投來做類似CrunchBoard那樣的求職求才撮合是最自然不過了,他們卻跌破大家眼鏡,在「小創小賣」觀念慢慢醞釀的時候,率先推出了有點反傳統創投常理的「VentureBoard」,目前在它上面貼一則分類廣告要149美元,但想像一間公司所需要的服務如此眾多,它潛在的其他收費契機多得無法想像;而當它成為「小創小賣」第一手消息的發源地,背後是幾千億創投或甚至私募資金的興趣。目前有三間公司在上面貼了「求售廣告」:Open Communications、Zookoda 、Nuvvo。
我在矽谷創業的弟弟最近提出一個感想,他觀察到矽谷有愈來愈多極富創意的小網站、小服務,還有這些開始放棄創投與大併購機會,訴求eBay或上述這個新的「VentureBoard」,希望直接「小創小賣」的創業家們,可見,網站的創業開始像「流行音樂」產業了,而網站創業家愈來愈像那些「地下樂團」。
怎麼說呢?地下樂團自行因為興趣組團(就像網站創業家因興趣而兩三好友組成網站團隊),每人各有正職工作,平常在家自己練自己的部份(就像網站創業家在家自己寫自己部份的程式或流程設計),固定在閒暇時間聚合練團(就像創業家偶爾聚會討論方向),他們集資製作並自行發行地下音樂專輯(就像網路創業家自行出錢設立網站上線),希望聽眾能慢慢認識他們,或許哪天他們就可以變成下一個五月天、四分衛(就像創業家想變下一個Myspace、YouTube),但同時間他們也找尋可幫助他們的唱片公司(就像創業家找尋創投)幫他們出唱片,紅的機會會更大。儘管大部份時候不會多紅,但或許有一兩個真的就變成家戶喻曉的樂團。
這個比喻,乍聽還蠻有道理,但這道理之後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第一,這表示網路創業家從此以後不必把「網站創業」當作是什麼嚴肅的人生大事,它就像組個地下樂團一樣,只是自己的一個興趣和夢想,業餘可做做,而且一輩子繼續做。
第二,以流行音樂產業目前的分工作為借鏡,這樣的「小創小賣」型的網站創業市場還有很多很多缺少的東西,這些「missing parts」本身可能也成為創業家可以「大創大賣」的機會。譬如Venture Board就是以提供線上市集的方式,看似只是輕輕的碰到了這塊機會,卻寓意久遠深長。
從剛剛引用的VentureBeat文章看來,它是比較悲觀角度來看這個「網站像流行音樂產業」的現象,為的或許是鼓勵創業家「別再撐了」,趕快來它上面付149美元貼一張求售廣告。他們指出,YouTube的十六億美元只是一個很特殊的案例,最後一個十億以上被併掉者是在2001年的遠古時代(不計Skype的41億美元),而去年創投投資的所有公司出場被併購掉的平均中間值(medium)只有4700萬美元左右,這應該是所有公司的數字,以網站來看這數字要更低且數量少到用手指即可數出。
但我認為,網站創業若變成像是流行音樂百花齊放,對一無分文的年輕創業家而言反而成為一大優勢,幫創業家避免了「不是全部就是一無所有」(all or none)的兩極化結果。互聯網已有十年歷史以上,1996年或許所有創業家無論老公公或大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點,但2006年已造出很多很多成功過的網路創業家,他們站在比後輩創業家更有優勢的制高點在創業,搶走了所有的注意力。所以,「創業市場趨像流行音樂產業」的現象對於在美國之外、在台灣的網路創業家而言,或許是一大福音。
夢想來看,也無損創業家的成功意願,因為其實Myspace、Bebo雖然沒有YouTube這麼轟轟烈烈,但也有六億以上,Digg也有二億,像del.icio.us、Flickr、無名小站(估值)這樣有幾千萬美元的實力也很好,而且這並不影響真正熱血的創業家想自己變YouTube的決心,因為再公開競爭的市場,肯定也有一些關起門來運作的東西;譬如有些歌星並不需自己經過地下樂團的歷練,只要被經紀人挖到,一路捧上去,沒有一件事要親力親為,她的成功是靠很多人一起的造勢與努力,這種「特殊待遇」也是創業家可以繼續去追求與思考的。
可確定的是,互聯網的世界簡直是一日三變、一年千變;不但天天都有新網站,整個互聯網本身生態也每個月都在快速變化中,而且應該還有二、三十年會繼續變變變,這點,和已趨於穩定的流行音樂產業就非常不一樣了。而,「硬道理」永遠不變:只要有變化,就會不斷出現大大小小的「洞」,每個洞,都是潛在的大機會。
VentureBeat為知名部落客Matt Marshall從原本的在矽谷報紙Mercury News旗下的SliconBeat自行出來轉而開設,痛失台柱的SliconBeat從此關站(點進首頁即可看到,當然水星報可能也有插股),從名字上就知道,這次他們更專注把自己定為成「矽谷創投的先聲」地位,照理說創投來做類似CrunchBoard那樣的求職求才撮合是最自然不過了,他們卻跌破大家眼鏡,在「小創小賣」觀念慢慢醞釀的時候,率先推出了有點反傳統創投常理的「VentureBoard」,目前在它上面貼一則分類廣告要149美元,但想像一間公司所需要的服務如此眾多,它潛在的其他收費契機多得無法想像;而當它成為「小創小賣」第一手消息的發源地,背後是幾千億創投或甚至私募資金的興趣。目前有三間公司在上面貼了「求售廣告」:Open Communications、Zookoda 、Nuvvo。
我在矽谷創業的弟弟最近提出一個感想,他觀察到矽谷有愈來愈多極富創意的小網站、小服務,還有這些開始放棄創投與大併購機會,訴求eBay或上述這個新的「VentureBoard」,希望直接「小創小賣」的創業家們,可見,網站的創業開始像「流行音樂」產業了,而網站創業家愈來愈像那些「地下樂團」。
怎麼說呢?地下樂團自行因為興趣組團(就像網站創業家因興趣而兩三好友組成網站團隊),每人各有正職工作,平常在家自己練自己的部份(就像網站創業家在家自己寫自己部份的程式或流程設計),固定在閒暇時間聚合練團(就像創業家偶爾聚會討論方向),他們集資製作並自行發行地下音樂專輯(就像網路創業家自行出錢設立網站上線),希望聽眾能慢慢認識他們,或許哪天他們就可以變成下一個五月天、四分衛(就像創業家想變下一個Myspace、YouTube),但同時間他們也找尋可幫助他們的唱片公司(就像創業家找尋創投)幫他們出唱片,紅的機會會更大。儘管大部份時候不會多紅,但或許有一兩個真的就變成家戶喻曉的樂團。
這個比喻,乍聽還蠻有道理,但這道理之後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第一,這表示網路創業家從此以後不必把「網站創業」當作是什麼嚴肅的人生大事,它就像組個地下樂團一樣,只是自己的一個興趣和夢想,業餘可做做,而且一輩子繼續做。
第二,以流行音樂產業目前的分工作為借鏡,這樣的「小創小賣」型的網站創業市場還有很多很多缺少的東西,這些「missing parts」本身可能也成為創業家可以「大創大賣」的機會。譬如Venture Board就是以提供線上市集的方式,看似只是輕輕的碰到了這塊機會,卻寓意久遠深長。
從剛剛引用的VentureBeat文章看來,它是比較悲觀角度來看這個「網站像流行音樂產業」的現象,為的或許是鼓勵創業家「別再撐了」,趕快來它上面付149美元貼一張求售廣告。他們指出,YouTube的十六億美元只是一個很特殊的案例,最後一個十億以上被併掉者是在2001年的遠古時代(不計Skype的41億美元),而去年創投投資的所有公司出場被併購掉的平均中間值(medium)只有4700萬美元左右,這應該是所有公司的數字,以網站來看這數字要更低且數量少到用手指即可數出。
但我認為,網站創業若變成像是流行音樂百花齊放,對一無分文的年輕創業家而言反而成為一大優勢,幫創業家避免了「不是全部就是一無所有」(all or none)的兩極化結果。互聯網已有十年歷史以上,1996年或許所有創業家無論老公公或大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點,但2006年已造出很多很多成功過的網路創業家,他們站在比後輩創業家更有優勢的制高點在創業,搶走了所有的注意力。所以,「創業市場趨像流行音樂產業」的現象對於在美國之外、在台灣的網路創業家而言,或許是一大福音。
夢想來看,也無損創業家的成功意願,因為其實Myspace、Bebo雖然沒有YouTube這麼轟轟烈烈,但也有六億以上,Digg也有二億,像del.icio.us、Flickr、無名小站(估值)這樣有幾千萬美元的實力也很好,而且這並不影響真正熱血的創業家想自己變YouTube的決心,因為再公開競爭的市場,肯定也有一些關起門來運作的東西;譬如有些歌星並不需自己經過地下樂團的歷練,只要被經紀人挖到,一路捧上去,沒有一件事要親力親為,她的成功是靠很多人一起的造勢與努力,這種「特殊待遇」也是創業家可以繼續去追求與思考的。
可確定的是,互聯網的世界簡直是一日三變、一年千變;不但天天都有新網站,整個互聯網本身生態也每個月都在快速變化中,而且應該還有二、三十年會繼續變變變,這點,和已趨於穩定的流行音樂產業就非常不一樣了。而,「硬道理」永遠不變:只要有變化,就會不斷出現大大小小的「洞」,每個洞,都是潛在的大機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