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ail至今仍是網路上最受歡迎的產品。雖然聽說美國有些大學生現在習慣粘在社群網站Facebook上朋友交流,已漸棄email不用,直接透過社群網站傳資料與訊息,但就像當年Windows Live Messenger出來,送檔案、離線訊息等樣樣都來,大家不是偶也聽過「email將被IM取代」的事?就算時代再變遷,技術再創新,只要這一批第一批科技人還在收發email,他們的部屬就要用email,年輕人到了職場也肯定要用email。所有的新網路使用者都從email開始學起,從email開始感受到自有一個虛擬個人小窩的感覺。目前,email顯然還會繼續是「網界之王」。
奇怪的是,和這個「網界之王」相關的創業點子,卻很少人在思考,這讓這個email王國可能成一個網路創業天堂。這王國,無論男女老少都在裡面,連台灣這邊都可以輕鬆的號召幾乎全部的網路人口。假如有人創出一個蠻成功的點子,我相信在台灣已有75%到達率的Yahoo!奇摩Mail也絕對有極充足的理由將你買下來。
不過,做email的創業家也真的很少聽過哪個較成功的。上次聽到比較大的成功,是在2004年,由當時被剛推出的Gmail嚇得晚上睡不著的Yahoo! Mail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買下了兩家email相關的小公司,其中一家OddPost做的是將大家熟知的Outlook Express的email介面透過AJAX弄到網路上,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Yahoo!信箱beta版的介面。才過不到三個月,Yahoo!又買下另一電子郵件套裝軟體公司Stata Labs以及它的產品Bloomba與SAProxyPro,以攫取垃圾信防治與線上搜尋信箱內部內容的技術。其他的創業點子就是標準的「吃力不討好」了,像PGP這種電郵加密軟體,或像Zimbra這樣完整且高檔的AJAX的電郵介面,或像號稱讓email變成像電影裡照得一樣炫的IncrediMail,看起來都需要相當重的技術、十人以上的編制,沉重的創業之路;不像小小的網站,只需一個小小的點子和一把熱情的創業番仔火,就爆出很大力量。
目前,網路人使用email的模式,已經最初很不相同。當年被認為只是「暫時性email」的Hotmail、Gmail、Yahoo! Mail等,現在已成了許多人的「第一信箱」;而一些專對準大型client製作插件的聯絡管理系統及PIM如Plaxo,也不如預期中的成功。因此,面對今天龐大但難攻的「email商機」,創業家不應該自立門戶,打算把它們打倒,而是應該順著它們的介面來創業,甚至看能不能做到「不必到母站,只在email裡跑跑跳跳就好」的使用情境的所謂「非侵犯性」(non-intrusive)的email相關服務。
有三個email相關的但不具侵犯性的點子,我覺得還蠻有意思:
第一種,多信收發管理:有個網站叫Relaytor很酷,顯然是一個幾乎符合「單頁網站」的超簡單點子。Relaytor讓我們寄「市調email」給朋友,在信中加上幾個選項,讓朋友投票並寄回來,Relaytor會再將這些朋友的回信收集起來,將答案parse出來,然後將所有數字統計好給你過目。這個網站最酷的地方是,它真正充份的做到「非侵略性」,任何一種email系統應該都可以使用它,而且對於發信者來說,雖然還是得回到母站進行,但母站的使用介面簡單的叫人吃驚,連「加入會員」都免了,首頁就是一個寄信介面,直接先讓你傳出第一封信再說,之後會再慢慢跟你做email確認、設定密碼等等。既然我們至今每天都要寄出這麼多email,有什麼事也都是用email來約定,肯定偶有需要「多信收發」,很多創業家想辦法幫email添加多媒體的炫麗影音,但「文字」的大量收發方面,應還有很大的需求。
第二種,CC策略:有一個點子叫「I Want Sandy」,透過「CC」(副本)來啟動它的服務。它的特色是互動流程可以永遠不必回母站,你寄出去的email中,只要cc給Sandy這個機器秘書,她會幫你更新電郵住址,設定好約會的時間,還會將朋友寄給你的所有URL全都存下來,等到你有需要時,直接寫信給「Sandy」,用自然語言輸入,她會將這些資料整理好寄給你。而目前已有許多電郵服務都是透過「TO」欄來啟動,而透過「CC」啟動和寫在住址欄在意義上最大的不同是,它是建立在「本來就要寄出的郵件」之上,而不是為了某件事特地寄一封控制指令給機器人。我覺得這塊肯定還有可發展創意的空間,大家都在寫email、寄email,這麼多發出去的信件中,肯定還有一些我們想整理起來的資訊;「整理」這個動作用CC來做,是輕而易舉之事,而且真的容易做到像「I Want Sandy」這樣完全沒有侵犯性。
第三種,email社群:假如真有人喊「email 2.0」的話,這類的點子顯然是理所當然的「email 2.0」了──將社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的美好點,引進來email;在email的頻繁熱鬧來來往往之中架設一個社群系統!這種的點子,最有可能蘊含一個5000磅炸藥的「甜蜜點」所在,但目前我還找不到公司在做這類的東西(找到的話也請告訴我)。我有找到一家叫做BuddyGraph的,但似乎只做到分析我的來往信件來幫我畫出一張完整的人脈地圖,但這不是我心中的「email社群服務」。真正的非侵略性又具社群爆發力的「email社群服務」,或許可搭在email介面上,和其他不同的人連線?譬如每天收到一封信,上面有所有的最新的朋友動態,最新的轉寄文章分享,甚至慢慢將「email內容乃私人秘密」的想法給移掉,然後若還做到「完全不用去母站」,甚至「母站根本就不存在」聽起來會是一個令美國創投很愛的創業點子。
至於,email為何遲遲不「進化」,遲遲沒有酷的新附加服務出來?這也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創業家會互相影響,許多點子其實是從其他點子給誘發(inspire),所以一個很多人在做的東西,會愈來愈多人在做。剛剛提到三個機會,另外也有三個「假機會」,讓email創業家疾於奔命:
第一,透過email更新東西的假機會:這已經變成一個許多相簿網站、部落格網站標準的feature,像剛剛說的IWantSandy的母公司Stikkit也在做這個。如果是簡訊(如twitter)則另當別論,我想問創業家的是,假如一個人不願去使用網站,為何他願意去用email來寄東西來update?比地點,不會比較方便,比簡單程度,也不會比較簡單;比申請門檻,也不會比較容易誘人想申請。
第二,SPAM垃圾信的假機會:提到email,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需求」,肯定就是SPAM的垃圾信問題。這樣的公司包括Goodmail透過認證對方的機制(就像「掛號信」)來確保收信不會收到詐騙集團的信,還有SpamEater、MailWasher這掛取名相近的檔信軟體,乾脆再來一個SimpleMail、LitePost,一切回復到最簡單最淡薄的email系統。沒錯,SPAM的問題愈來愈嚴重,但這是另一領域,創業家投入的心血並沒有將email進化,只是想辦法回復它的本貌而已。
第三,手持式裝置的假機會:創業家集中的另一個email創業機會,許多人想到的是可以在手持式裝置(handheld devices如手機、PDA)上檢查email。對此我有一點點微詞想發發牢騷。手持式裝置不只讓email沒有進化,反而在某程度來看還讓它「退化」,唯一的進化就是隨時都可以查與寫email,SO WHAT?我發現現在無論講到任何「網路的未來」,大家都是斬釘截鐵的說,網路的未來就是「手持式裝置」。在陳士駿那個Web 2.0研討會上,如果從11點半才進場的人,看到台上幾個大老在激辯討論手持式裝置的事,可能會以為「跑錯了地方!」。當大家問到「Web 3.0」,連陳士駿自己都說手持式裝置可能是Web 3.0,因為這一點最容易想,不必動腦筋,不必冒著被人家說:「什麼?」的風險。
注意這個重點的擺置。沒錯,手持式裝置的便利性,本身會是一個可以發展的大未來,這點絕對是確定,但「網路的未來」?絕對不是在手持式裝置。
以「手持式裝置」來當作網路的未來,比把「Web 2.0」當作網路的未來還應該被質疑一百倍。手持式裝置的傳輸方式與拆帳方案是非常的不利於這些CP創業家,和電信公司玩遊戲,他們一斤一毫算得精,假如手機真是網路的未來,那從前網路最標榜的「免費」,從一開始就變得蕩然無存,遊戲規則全改,會不會再創網路奇蹟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而且手機的介面再厲害也比從前更簡單,傳輸速度比從前更慢,處理器也一定比以前更弱,我們把「網路的未來」的重點擺在「手持式裝置」,等於是為還在發展中的網路判了死刑。
注意,我不是說手持式裝置不是未來,在自己的搶先佈局十年後一書中也將「超級手機」列為八大趨勢之一。但手持式裝置的未來,和互聯網的未來,必須分開討論。我不贊同在現在在任何公共場合宣揚「網路的未來就在手持式裝置」,台灣的網路已經夠小,再這樣下去,網路的未來真的就會框成一個像手機一樣小小的範圍,愈來愈起不來。
也因此,Email是個很讓人著迷的可能機會,它在網路的世界裡,自成另一套網路,而這套網路真的是「全民之網」。創業家尋尋覓覓創業靈感,可以找只獲技客(geek)響應的題材,但也可以找一個人人皆愛的題材,輕鬆自在的跟所有人解釋這是什麼,從傳產的老闆、國會議員、計程車司機和家庭主婦都知道怎麼使用。哪位創業家率先找到這樣的點子,整個網路世界或許直接就由他接收。
奇怪的是,和這個「網界之王」相關的創業點子,卻很少人在思考,這讓這個email王國可能成一個網路創業天堂。這王國,無論男女老少都在裡面,連台灣這邊都可以輕鬆的號召幾乎全部的網路人口。假如有人創出一個蠻成功的點子,我相信在台灣已有75%到達率的Yahoo!奇摩Mail也絕對有極充足的理由將你買下來。
不過,做email的創業家也真的很少聽過哪個較成功的。上次聽到比較大的成功,是在2004年,由當時被剛推出的Gmail嚇得晚上睡不著的Yahoo! Mail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買下了兩家email相關的小公司,其中一家OddPost做的是將大家熟知的Outlook Express的email介面透過AJAX弄到網路上,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Yahoo!信箱beta版的介面。才過不到三個月,Yahoo!又買下另一電子郵件套裝軟體公司Stata Labs以及它的產品Bloomba與SAProxyPro,以攫取垃圾信防治與線上搜尋信箱內部內容的技術。其他的創業點子就是標準的「吃力不討好」了,像PGP這種電郵加密軟體,或像Zimbra這樣完整且高檔的AJAX的電郵介面,或像號稱讓email變成像電影裡照得一樣炫的IncrediMail,看起來都需要相當重的技術、十人以上的編制,沉重的創業之路;不像小小的網站,只需一個小小的點子和一把熱情的創業番仔火,就爆出很大力量。
目前,網路人使用email的模式,已經最初很不相同。當年被認為只是「暫時性email」的Hotmail、Gmail、Yahoo! Mail等,現在已成了許多人的「第一信箱」;而一些專對準大型client製作插件的聯絡管理系統及PIM如Plaxo,也不如預期中的成功。因此,面對今天龐大但難攻的「email商機」,創業家不應該自立門戶,打算把它們打倒,而是應該順著它們的介面來創業,甚至看能不能做到「不必到母站,只在email裡跑跑跳跳就好」的使用情境的所謂「非侵犯性」(non-intrusive)的email相關服務。
有三個email相關的但不具侵犯性的點子,我覺得還蠻有意思:
第一種,多信收發管理:有個網站叫Relaytor很酷,顯然是一個幾乎符合「單頁網站」的超簡單點子。Relaytor讓我們寄「市調email」給朋友,在信中加上幾個選項,讓朋友投票並寄回來,Relaytor會再將這些朋友的回信收集起來,將答案parse出來,然後將所有數字統計好給你過目。這個網站最酷的地方是,它真正充份的做到「非侵略性」,任何一種email系統應該都可以使用它,而且對於發信者來說,雖然還是得回到母站進行,但母站的使用介面簡單的叫人吃驚,連「加入會員」都免了,首頁就是一個寄信介面,直接先讓你傳出第一封信再說,之後會再慢慢跟你做email確認、設定密碼等等。既然我們至今每天都要寄出這麼多email,有什麼事也都是用email來約定,肯定偶有需要「多信收發」,很多創業家想辦法幫email添加多媒體的炫麗影音,但「文字」的大量收發方面,應還有很大的需求。
第二種,CC策略:有一個點子叫「I Want Sandy」,透過「CC」(副本)來啟動它的服務。它的特色是互動流程可以永遠不必回母站,你寄出去的email中,只要cc給Sandy這個機器秘書,她會幫你更新電郵住址,設定好約會的時間,還會將朋友寄給你的所有URL全都存下來,等到你有需要時,直接寫信給「Sandy」,用自然語言輸入,她會將這些資料整理好寄給你。而目前已有許多電郵服務都是透過「TO」欄來啟動,而透過「CC」啟動和寫在住址欄在意義上最大的不同是,它是建立在「本來就要寄出的郵件」之上,而不是為了某件事特地寄一封控制指令給機器人。我覺得這塊肯定還有可發展創意的空間,大家都在寫email、寄email,這麼多發出去的信件中,肯定還有一些我們想整理起來的資訊;「整理」這個動作用CC來做,是輕而易舉之事,而且真的容易做到像「I Want Sandy」這樣完全沒有侵犯性。
第三種,email社群:假如真有人喊「email 2.0」的話,這類的點子顯然是理所當然的「email 2.0」了──將社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的美好點,引進來email;在email的頻繁熱鬧來來往往之中架設一個社群系統!這種的點子,最有可能蘊含一個5000磅炸藥的「甜蜜點」所在,但目前我還找不到公司在做這類的東西(找到的話也請告訴我)。我有找到一家叫做BuddyGraph的,但似乎只做到分析我的來往信件來幫我畫出一張完整的人脈地圖,但這不是我心中的「email社群服務」。真正的非侵略性又具社群爆發力的「email社群服務」,或許可搭在email介面上,和其他不同的人連線?譬如每天收到一封信,上面有所有的最新的朋友動態,最新的轉寄文章分享,甚至慢慢將「email內容乃私人秘密」的想法給移掉,然後若還做到「完全不用去母站」,甚至「母站根本就不存在」聽起來會是一個令美國創投很愛的創業點子。
至於,email為何遲遲不「進化」,遲遲沒有酷的新附加服務出來?這也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創業家會互相影響,許多點子其實是從其他點子給誘發(inspire),所以一個很多人在做的東西,會愈來愈多人在做。剛剛提到三個機會,另外也有三個「假機會」,讓email創業家疾於奔命:
第一,透過email更新東西的假機會:這已經變成一個許多相簿網站、部落格網站標準的feature,像剛剛說的IWantSandy的母公司Stikkit也在做這個。如果是簡訊(如twitter)則另當別論,我想問創業家的是,假如一個人不願去使用網站,為何他願意去用email來寄東西來update?比地點,不會比較方便,比簡單程度,也不會比較簡單;比申請門檻,也不會比較容易誘人想申請。
第二,SPAM垃圾信的假機會:提到email,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需求」,肯定就是SPAM的垃圾信問題。這樣的公司包括Goodmail透過認證對方的機制(就像「掛號信」)來確保收信不會收到詐騙集團的信,還有SpamEater、MailWasher這掛取名相近的檔信軟體,乾脆再來一個SimpleMail、LitePost,一切回復到最簡單最淡薄的email系統。沒錯,SPAM的問題愈來愈嚴重,但這是另一領域,創業家投入的心血並沒有將email進化,只是想辦法回復它的本貌而已。
第三,手持式裝置的假機會:創業家集中的另一個email創業機會,許多人想到的是可以在手持式裝置(handheld devices如手機、PDA)上檢查email。對此我有一點點微詞想發發牢騷。手持式裝置不只讓email沒有進化,反而在某程度來看還讓它「退化」,唯一的進化就是隨時都可以查與寫email,SO WHAT?我發現現在無論講到任何「網路的未來」,大家都是斬釘截鐵的說,網路的未來就是「手持式裝置」。在陳士駿那個Web 2.0研討會上,如果從11點半才進場的人,看到台上幾個大老在激辯討論手持式裝置的事,可能會以為「跑錯了地方!」。當大家問到「Web 3.0」,連陳士駿自己都說手持式裝置可能是Web 3.0,因為這一點最容易想,不必動腦筋,不必冒著被人家說:「什麼?」的風險。
注意這個重點的擺置。沒錯,手持式裝置的便利性,本身會是一個可以發展的大未來,這點絕對是確定,但「網路的未來」?絕對不是在手持式裝置。
以「手持式裝置」來當作網路的未來,比把「Web 2.0」當作網路的未來還應該被質疑一百倍。手持式裝置的傳輸方式與拆帳方案是非常的不利於這些CP創業家,和電信公司玩遊戲,他們一斤一毫算得精,假如手機真是網路的未來,那從前網路最標榜的「免費」,從一開始就變得蕩然無存,遊戲規則全改,會不會再創網路奇蹟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而且手機的介面再厲害也比從前更簡單,傳輸速度比從前更慢,處理器也一定比以前更弱,我們把「網路的未來」的重點擺在「手持式裝置」,等於是為還在發展中的網路判了死刑。
注意,我不是說手持式裝置不是未來,在自己的搶先佈局十年後一書中也將「超級手機」列為八大趨勢之一。但手持式裝置的未來,和互聯網的未來,必須分開討論。我不贊同在現在在任何公共場合宣揚「網路的未來就在手持式裝置」,台灣的網路已經夠小,再這樣下去,網路的未來真的就會框成一個像手機一樣小小的範圍,愈來愈起不來。
也因此,Email是個很讓人著迷的可能機會,它在網路的世界裡,自成另一套網路,而這套網路真的是「全民之網」。創業家尋尋覓覓創業靈感,可以找只獲技客(geek)響應的題材,但也可以找一個人人皆愛的題材,輕鬆自在的跟所有人解釋這是什麼,從傳產的老闆、國會議員、計程車司機和家庭主婦都知道怎麼使用。哪位創業家率先找到這樣的點子,整個網路世界或許直接就由他接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